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认知里,有为师之根本乃“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也有关于“一桶水”的比喻,更有人说是爱心、恒心、耐心等之类的集大成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生存及壮大的动力所在,教师也不例外。于是,“新型教师”这一名词应运而生。什么是新型教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人说新型教师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有人说芸芸众生也可为之。总而言之,新型教师除了离不开“良心”二字,还离不开对各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终身学习和提高。此外,笔者认为新型教师还当学“竹”之精神,具备“竹”之品格。竹,经霜雪而不凋零,历四季而常青,集坚韧、挺拔、合作、厚积薄发等美好品格于一身。
一、学竹之坚韧,立场坚定;学竹之挺拔,刚正不阿
清朝著名文人画家郑板桥写了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该诗把竹子坚韧不屈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当前的形势下,广大的一线教师面临巨大的困难。
1.城乡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的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日益扩大,教育均衡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2.教師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存在教师队伍老龄化、师资紧缺、体美音等艺术专业教师普遍不足。
3.留守儿童或者进城务工子女增多,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沉重压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爷爷奶奶能力有限,而进城务工的父母由于工作强度大,和孩子相聚时间不固定,也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因此,这些儿童的身心发展皆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更糟糕。这些都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难度。
4.整体上来说,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教学质量不高。
5.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师,导致出现了“5 2=0或负数”的局面。
以上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然而,越是这样,教师们越是要咬紧牙根,克服困难,如竹子般坚韧不屈,坚守三尺讲台,书写别样人生。“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的是身心稚嫩的孩童,是非曲直皆未了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师者的行为准则永不过时。这就要求为师者必须把公道正派作为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坚持遵纪守法,抵住象牙塔外灯红酒绿的诱惑,耐住平淡而寂寞的生活。
二、学竹之群生,团队协作
大大小小的竹子,聚群而生,从没有见过一棵竹子可以独占一方水土的。如若是单棵竹子,面对的只有死亡。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团队精神”这一说辞。对于团队协作,仅仅停留在“心中有集体,互相合作,积极完成各项工作”的理解已经不能满足重任在肩的基础教育事业了。团队协作能够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小到一个行业、一个家庭,都需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新型教师更应具备竹子的团队协作精神。新型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协作,才能把“蛋糕”做大。要成为一名新型教师,离不开团队,没有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就没有新型教师的生长沃土;没有合作,就没有和谐的工作氛围,就难以领略到工作的愉悦感,难以产生灵感。
三、学竹之劲节,厚积薄发
竹子生长的特点是一节一节地长,生长一节就结一个箍。山里的农民都懂得的诀窍:挖冬笋的时候要顺着竹鞭挖,很快就可以挖满一篮子,一根竹鞭长一百多米是常有的事。竹子就是靠这样发达的根系维系着生命,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山上有竹子枯死的。其中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一项成功都必须努力,要像竹子把鞭深深扎入土地一样,善于总结、反思。
另外,竹子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点。在笋期,毛竹遇雨就长,但是等到长成竹子时,它就几乎不长了。三五年之后,竹子会突然发力,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竹林里,你会听到竹子在拔节成长的声音。它的成长速度是每天两三尺。为什么竹子在三五年间不长呢?在这几年里,它的根部在地下疯狂地生长,它的根系最长的可以铺开几里,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轻而易举得到它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根竹子,踏上讲台伊始,就像一株笋,面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一切都那么轻松,春风得意,还颇有成就感。但是,靠一时的努力不见得就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麻烦”也来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群体,少年无知的年龄决定他们会犯错,会迷失,于是教师感到教育没有成效,挫败感随之而来。这时候,教师就要心平气和,努力拓展自己的“根”,等待突然发力的一天——这就是竹子的厚积薄发。要成为一名新型教师,必须拥有这样的品质。
竹子被世人喻为君子,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精神。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的新型教师,必须不断地修炼,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跟所有的同行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学竹之坚韧,立场坚定;学竹之挺拔,刚正不阿
清朝著名文人画家郑板桥写了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该诗把竹子坚韧不屈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当前的形势下,广大的一线教师面临巨大的困难。
1.城乡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的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日益扩大,教育均衡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2.教師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存在教师队伍老龄化、师资紧缺、体美音等艺术专业教师普遍不足。
3.留守儿童或者进城务工子女增多,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沉重压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爷爷奶奶能力有限,而进城务工的父母由于工作强度大,和孩子相聚时间不固定,也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因此,这些儿童的身心发展皆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更糟糕。这些都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难度。
4.整体上来说,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教学质量不高。
5.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师,导致出现了“5 2=0或负数”的局面。
以上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然而,越是这样,教师们越是要咬紧牙根,克服困难,如竹子般坚韧不屈,坚守三尺讲台,书写别样人生。“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高风亮节是竹的灵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的是身心稚嫩的孩童,是非曲直皆未了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师者的行为准则永不过时。这就要求为师者必须把公道正派作为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坚持遵纪守法,抵住象牙塔外灯红酒绿的诱惑,耐住平淡而寂寞的生活。
二、学竹之群生,团队协作
大大小小的竹子,聚群而生,从没有见过一棵竹子可以独占一方水土的。如若是单棵竹子,面对的只有死亡。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团队精神”这一说辞。对于团队协作,仅仅停留在“心中有集体,互相合作,积极完成各项工作”的理解已经不能满足重任在肩的基础教育事业了。团队协作能够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小到一个行业、一个家庭,都需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新型教师更应具备竹子的团队协作精神。新型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协作,才能把“蛋糕”做大。要成为一名新型教师,离不开团队,没有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就没有新型教师的生长沃土;没有合作,就没有和谐的工作氛围,就难以领略到工作的愉悦感,难以产生灵感。
三、学竹之劲节,厚积薄发
竹子生长的特点是一节一节地长,生长一节就结一个箍。山里的农民都懂得的诀窍:挖冬笋的时候要顺着竹鞭挖,很快就可以挖满一篮子,一根竹鞭长一百多米是常有的事。竹子就是靠这样发达的根系维系着生命,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山上有竹子枯死的。其中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一项成功都必须努力,要像竹子把鞭深深扎入土地一样,善于总结、反思。
另外,竹子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点。在笋期,毛竹遇雨就长,但是等到长成竹子时,它就几乎不长了。三五年之后,竹子会突然发力,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竹林里,你会听到竹子在拔节成长的声音。它的成长速度是每天两三尺。为什么竹子在三五年间不长呢?在这几年里,它的根部在地下疯狂地生长,它的根系最长的可以铺开几里,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轻而易举得到它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根竹子,踏上讲台伊始,就像一株笋,面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一切都那么轻松,春风得意,还颇有成就感。但是,靠一时的努力不见得就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麻烦”也来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群体,少年无知的年龄决定他们会犯错,会迷失,于是教师感到教育没有成效,挫败感随之而来。这时候,教师就要心平气和,努力拓展自己的“根”,等待突然发力的一天——这就是竹子的厚积薄发。要成为一名新型教师,必须拥有这样的品质。
竹子被世人喻为君子,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精神。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的新型教师,必须不断地修炼,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跟所有的同行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