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家女人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家的女人死了,死在廿水河的坎上。
  乡亲们议论纷纷,但过了很久,还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提议为她收尸。
  房家的女人一直很奇怪。
  她是从外村嫁来的,嫁的那家儿子奇丑,不过能干,是个能卖力气活的人。他为人不好,长相又像田里刚刚犁开的田一样不平整,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姻缘。据说这家女人是他们家请了大价钱嫁妆娶到的,这女人原本姓什么人们已经不记得,不过她皮肤细白,看起来文绉绉的,倒不像是农家出的人。她刚来时乖乖的,过了几天,好似那些聘礼已经压不住她对男人的不满意了,她开始大吼大叫,对男人和房家家里人都是又打又骂。邻里都晓得,这个女人“心不好”,明摆自己收了嫁妆,却连自己嫁过来的男人都容不了。房家男人虽然脾气臭,但房家在邻里一直没什么大矛盾,村里人总向着自己村的人,这是一种“爱乡”的正义。
  房家人一开始是默默忍受的,后来房家老太实在忍不了这媳妇的脾气,也开始对女人采取强硬手段来制止她的发狂。“这家女人不落教”,大家都这样以为,所以都觉得房家女人“活该”。房家的女人在一点点被打垮,她经常因为自己的粗暴而被处以鼻青脸肿的刑。她的头发越来越乱。
  那天隔壁姓吴家的婶子经过房家门口,房家女人肿着脸在门口远眺发呆,吴婶子刚刚经过她身边,她便发了疯似的抓住吴婶子。吴婶子是村里心最善的人,村里都这么夸。因为肿着脸,房家女人有些麻木地张着嘴说话:“救救我,我不想在这里过。”吴婶子心里立刻涌出一阵厌恶,尽量不皱眉地回她:“大妹子,我说你既然来了房家,进了家门成了礼数,就做个女人该当的样子。怎么能跟了男人就不要了呢?提救字,还不是你自己不知好歹?”她又拿捏出自己的善良温和来,尽量温和地说:“我说你啊,跟了男人就认了吧,听说你经常在说,你是被骗来的,根本不知道男人啥样,啥样不是自己男人?咱们当女人的,要懂得认命。”
  房家女人要说的话好像被吴婶子后面的话悄然折断了,她张着嘴一直重复着“自己男人”“认命”这样的字眼,吴婶子晓得她懂了。吴婶子欣慰地拍拍她的肩,说:“这些天,屋里屋外应该都劝了你不少吧,你看你折腾得,实在没必要。”房家女人转过眼睛愣愣地盯着她,慢慢地放开她,过了好一会,她从乱糟糟的散发中露出两只无神的眼,“吴婶子,你真是村里最善良的人。”
  吴婶子复提着水桶,笑得和善,“不用,妹子你自己想通就好,反正女人这一辈子都是这么过。”
  房家女人乱发中的眼神凌厉了起来,吴婶子看着她的眼神吓了一跳,步履有些不稳地转过头往自己家去了。但是她晓得,这个女人会妥协的。这个眼神,只能是她最后不服输的最后一味气色。
  房家女人在半夜醒来,蹑手蹑脚下了床。男人没醒。
  她屈辱地恨了一眼男人,小心翼翼地摸房门内的锁。锁在老太屋里,她观察了很久那个位置。老太鼾声如雷,她有自信能摸到。
  女人攥着钥匙,就像攥着一个发亮的希望。她开门,目不转睛地盯着狗洞,避免惊扰看门狗。她在月光下越出大门,疯了一样地往外跑。
  村子里太大了。女人摸不着方向只能乱跑,跑着跑着,好像跑过了很多房屋。但是这里太大了,她在小树林子一步步地走到天亮。
  鸡鸣了。望着数不清的树木,她绝望地明白,自由还是离自己太远。
  房家人带着一众人把她抓了回去。世世代代住在这偏远地方的人们当然非常熟悉这个村庄,树林和大山。房家女人被男人打得折了一只手,接骨接得很随便,她也不说话不动作。
  房家的女人又一次呆坐在房门,她目光呆滞地呢喃着“自己男人”“认命”等字眼。
  她对着空荡荡的门口说,“吴婶子真是村里最善良的人。”
  房家女人终于安静下来了。
  她仿佛一连呆滞了很多天,然后便终于开始做些“女人”的活。她偶尔也会抱着盆去洗衣服,即使村里人还是一直在谴责这个女人“不懂规矩不省事”。她却一直独来独往,仿佛不需要与别人交流交际。日子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这个女人不做农活不会持家,只会洗洗衣服煮煮饭,实在没有甚妇道人家的典范。”房家的女人听到这些闲言碎语,也没有回应,只是深深地抬头望天。没有人知道她作为这样一个女性怎么能够如此不知好歹,没有人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没有人懂她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不过后来人们也知道,房家人因为这些闲言碎语处处不给她好过,也打着赶她去学农活,在村人看来,这当然是夫家人对媳妇理所应当的管教。农家的女人本就应该是属于夫家的人,本本分分是她们扎进根的习惯。他们都相信,房家女人自然也是这样一个农家女人。
  房家女人的的确确变成了一个本本分分的农家女人。
  她渐渐对农活、对洗衣煮饭都越来越熟悉和自然。她好像蛮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很快上手。但是她一直呆着一张脸,好像一块木板,好像只是活着。有人尝试和她搭话,甫一靠近,她就会恍若一下被惊吓地慌乱地逃跑。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好多年。房家已经添了两个孩子,最大的已经六七岁。这座贫困的村庄渐渐引起了注意,听说上头打算在这里办学校,要引进两个老师。
  老师来的那天房家女人在耕田,听到车响,便疯了一样地扔了农具就跑。房家男人在一旁反拿起锄头狠狠地打她的腿,房家女人瘸在田里,时隔多年又一次号啕大哭。
  车远了,老师留了下来。房家女人的脸灰白着,听村里说介绍她孩子去读书。“教室”在山头那边,房家女人从来沒上过山,所以房家不让女人往那边走,怕她不识路走丢。
  房家女人的脸日益变得木然而肃然,她只有对孩子会露出一点表情变化,但那种表情就像一个痴儿一般。经常有人怀疑她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但她的反应却又敏捷非常。大孩子和小孩子都去上学了。但这样下去又几个月过去,村子里还是没什么两样。村里人还是觉得有力气干农活最最实在,房家女人身子一抽一抽地,看着孩子们下了学回家光着膀子下河爬树林子或是上山。她小声而断断续续地问自己孩子:“你们都……学了什么呀?”   孩子们显然觉得很好笑,不屑地说:“有什么好学的!问这个真没出息!”房家女人缩了缩身子,微弱地说:“读书可好——”但是她又打住了。她好像回忆起什么,突然呜呜呜地就流了眼泪。
  大孩子吓了一跳,厌恶地说:“又在发疯!”小孩子望了望女人,小心地说了一句:“我记得——我记得有一个春眠不觉晓。”女人在抽泣中顿了顿,眼神微亮地说:“春眠不觉晓——”
  小孩子退了一步,说是,女人突然拉起小孩子的手大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孩子慌乱地挣扎着,丢开她的手哇哇地就大哭起来。房家老太和男人匆匆赶来,看见女人又在发疯,气愤地拿起扫帚把女人打趴在地上。女人呜呜地哭着,嘴里还在不断地想要好好念完整那首诗的最后一句。可惜她的声音接不上气,念到最后声嘶力竭,也是断断续续不成音的“花,花落……知,知多少……”
  那夜以后,房家的女人哑了。她还能说话,但她的嗓子坏了,说话像呼呼风声,又粗又破。
  再也没有人搭理她,包括她的孩子。她回归了从前的日子,毕竟她从前也不怎么开口说话。但现在,她的咿呀乱语更加含糊,弱不禁风的样子,好像被自己喉咙里传来的风声一吹就折。她自言自语更多了,有时还会手舞足蹈地挥划。
  她更像个疯子了。
  过了不知多久,房家女人居然开始好好梳头发好好穿衣裳。她体面了很多,有时候小孩们向她扔石子,她的背影远远望去,竟然有几分像老师。她有时候停下来看自己的手臂,黝黑硬瘦而又筋肉分明,她看村里女人的,却都比她更加粗壮野蛮。她痴痴地笑了。
  学校开设以来好几年,一直在大家眼里都没什么了不起。直到大孩子十一岁那年,上头通过老师传消息说成绩优异的孩子期末有奖学金拿。如果一直优秀,可以考虑送孩子再去更大的地方读书。大家都纷纷传起那五十块的奖学金,钱一向让人眼红。小孩子开始决定好好念书试试看,他提笔写起字来。他有一个小方格本,搭着小桌子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字。女人偶尔偷看几眼,欲指手画脚地发癫之前总会被房家人赶开。
  就是那么一天,小孩子拿着笔突然皱着眉说:“瓦罐的罐怎么写呢?”
  女人在一旁,听了这话剧烈地动作,扭过头,又慢慢呆在那里。
  她不知道。
  她从前知道。
  她惊恐地瞪大眼睛,扯着头发环顾四周。
  她不断地后退,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自己的衣裳。
  她大声地乱叫,房家人被吓了一跳,看见她又在发狂拿起扫把就想打她。
  她却突然停下来,看着自己的手臂。
  她好像看见自己的手臂这样粗犷野蛮。
  下一刻,她就被老太,男人和大孩子举起扫把打到在地。
  房家女人終于彻底疯了。
  她日复一日地尖叫,大声吼着什么,所有人都反感厌恶。一开始房家人还把她关在屋子里一直不放她出去,最后实在忍不了这个浪费资源的废物,便随她到处游走。村里谁见着她都会骂她,推搡她。
  偶尔,小孩子会听出一些断断续续的话词,他那发狂了的疯母亲,在说“子”,在说“思”,在说“花”。
  她这样发疯了半个月,最终,一天早上起来,大家发现她死在廿水河边。
  她好像是投了河,但这河其实就是村子里一个水滩,河浅而窄,所以她的衣服都露在外面,她整个头却是深深地沉了下去。
  最后,吴婶子先出来吆喝,帮房家人一起埋葬了房家的女人。吴婶子毕竟是村里最善良的人。
  十一年前,遥远的城市里,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在拼了命地贴一张寻人启示,寻找自己刚上大学不久的女儿。这个女孩子皮肤细白,眼睛亮亮的很好看,看起来就文绉绉的。
  他们当然一辈子都不会认识房家的女人。
  当然,房家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认识他们。
其他文献
我走了五六分钟,在火车的末节车厢寻觅到一张无人的座位,看到正对座位的顶部架子上空无一物,坦然坐了下去。我试图眯上眼睛睡上一会,结果一闭眼全是一身伤痕的樊晓莉,看来不行,只好左看看,右看看,对着窗外苍茫的黄土峁梁发起愣来。这时,火车驶入侧轨,缓缓降速直至停下,以示待避。不一会儿,旁边的轨道上呼啸着驶过一辆D字号开头的车,子弹头一样的车头和车尾呼啸着划过。与此同时,从车厢连接处涌出来一长串奇怪的人,打
期刊
二十岁  头顶的沉重之事让我面无颜色——  雨下得太久,太阳枯萎  阴绵细雨流到我的颅骨  我们对彼此熟悉,毫无歉意  族中和我同一天生日的双胞胎祖辈  相继离去  虚无之事追赶了十九年,越来越大  真实之物追赶了十九年,越来越浅  今天,我能想起的  只有天空的九个太阳,家门前的一株桂花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料,又多么的理所当然  北峰村人口统计  老人和村子,越来越小  小到半夜的鞭炮就可以  
期刊
行香子·青海之行   草色青芸,湖光嶙峋。行千里、片片白云。寂寂牦牛,点点羊群,望近山青,远山墨,天山昏。   所見所闻,至美至真。向西去,胜景怡人。一日之间,冷暖三分。历晨时冬,午时夏,暮时春。  栏目责编:王 琪
期刊
我的家乡虽属秦岭南麓,但在汉中盆地东部的丘陵地带,所以以前我一直对秦岭缺乏深入的认识,它的高大巍峨和重要作用,也仅限于从教科书和影视资料了解的皮毛而已。直至后来我多次行走于秦岭腹地,对它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它的热爱也与日俱增,那些行走于秦岭的记忆时至今日历久弥新。  第一次真正走进秦岭大山之中,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撼,是在我大学毕业的九四年。国庆小长假,爸爸带我去西安玩,开车走的108国道。过了槐树关
期刊
世界越来越偏重宜居城市,空气好,绿植多,市容美。于是,每个城市都滋生植物倾向。植物成林,高大上的名字叫“天然氧吧”,科学而形象地讲,无须工业化制造的“绝佳空气过滤器”。  植物进城,各地有了选择倾向。比如市花:张家口,大丽花;包头,小丽花; 上海,白玉兰;长沙,杜鹃;广州,木棉;兰州,玫瑰……比如市树:天津,绒毛白蜡;重庆,黄葛树;合肥,广玉兰;福州,榕树;厦门,凤凰木;兰州,国槐……甚至市草。现
期刊
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军,以炽热的书写热情,厚实的史学功底,精巧的科学构思,典型的历史人物,奇妙的幻想精神,跌宕曲折的故事,书写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读者呈现了系列少儿科幻小说《中华少年行》。  阅读这套透着热情与温度的作品,足见作家是以厚实的历史功底,徜徉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汲取营养,在很广阔的时空里将幻想与现实、历史与传奇、科幻与写实熔为一炉;作品用奇特的构思、跌宕的情节、精彩的故事
期刊
登秦岭牛背梁时逆流而上,把溪流甩在身后,前方的山中便是雨落和密云。这时,想起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来,潺潺流淌的小溪水来自更高的地方——天上的云。  望着山巅上涌起的云朵默默畅想。如果云有梦想,那一定是给大地以雨露,给山谷以清泉吧。云在努力积蓄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他的梦想。云是如此,人也亦然。清代进士吴庆坻说:“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小时候的我
期刊
绿洲渐渐弃我远去了。  五月北纬37°的荒原,苍穹中火球般的太阳在原野上肆虐。滚滚的热浪里,覆盖在地表之上黑褐色土壤的硬壳与散落在戈壁滩上大小不等的各色砾石,一起构成了浩瀚连绵的黑色戈壁。  在阿拉善荒原上行走,起伏变化不大的地势向着远方延伸,不生植被低矮的山丘映带左右,千古不变地营造出戈壁中独有的空旷悠远。在目力所及的荒凉中旅行是焦渴的,不光是身体还有眼睛。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毫无生气的土灰色,无边
期刊
他很享受这样的外号。  小城坐落于高山峡谷间,四面环山,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主街道两边是政府部门及小卖部、还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塑了一座创世神的雕像。  小城四面是四座神山,每一座神山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身份。古老的祭祀文中说到:背面的神山是一位威武的将军,左边的神山是一位文质彬彬的静相山神,右边是将军神山的眷属女神,前面的神山是他们的儿子。这片土地上神山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都用自己的亲情编织
期刊
豢养  我在心里豢养  一只蛾。再  点亮一盏灯  以理想之矛  攻现实之盾  在自相矛盾中收获  撞落的碎银  镜中事  有时候你看到的不是我  也不是你,那个人站在镜中  虚拟的背景,灰尘在光线中  飞扬和下沉。那个人神色疲倦而沧桑  他不再是如沐春风的人  扛着苍老的浮云  充满层层的疑问。这样的时日究竟  过了多久,无意义的生活一再重叠  在起伏的波痕和褶皱中难以喘息  白云总会老去,脚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