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兰出门的时候,新庄台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她抬眼看了看东边的天空,依旧黑魆魆的,到底是入冬了,天亮得迟。玉兰缩了缩脖子,将那条半旧的、毛乎乎的围巾往上拉了拉,遮住自己的半边脸,顿时感觉暖和了不少。
玉兰的手里拎着蛇皮袋,里面装满了青菜、萝卜、大蒜还有几根嫩生生的莴苣。“经霜的青菜赛羊肉”,玉兰想到这笑了起来。她似乎看到了儿子媳妇吃着她从老家带来的菜蔬开心的模样。尤其是她那个城市里长大的媳妇,看到这些水滴滴的蔬菜就像得了宝贝似的。也只有那个时候,玉兰才真正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心里头抹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可是自从农村集镇化以后,他们都搬到新庄台上去了,过去偌大的菜园子没了,她只能在小区的绿化带边圈了一小块地,又做了个小韭菜垄子,见缝插针地撒些种子,栽几排菜秧子。虽说不能跟过去比,可也算能吃到自己种的东西。一时半会儿还能供应给在外面的儿子媳妇。玉兰垂眼看了一下手中的蛇皮袋,感叹以后这些露天生长、顺时而生的蔬菜怕是越来越少了。蔬菜大棚都已经搭到镇子后面了。一排一排的,蘑菇房一样,要什么有什么,根本没有时令之说,季节之分。过去老祖宗说不时不食也已经是老古董了。玉兰这么想着,情绪竟低落了下来。
玉兰在出门前吃了一块“酥头饼”,没敢喝粥。她怕在路上让尿憋得难受。酥头饼是面点,用小麦面加碱发酵做成的。酸酸甜甜有咬劲,关键是耐饿。玉兰知道自己从出门到省城儿子的家要花半天时间,到了也没有吃的,儿子媳妇早出晚归,晚上也是在外面吃过了回来。她必须将肚子填饱,空心饿肚的滋味不好受,尤其上了年纪以后一顿都不能少吃,否则心慌慌的。
远处好像有一辆车朝她开了过来。玉兰吃力地提起手上的袋子,加快步伐迎上去。车子从她的面前呼啸而过,原来不是玉兰约的拼车。她又放慢了脚步。路灯渐次熄灭了,东方露出了一段微白,隐隐镶着一条金边,今天是个好天气。玉兰开始惦记起丈夫来了,离开玉兰,他像个不着家的孩子,东家一顿,西家一顿,不高兴的时候还吃儿子的醋,说他已经是有婆娘的人了,还动不动要老娘去伺候,还说养儿养女就是罪。玉兰叹叹气:这辈子,受的就是你们爷俩的罪。
玉兰在一根电线杆下停下,这是她跟司机约定的上车地点。她本来可以乘公交去县城,然后再坐大巴到省城去。但是最早的公交要七点,而且一路要停靠站台,等到了县城还要走一段路才进长途汽车站。多花时间不说,还费力气。现在有了拼车,点对点接送,玉兰虽然心疼这多花的几十块钱,但时间由着自己定,有座位还负责送到地头,心里也平衡了不少。
天光渐渐亮了起来,还没有见到出租车的踪影。玉兰将蛇皮袋放到脚下,摘掉手套,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字条。那是儿子在电话里报给她的地铁一号线的路线图。
儿子成家了,市区的房价太贵,他们买了离市区较远的西郊。好在新房子离地铁口只有几百米。儿子说从车站出来直接到地铁站,乘一号线到新家附近的站台半小时的时间,只要两块钱,特别方便。玉兰以往去省城,到了车站都乘公交,这回叫她乘地铁,心里还真有点慌。儿子还告诉她,一号线有两个方向,地铁站又很多个出口,千万不能坐反了方向,走错了出口,那是很麻烦的事情。玉兰在电话里几次开口想说:第一次你能不能来接我一下?但终究还是把话咽了下去。更何况儿子语速匆忙,根本不给她开口的余地,挂断电话也是一样的匆忙,玉兰常常举着手机,喂喂地叫着,回应她的是“嘟嘟”的忙音。
玉兰看着图标,心里头反复琢磨。但她面对丈夫怀疑的眼神时却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这坐地铁跟坐公交有啥区别?不就是一个在地上开,一个在地下行吗?买票上车,到站下车,一个理。再说了,我还认得几个字,看图识字总会吧?再不行,就问呗,鼻子底下就是路。她说得轻飘飘的,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不这么说又能怎么说呢?老公又不能陪着自己去,陪了也是睁眼瞎。说多了又怕儿子烦。儿子工作已经够辛苦,才三十出头就得了胃病,一天要吃好几种药。那天她在儿子的抽屉里看大大小小一堆药瓶的时候,眼泪扑簌簌地就落下来。从那天起她就暗暗发誓,家里的事情一定不让儿子烦心。
车到了,司机摇开车门,满脸歉意:不好意思,老姐姐,让你等了。玉兰贴着窗户一看,里面已经坐了三人,就等她一个。也好,上车就走,不用再绕圈带人。司机将玉蘭的蛇皮袋塞进满鼻子汽油味的后备厢里:老姐姐每次到省城都要带点时新蔬菜。玉兰说想带只老母鸡给孩子补补身体的,可是这次要坐地铁,就怕人家不让带。司机说只要不是活禽都没关系。玉兰点点头:那就好,下次带,下次带,下次一定带。
从县城到省城的大巴上,有不少跟玉兰一样的人。很多人就在乘车的过程中熟悉起来。她们和玉兰一样,都是去省城看孩子的。有的是送些东西,帮着收拾几天就回。有的会呆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然后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回家一趟,这是一群帮衬着带孩子的女人。为了方便交流,她们建有一个微信群,群名叫做“四不像”。不像父母,不像保姆,不像乡下人,也不像城里人。这次玉兰坐的不是过去的班车,而是另一班到南站的车,车站就连着地铁站。
玉兰拽着沉重的蛇皮袋上车,找一个位置坐下。去省城的班车很多,只要不是周末,车上的乘客不是很满,也不用对号入座。玉兰喜欢坐在最前面的位置,那个位置很逼仄,前面的乘客都会往后面跑,玉兰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号乘客。两个小时的车程,她会一直伸长脖子朝着窗外看,好像车马上就要到站一样,焦躁中带着一丝莫名的兴奋。知妻莫若夫,丈夫说她只要见到儿子就像大烟鬼子见到鸦片一样,浑身是劲。话是真话,可现在的玉兰见到儿子却不再像过去一样了。
儿子成家了,她面对的不是儿子一个人,还有儿媳妇,有时候还有俩亲家。玉兰向来不是个腼腆的人,力气大,嗓门大,见谁都不认生。但现在面对着儿子却是腼腆的,因为儿子的新房不是自己买的。想到这里,玉兰像被人抽了脊梁骨一样,顿时觉得矮人一等,连手上的力气都变小了,嗓门也变小了。庄上人不知情都说玉兰到底是半个城里人了,再不像农村人一样咋咋呼呼的了,玉兰的心里有一股子说不出的滋味。玉兰的丈夫倒看得开:他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不是女来就是男,谁有条件谁买房。一样的。玉兰知道这是丈夫劝慰自己,要不他为什么老是不肯到省城的儿子家去? 玉兰的蛇皮袋是放在腿边上的,她怕车肚里的热气熏坏了新鲜的菜蔬。想想过去,想吃蔬菜随时到园子里拔,切好的菜往滚烫冒烟的大铁锅里一推,“刺啦”一声,黄铜铲子三五下,菜就熟了。那个鲜嫩美味,比鱼肉的味道都好。现在虽说吃不到“出水鲜”了,但这还是比大棚里育出來的东西强一百倍。儿子还说了,家里带来的菜都是绿色食品,非转基因,吃得放心。玉兰不懂转基因,只知道城里卖的西红柿硬邦邦的,玉米还五颜六色的,吃到嘴里根本不是那个味。这是早班车,又不是周末,车上没有熟识的面孔。空调很热,玉兰扯下脖子里的围巾,顺手塞在腿边。她坐直身子,像往常一样放开目光向车前方望去,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将手伸进口袋里,将那二寸半的字条又给掏了出来。
字条上的字她都认识,特别是张家园这三个字。张是她的姓,家园是小时候课本里经常出现的词。见到这三个字,玉兰感到很亲切,她估摸着这地方姓张的人家多,就像她们那里的张家庄一样。可是张家庄上的人都彼此熟悉得跟亲戚一般,张家园的人家一定跟儿子住的小区一样,家家大门紧闭,有保安,有门镜,有监控,有指纹锁,安静得好像没人住。只有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告诉你这户有人。玉兰曾问过儿子,你们这里连个鸟叫都没有,心慌不心慌?儿子说:你以为这是在张家庄,每天叮叮当当,鸡犬相闻啊?儿媳妇在一边哧哧地笑,面膜在脸上一抖一抖的,模样有点吓人。玉兰称面膜为脸皮,她曾偷偷地在垃圾桶里数过媳妇扔掉的脸皮,一个星期有五张。玉兰悄悄问过儿子:这脸皮多少钱一张?干嘛非得天天贴?儿子说七十多一张吧?玉兰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儿子淡淡地:这还不算贵的。那晚,玉兰洗过脸,站在镜子前第一次用手摩挲自己的脸:糙手。玉兰还做过一件事,这事她对自己的丈夫都没说过,就是将媳妇扔掉的脸皮偷偷地贴在了自己的脸上,第二天起来摸摸脸,好像是比从前滑嫩了一点。这脸皮确实好,就是太贵了。就算七十块钱一张,五七三十五,一个星期光贴脸就是几百块,一个月就是千把块。玉兰在心里飞快地计算着,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过去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要钱。现在不开门也得有花销:水费电费煤气费,车贷房贷保险费,还有保洁费,物业费……玉兰想也不敢想,这日子怎么过?
想归想,玉兰却不敢问,既是怕儿子烦心,也是因为自觉自己在经济问题上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人人都说玉兰好福气,生个好儿子,又找个好亲家,没见着劳神,媳妇就带进门了。玉兰承认自己的命好,也承认亲家讲道理。尤其是亲家公,双方家长第一次见面就给她吃了颗定心丸:您放心,春生是你的儿子,将来也是我的儿子。不要介意房子不房子的,做亲如合家。结婚时,亲家在台上的一番话更是让她热泪盈眶: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有时间你们往省城多跑跑,春生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想到这里,玉兰有些释怀,心里顿觉宽绰了不少。
玉兰努力地记住地铁一号线的方向,也想象着地铁站的样子。尽管也曾在电视上见过,只是镜头匆匆,一晃而过,她没有太留意,只听说车上人很多,很拥挤。第一次坐地铁对于玉兰来说确实有点紧张。不过玉兰心里有底,大不了一路问过去,还怕到不了儿子的家?玉兰一路思绪万千,一眨眼车已到站。玉兰来不及等车停稳,一把捞起早就被屁股压得皱巴巴的围巾,胡乱往脖子上这么一绕,然后站起身来,一手抓住用布条扎紧的袋口,同时又整了整斜挎在身上的布包。包里有她的随身物品,还有几百块钱现金。儿子说现在已经是无现金时代了,城里人买烤红薯都用手机支付,用现金的都是被边缘化的人。玉兰不管什么边缘不边缘,她还是觉得用现金踏实。她就不信了,照这样下去,将来都不印钞票了?儿子还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将来什么都是智能化,扫地都用机器人了。玉兰相信儿子的话,回去忧心忡忡地跟丈夫转述自己的担心,丈夫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地球还有老的那天呢,你烦的啥?反正我们这辈子是摊不上了。玉兰说将来的孩子咋办?丈夫说:该咋办咋办。当初你还担心儿子结不了婚呢!把我们两个老骨头卖了也买不到省城的一间厕所!如今不也是三房一厅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将来我们的孙子跟农村就一点不搭边了。这叫什么:人人头上有颗露水珠子。
玉兰听到这话一肚子不高兴:呸!这话你也说得出口,你这辈子对儿子没交代!还说什么孙子!丈夫也急了:不是我对儿子没交代,是这政府对咱老百姓没交代!几百万的房子你叫我拿什么去买?玉兰不语了,半天嘟囔道:我们现在住的房子,看病的保险都是政府给安排的,连新庄台上的路灯都一夜点到天亮。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再说了这房价也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事情。丈夫看着玉兰:现在说话有水平了。玉兰说:哪能跟你一样,从来不关心外面的事情,遇到事情只会穷抱怨。
汽车慢悠悠地在站台停下,玉兰拎起蛇皮袋,步伐轻快地下了车。她向四周望了望,然后顺着指示牌向地铁站走去。估摸着两条田埂的路程,到了地铁站。玉兰眼前霍地一亮,四处都变得宽大且繁杂起来,连行人的状态也变了。汽车站有很多跟她一样的人,在地铁站内,她觉得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人流从各个通道蜂拥而至,各色各样的装扮,每人手里都握着一部手机,一样的步履匆匆,一样的面无表情。空气中弥散着奶油、鲜果与香水混杂的味道,玉兰的鼻子突然瘙痒起来,连连打了几个大大的喷嚏。边上的过客抬眼看她一下,又匆忙过去。
玉兰将手里的蛇皮袋放下来,又掏出口袋里那张字条。她睁大眼睛,生怕自己看错字条上的信息:地铁一号线开往安禾桥方向,中途停靠十一站,她要在医科大学站下车。玉兰不放心自己的眼睛,又开口读了两遍才放心,然后揣上字条又拎起蛇皮袋,按照指示图标汇入人流之中。
指示牌并不复杂,玉兰走得轻松。她心里暗自得意,自己还不算老土,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她甚至想象自己的儿子会竖起拇指夸赞自己:咱妈就是厉害,第一次坐地铁没有迷路。心里这么想着,脚下的步子更加轻快起来。绕过两个路口,玉兰来到安检处,我的个娘,旅客如长蛇一般扭扭曲曲,大包小包,背包行李袋都按照顺序进到安检机里,玉兰对于安检并不陌生,跟在汽车站一样。玉兰放下袋子,紧跟在人群的后面。人群虽长,却特别安静,没有人吵吵嚷嚷,大都低头翻看手机,脚步随着前行的队伍慢慢地往前移动。很快轮到了玉兰,她一边将蛇皮袋放到输送带上,一边取下挂在胸前的布包。就在玉兰匆忙回头取出蛇皮袋准备走向入口处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买票。于是她又急忙调转头来,向安检过道上的人露出羞赧的神情,双手做拨开人群状又走了回去。 玉兰站定下来,向四处望去。她要寻找售票的机器。儿子告诉过她,地铁站是自动售票,只要按一下自己要走的线路,然后往投币口塞入两块钱的硬币,票就会从机器的下面自动滑落下来。玉兰牢牢记住了儿子的话,并联想到从小带儿子在镇上的超市门口玩过的电动摇摇车,拿一枚硬币往里一塞,摇摇车就变成活的了,又摇又擺,还会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春生小时候最喜欢坐摇摇车,每个星期玉兰都会抱着春生去镇上的超市门口坐一次。那时的春生还小,坐在摇摇车里咯咯笑。春生也聪明,只坐了几次就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春生趴在玉兰的怀里,奶声奶气地唱着歌,唱得玉兰的心里暖洋洋、热乎乎。想到这里,玉兰叹了口气,春生长大了,讨了婆娘,再也不像小时候一样了。过去的春生不管什么事都跟玉兰说。玉兰背后还跟丈夫嘀咕过:这都大小伙子怎么跟个娘们一样的碎米嘴?丈夫白她一眼:你就惜福吧,等到将来他讨了老婆,你看他还跟不跟你唠叨。玉兰不屑:我养的儿子我知道。丈夫鼻子里哼了一声:你就望着吧。
丈夫的话没说错,春生还没讨婆娘的时候就不怎么爱说话了。回家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玉兰想跟他聊聊工作的事情,春生蹙起眉头说:我难得回家想清静清静的,你又跟我谈工作。玉兰就知趣地闪到一旁去了。长大后的春生跟小时候真不一样了,小时候春生圆乎乎的,现在就像缺肥的豆芽一样,玉兰看在眼里,心疼。都说母子连心,春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玉兰很入神。她就怕看到春生愁眉苦脸的样子,春生若是眉头不展,玉兰也会躲到没人的地方叹口气。
春生不愿意跟玉兰讲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玉兰有办法,那就是听春生打电话。她常常在春生接听电话的时候故意在他的边上扫地,或是做些其他的事情。玉兰看起来不动声色,耳朵却竖得跟兔子一样。她虽然不能从电话的内容中知道春生详实的情况,至少可以零零碎碎地了解一点他当前的状态,快乐还是苦恼,轻松还是紧张。春生倒不回避玉兰,有时朝玉兰看一眼,继续打自己的电话,这一点让玉兰感到欣慰,到底是自己养的,虽说话不多了,终究没有把自己当做外人。
玉兰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找售票机。她从口袋里摸出早就准备好的两枚硬币,朝投币口塞了进去。就在这一刻,玉兰的心里突然微微动了一下,这个动作,已经相隔二十多年了。那时候投币,孩子就在面前,今天投币,孩子跟自己已经隔得太远了。孩子大了,我们老了。玉兰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自己的脸皮,一如既往地粗糙而松弛。咣当一声轻响,一枚地铁币滑落了下来,玉兰伸手取出来,又重新来到安检处。
玉兰的蛇皮袋安稳地放在安检机上,布包已经被工作人员放进行李盘里。玉兰学着前面人的样子,过了入口,接过布包,拎起蛇皮袋。走不多远,玉兰听到了地铁轰鸣的声音,夹杂着圆润清亮的语音提示,空气变得燥热起来,玉兰感到后背、脖子里汗涔涔的。难怪春生冬天从来不穿棉衣,这么多人呼出来的热气,汽车屁股后面喷出来的热气,足够将气温升高了。玉兰突然怀念老家,这样的天气,太阳暖融融的,风吹到人身上虽然凉,却舒坦得很。但那是前些年,自从搬到新庄台后,各家各户就不像过去那样了。花圃代替了菜园子,小京巴代替了大公鸡。烟囱没有了,家家户户装上了油烟机。平时倒还好,到了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的这天,玉兰就犯愁。没有灶台了,灶饭放哪块?春生说过玉兰:老迷信,城里人从来不敬灶王爷,不照样过日子?玉兰说:我不是城里人。春生说你现在是半个城里人了。玉兰苦笑:我现在是个半吊子。说是农村人,不种地了;说是城里人,也没户口。丈夫接过话来:将来都取消户口了,现在是农村集镇化,城乡一体化,还死脑筋!
玉兰下站台的时候,地铁正好靠站。就在这一瞬间,就像家里河垱闸口开了一样,四处涌出人来。人与人挨得很近,腿与腿之间可以相互摩擦。玉兰一下子被人流冲得东倒西歪,彼时她觉得自己已经很累了,尤其是右臂,酸胀得很。玉兰索性往旁边靠了靠,看到一张空着的椅子就坐了下来。玉兰从包里掏出手机,她想给丈夫打电话报个平安。想想又没打。手机到了省城就漫游了,话费会比在家贵。玉兰倒不是心疼钱,而是害怕手机又因欠费停机。这几天她都会在省城,换季了,要给孩子们洗洗刷刷,添添补补,做几天好饭菜。这里不是小镇,她找不到充话费的地方。她又不想麻烦春生,更不能跟媳妇开口。她知道儿子媳妇不容易,好多时候都半夜三更了,他们还在书房里工作。尤其是春生,经常把饭碗端到电脑边上,饭碗放在一边,眼睛随着手指一刻不离屏幕上的那些表格合同,一顿饭都要吃到没热气。玉兰在的时候会给他拿到厨房里热一热,不在的时候冷的还不照样吃下肚?每次玉兰来的时候,都会看见门口一堆外卖饭盒和塑料袋,玉兰拾起来,心里就酸酸地疼。
有个女孩朝着自己走来,边走边打电话,走到玉兰面前的时候就停住了。女孩很清瘦,也时尚。跟自己的儿媳妇还有那么一点相似。女孩是跟自己的男朋友打电话,玉兰听得出来。她告诉男朋友这个星期不能见面了,她做家教的这户人家的小孩快要中考了,家长要求她利用休息日加个班。男孩子大概很失望,玉兰从女孩抱歉的表情和语气能够听出来。就像这些年,她可以从春生的电话里听出他大体的情绪一样。女孩说自己要跟男孩一起挣钱,等买房的首付凑齐了,一定不再做家教,每个周末好好陪他。玉兰听了鼻子突然酸了,眼睛也模糊起来,她一下子又想起春生来了。春生也兼职,这是她前不久才知道的。春生没有休息日,星期日他要去赚另一份工资。玉兰懂儿子的心:房子首付自己家没拿多少钱,贷款一定要自己还。可是玉兰又想不明白,春生这么辛苦地赚钱,媳妇还是贴七十块钱一张的脸皮,背几千块钱的包包?她跟春生婉转地提过,春生只说了三个字:你不懂。玉兰想想,自己还真的不懂。既不懂就不再多问。
就在玉兰准备起身赶公交班车的时候,玉兰突然想不起来:自己该在哪一站下车?等她再去掏口袋时发现字条已经不见了。玉兰的脑子里轰隆一声,人也跟着摇晃了一下。糊涂片刻,玉兰拿起手机拨通了丈夫的电话。正在牌桌上酣战的丈夫也含糊不清,只说自己知道春生住的小区名字,并且很聪明地告诉玉兰,问一下别人这个小区在哪?到哪下车?玉兰恨恨地挂了电话。她心里明白,在省城,住宅小区多如牛毛,谁会知道哪个小区在哪个地方。无奈的玉兰只得拨打了春生的电话。电话拨通了,语音提示是小秘书服务。玉兰知道春生一定又开会或是跟客户谈业务了。这对于春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于是玉兰又拨打了媳妇的电话,一直是无法接听。玉兰傻眼了。
傻眼后的玉兰倒冷静下来,不再着急。她将蛇皮袋放到乘警亭的边上,在地铁站里来回走动起来。自己来来去去省城也不算少了,可是从来没有过闲心到处逛逛。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她停下来看了奶吧,茶吧,水果铺子,睡衣工坊,各色各样的店面,炫目耀眼的广告……不息的人流奔忙行走在各自的旅途。浓郁的都市气息暂时覆盖了玉兰对农村的眷恋。玉兰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在一个通道的拐角处有一只半旧的摇摇车,她赶紧走上前去,没错,就是摇摇车。一只米老鼠张大嘴巴正朝着玉兰哈哈大笑。投币口已经生了一圈的锈,但是并不妨碍投币。玉兰伸出手来,抚摸着米老鼠两只黑色的耳朵,然后毫不犹豫地从布包里掏出一枚硬币,投了进去。让玉兰想不到的是,这只摇摇车并没有坏,它竟然摇晃了起来,吱吱呀呀地唱起了歌。玉兰惊喜地望着摇摆的米老鼠,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在她的心中涌动。她就这么安静地坐在摇摇车的边上,仿佛又看到了童年的春生。列车的呼啸声从她的耳边闪过,玉兰心里笃定地知道:春生一定会来地铁一号线接她,就像小时候她接放学晚归的春生一样。
责任编辑:刘照如
玉兰的手里拎着蛇皮袋,里面装满了青菜、萝卜、大蒜还有几根嫩生生的莴苣。“经霜的青菜赛羊肉”,玉兰想到这笑了起来。她似乎看到了儿子媳妇吃着她从老家带来的菜蔬开心的模样。尤其是她那个城市里长大的媳妇,看到这些水滴滴的蔬菜就像得了宝贝似的。也只有那个时候,玉兰才真正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心里头抹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可是自从农村集镇化以后,他们都搬到新庄台上去了,过去偌大的菜园子没了,她只能在小区的绿化带边圈了一小块地,又做了个小韭菜垄子,见缝插针地撒些种子,栽几排菜秧子。虽说不能跟过去比,可也算能吃到自己种的东西。一时半会儿还能供应给在外面的儿子媳妇。玉兰垂眼看了一下手中的蛇皮袋,感叹以后这些露天生长、顺时而生的蔬菜怕是越来越少了。蔬菜大棚都已经搭到镇子后面了。一排一排的,蘑菇房一样,要什么有什么,根本没有时令之说,季节之分。过去老祖宗说不时不食也已经是老古董了。玉兰这么想着,情绪竟低落了下来。
玉兰在出门前吃了一块“酥头饼”,没敢喝粥。她怕在路上让尿憋得难受。酥头饼是面点,用小麦面加碱发酵做成的。酸酸甜甜有咬劲,关键是耐饿。玉兰知道自己从出门到省城儿子的家要花半天时间,到了也没有吃的,儿子媳妇早出晚归,晚上也是在外面吃过了回来。她必须将肚子填饱,空心饿肚的滋味不好受,尤其上了年纪以后一顿都不能少吃,否则心慌慌的。
远处好像有一辆车朝她开了过来。玉兰吃力地提起手上的袋子,加快步伐迎上去。车子从她的面前呼啸而过,原来不是玉兰约的拼车。她又放慢了脚步。路灯渐次熄灭了,东方露出了一段微白,隐隐镶着一条金边,今天是个好天气。玉兰开始惦记起丈夫来了,离开玉兰,他像个不着家的孩子,东家一顿,西家一顿,不高兴的时候还吃儿子的醋,说他已经是有婆娘的人了,还动不动要老娘去伺候,还说养儿养女就是罪。玉兰叹叹气:这辈子,受的就是你们爷俩的罪。
玉兰在一根电线杆下停下,这是她跟司机约定的上车地点。她本来可以乘公交去县城,然后再坐大巴到省城去。但是最早的公交要七点,而且一路要停靠站台,等到了县城还要走一段路才进长途汽车站。多花时间不说,还费力气。现在有了拼车,点对点接送,玉兰虽然心疼这多花的几十块钱,但时间由着自己定,有座位还负责送到地头,心里也平衡了不少。
天光渐渐亮了起来,还没有见到出租车的踪影。玉兰将蛇皮袋放到脚下,摘掉手套,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字条。那是儿子在电话里报给她的地铁一号线的路线图。
儿子成家了,市区的房价太贵,他们买了离市区较远的西郊。好在新房子离地铁口只有几百米。儿子说从车站出来直接到地铁站,乘一号线到新家附近的站台半小时的时间,只要两块钱,特别方便。玉兰以往去省城,到了车站都乘公交,这回叫她乘地铁,心里还真有点慌。儿子还告诉她,一号线有两个方向,地铁站又很多个出口,千万不能坐反了方向,走错了出口,那是很麻烦的事情。玉兰在电话里几次开口想说:第一次你能不能来接我一下?但终究还是把话咽了下去。更何况儿子语速匆忙,根本不给她开口的余地,挂断电话也是一样的匆忙,玉兰常常举着手机,喂喂地叫着,回应她的是“嘟嘟”的忙音。
玉兰看着图标,心里头反复琢磨。但她面对丈夫怀疑的眼神时却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这坐地铁跟坐公交有啥区别?不就是一个在地上开,一个在地下行吗?买票上车,到站下车,一个理。再说了,我还认得几个字,看图识字总会吧?再不行,就问呗,鼻子底下就是路。她说得轻飘飘的,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不这么说又能怎么说呢?老公又不能陪着自己去,陪了也是睁眼瞎。说多了又怕儿子烦。儿子工作已经够辛苦,才三十出头就得了胃病,一天要吃好几种药。那天她在儿子的抽屉里看大大小小一堆药瓶的时候,眼泪扑簌簌地就落下来。从那天起她就暗暗发誓,家里的事情一定不让儿子烦心。
车到了,司机摇开车门,满脸歉意:不好意思,老姐姐,让你等了。玉兰贴着窗户一看,里面已经坐了三人,就等她一个。也好,上车就走,不用再绕圈带人。司机将玉蘭的蛇皮袋塞进满鼻子汽油味的后备厢里:老姐姐每次到省城都要带点时新蔬菜。玉兰说想带只老母鸡给孩子补补身体的,可是这次要坐地铁,就怕人家不让带。司机说只要不是活禽都没关系。玉兰点点头:那就好,下次带,下次带,下次一定带。
从县城到省城的大巴上,有不少跟玉兰一样的人。很多人就在乘车的过程中熟悉起来。她们和玉兰一样,都是去省城看孩子的。有的是送些东西,帮着收拾几天就回。有的会呆上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然后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回家一趟,这是一群帮衬着带孩子的女人。为了方便交流,她们建有一个微信群,群名叫做“四不像”。不像父母,不像保姆,不像乡下人,也不像城里人。这次玉兰坐的不是过去的班车,而是另一班到南站的车,车站就连着地铁站。
玉兰拽着沉重的蛇皮袋上车,找一个位置坐下。去省城的班车很多,只要不是周末,车上的乘客不是很满,也不用对号入座。玉兰喜欢坐在最前面的位置,那个位置很逼仄,前面的乘客都会往后面跑,玉兰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号乘客。两个小时的车程,她会一直伸长脖子朝着窗外看,好像车马上就要到站一样,焦躁中带着一丝莫名的兴奋。知妻莫若夫,丈夫说她只要见到儿子就像大烟鬼子见到鸦片一样,浑身是劲。话是真话,可现在的玉兰见到儿子却不再像过去一样了。
儿子成家了,她面对的不是儿子一个人,还有儿媳妇,有时候还有俩亲家。玉兰向来不是个腼腆的人,力气大,嗓门大,见谁都不认生。但现在面对着儿子却是腼腆的,因为儿子的新房不是自己买的。想到这里,玉兰像被人抽了脊梁骨一样,顿时觉得矮人一等,连手上的力气都变小了,嗓门也变小了。庄上人不知情都说玉兰到底是半个城里人了,再不像农村人一样咋咋呼呼的了,玉兰的心里有一股子说不出的滋味。玉兰的丈夫倒看得开:他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不是女来就是男,谁有条件谁买房。一样的。玉兰知道这是丈夫劝慰自己,要不他为什么老是不肯到省城的儿子家去? 玉兰的蛇皮袋是放在腿边上的,她怕车肚里的热气熏坏了新鲜的菜蔬。想想过去,想吃蔬菜随时到园子里拔,切好的菜往滚烫冒烟的大铁锅里一推,“刺啦”一声,黄铜铲子三五下,菜就熟了。那个鲜嫩美味,比鱼肉的味道都好。现在虽说吃不到“出水鲜”了,但这还是比大棚里育出來的东西强一百倍。儿子还说了,家里带来的菜都是绿色食品,非转基因,吃得放心。玉兰不懂转基因,只知道城里卖的西红柿硬邦邦的,玉米还五颜六色的,吃到嘴里根本不是那个味。这是早班车,又不是周末,车上没有熟识的面孔。空调很热,玉兰扯下脖子里的围巾,顺手塞在腿边。她坐直身子,像往常一样放开目光向车前方望去,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将手伸进口袋里,将那二寸半的字条又给掏了出来。
字条上的字她都认识,特别是张家园这三个字。张是她的姓,家园是小时候课本里经常出现的词。见到这三个字,玉兰感到很亲切,她估摸着这地方姓张的人家多,就像她们那里的张家庄一样。可是张家庄上的人都彼此熟悉得跟亲戚一般,张家园的人家一定跟儿子住的小区一样,家家大门紧闭,有保安,有门镜,有监控,有指纹锁,安静得好像没人住。只有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告诉你这户有人。玉兰曾问过儿子,你们这里连个鸟叫都没有,心慌不心慌?儿子说:你以为这是在张家庄,每天叮叮当当,鸡犬相闻啊?儿媳妇在一边哧哧地笑,面膜在脸上一抖一抖的,模样有点吓人。玉兰称面膜为脸皮,她曾偷偷地在垃圾桶里数过媳妇扔掉的脸皮,一个星期有五张。玉兰悄悄问过儿子:这脸皮多少钱一张?干嘛非得天天贴?儿子说七十多一张吧?玉兰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儿子淡淡地:这还不算贵的。那晚,玉兰洗过脸,站在镜子前第一次用手摩挲自己的脸:糙手。玉兰还做过一件事,这事她对自己的丈夫都没说过,就是将媳妇扔掉的脸皮偷偷地贴在了自己的脸上,第二天起来摸摸脸,好像是比从前滑嫩了一点。这脸皮确实好,就是太贵了。就算七十块钱一张,五七三十五,一个星期光贴脸就是几百块,一个月就是千把块。玉兰在心里飞快地计算着,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过去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要钱。现在不开门也得有花销:水费电费煤气费,车贷房贷保险费,还有保洁费,物业费……玉兰想也不敢想,这日子怎么过?
想归想,玉兰却不敢问,既是怕儿子烦心,也是因为自觉自己在经济问题上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人人都说玉兰好福气,生个好儿子,又找个好亲家,没见着劳神,媳妇就带进门了。玉兰承认自己的命好,也承认亲家讲道理。尤其是亲家公,双方家长第一次见面就给她吃了颗定心丸:您放心,春生是你的儿子,将来也是我的儿子。不要介意房子不房子的,做亲如合家。结婚时,亲家在台上的一番话更是让她热泪盈眶: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有时间你们往省城多跑跑,春生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想到这里,玉兰有些释怀,心里顿觉宽绰了不少。
玉兰努力地记住地铁一号线的方向,也想象着地铁站的样子。尽管也曾在电视上见过,只是镜头匆匆,一晃而过,她没有太留意,只听说车上人很多,很拥挤。第一次坐地铁对于玉兰来说确实有点紧张。不过玉兰心里有底,大不了一路问过去,还怕到不了儿子的家?玉兰一路思绪万千,一眨眼车已到站。玉兰来不及等车停稳,一把捞起早就被屁股压得皱巴巴的围巾,胡乱往脖子上这么一绕,然后站起身来,一手抓住用布条扎紧的袋口,同时又整了整斜挎在身上的布包。包里有她的随身物品,还有几百块钱现金。儿子说现在已经是无现金时代了,城里人买烤红薯都用手机支付,用现金的都是被边缘化的人。玉兰不管什么边缘不边缘,她还是觉得用现金踏实。她就不信了,照这样下去,将来都不印钞票了?儿子还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将来什么都是智能化,扫地都用机器人了。玉兰相信儿子的话,回去忧心忡忡地跟丈夫转述自己的担心,丈夫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地球还有老的那天呢,你烦的啥?反正我们这辈子是摊不上了。玉兰说将来的孩子咋办?丈夫说:该咋办咋办。当初你还担心儿子结不了婚呢!把我们两个老骨头卖了也买不到省城的一间厕所!如今不也是三房一厅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将来我们的孙子跟农村就一点不搭边了。这叫什么:人人头上有颗露水珠子。
玉兰听到这话一肚子不高兴:呸!这话你也说得出口,你这辈子对儿子没交代!还说什么孙子!丈夫也急了:不是我对儿子没交代,是这政府对咱老百姓没交代!几百万的房子你叫我拿什么去买?玉兰不语了,半天嘟囔道:我们现在住的房子,看病的保险都是政府给安排的,连新庄台上的路灯都一夜点到天亮。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再说了这房价也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事情。丈夫看着玉兰:现在说话有水平了。玉兰说:哪能跟你一样,从来不关心外面的事情,遇到事情只会穷抱怨。
汽车慢悠悠地在站台停下,玉兰拎起蛇皮袋,步伐轻快地下了车。她向四周望了望,然后顺着指示牌向地铁站走去。估摸着两条田埂的路程,到了地铁站。玉兰眼前霍地一亮,四处都变得宽大且繁杂起来,连行人的状态也变了。汽车站有很多跟她一样的人,在地铁站内,她觉得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人流从各个通道蜂拥而至,各色各样的装扮,每人手里都握着一部手机,一样的步履匆匆,一样的面无表情。空气中弥散着奶油、鲜果与香水混杂的味道,玉兰的鼻子突然瘙痒起来,连连打了几个大大的喷嚏。边上的过客抬眼看她一下,又匆忙过去。
玉兰将手里的蛇皮袋放下来,又掏出口袋里那张字条。她睁大眼睛,生怕自己看错字条上的信息:地铁一号线开往安禾桥方向,中途停靠十一站,她要在医科大学站下车。玉兰不放心自己的眼睛,又开口读了两遍才放心,然后揣上字条又拎起蛇皮袋,按照指示图标汇入人流之中。
指示牌并不复杂,玉兰走得轻松。她心里暗自得意,自己还不算老土,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她甚至想象自己的儿子会竖起拇指夸赞自己:咱妈就是厉害,第一次坐地铁没有迷路。心里这么想着,脚下的步子更加轻快起来。绕过两个路口,玉兰来到安检处,我的个娘,旅客如长蛇一般扭扭曲曲,大包小包,背包行李袋都按照顺序进到安检机里,玉兰对于安检并不陌生,跟在汽车站一样。玉兰放下袋子,紧跟在人群的后面。人群虽长,却特别安静,没有人吵吵嚷嚷,大都低头翻看手机,脚步随着前行的队伍慢慢地往前移动。很快轮到了玉兰,她一边将蛇皮袋放到输送带上,一边取下挂在胸前的布包。就在玉兰匆忙回头取出蛇皮袋准备走向入口处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买票。于是她又急忙调转头来,向安检过道上的人露出羞赧的神情,双手做拨开人群状又走了回去。 玉兰站定下来,向四处望去。她要寻找售票的机器。儿子告诉过她,地铁站是自动售票,只要按一下自己要走的线路,然后往投币口塞入两块钱的硬币,票就会从机器的下面自动滑落下来。玉兰牢牢记住了儿子的话,并联想到从小带儿子在镇上的超市门口玩过的电动摇摇车,拿一枚硬币往里一塞,摇摇车就变成活的了,又摇又擺,还会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春生小时候最喜欢坐摇摇车,每个星期玉兰都会抱着春生去镇上的超市门口坐一次。那时的春生还小,坐在摇摇车里咯咯笑。春生也聪明,只坐了几次就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春生趴在玉兰的怀里,奶声奶气地唱着歌,唱得玉兰的心里暖洋洋、热乎乎。想到这里,玉兰叹了口气,春生长大了,讨了婆娘,再也不像小时候一样了。过去的春生不管什么事都跟玉兰说。玉兰背后还跟丈夫嘀咕过:这都大小伙子怎么跟个娘们一样的碎米嘴?丈夫白她一眼:你就惜福吧,等到将来他讨了老婆,你看他还跟不跟你唠叨。玉兰不屑:我养的儿子我知道。丈夫鼻子里哼了一声:你就望着吧。
丈夫的话没说错,春生还没讨婆娘的时候就不怎么爱说话了。回家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玉兰想跟他聊聊工作的事情,春生蹙起眉头说:我难得回家想清静清静的,你又跟我谈工作。玉兰就知趣地闪到一旁去了。长大后的春生跟小时候真不一样了,小时候春生圆乎乎的,现在就像缺肥的豆芽一样,玉兰看在眼里,心疼。都说母子连心,春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玉兰很入神。她就怕看到春生愁眉苦脸的样子,春生若是眉头不展,玉兰也会躲到没人的地方叹口气。
春生不愿意跟玉兰讲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玉兰有办法,那就是听春生打电话。她常常在春生接听电话的时候故意在他的边上扫地,或是做些其他的事情。玉兰看起来不动声色,耳朵却竖得跟兔子一样。她虽然不能从电话的内容中知道春生详实的情况,至少可以零零碎碎地了解一点他当前的状态,快乐还是苦恼,轻松还是紧张。春生倒不回避玉兰,有时朝玉兰看一眼,继续打自己的电话,这一点让玉兰感到欣慰,到底是自己养的,虽说话不多了,终究没有把自己当做外人。
玉兰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找售票机。她从口袋里摸出早就准备好的两枚硬币,朝投币口塞了进去。就在这一刻,玉兰的心里突然微微动了一下,这个动作,已经相隔二十多年了。那时候投币,孩子就在面前,今天投币,孩子跟自己已经隔得太远了。孩子大了,我们老了。玉兰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自己的脸皮,一如既往地粗糙而松弛。咣当一声轻响,一枚地铁币滑落了下来,玉兰伸手取出来,又重新来到安检处。
玉兰的蛇皮袋安稳地放在安检机上,布包已经被工作人员放进行李盘里。玉兰学着前面人的样子,过了入口,接过布包,拎起蛇皮袋。走不多远,玉兰听到了地铁轰鸣的声音,夹杂着圆润清亮的语音提示,空气变得燥热起来,玉兰感到后背、脖子里汗涔涔的。难怪春生冬天从来不穿棉衣,这么多人呼出来的热气,汽车屁股后面喷出来的热气,足够将气温升高了。玉兰突然怀念老家,这样的天气,太阳暖融融的,风吹到人身上虽然凉,却舒坦得很。但那是前些年,自从搬到新庄台后,各家各户就不像过去那样了。花圃代替了菜园子,小京巴代替了大公鸡。烟囱没有了,家家户户装上了油烟机。平时倒还好,到了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的这天,玉兰就犯愁。没有灶台了,灶饭放哪块?春生说过玉兰:老迷信,城里人从来不敬灶王爷,不照样过日子?玉兰说:我不是城里人。春生说你现在是半个城里人了。玉兰苦笑:我现在是个半吊子。说是农村人,不种地了;说是城里人,也没户口。丈夫接过话来:将来都取消户口了,现在是农村集镇化,城乡一体化,还死脑筋!
玉兰下站台的时候,地铁正好靠站。就在这一瞬间,就像家里河垱闸口开了一样,四处涌出人来。人与人挨得很近,腿与腿之间可以相互摩擦。玉兰一下子被人流冲得东倒西歪,彼时她觉得自己已经很累了,尤其是右臂,酸胀得很。玉兰索性往旁边靠了靠,看到一张空着的椅子就坐了下来。玉兰从包里掏出手机,她想给丈夫打电话报个平安。想想又没打。手机到了省城就漫游了,话费会比在家贵。玉兰倒不是心疼钱,而是害怕手机又因欠费停机。这几天她都会在省城,换季了,要给孩子们洗洗刷刷,添添补补,做几天好饭菜。这里不是小镇,她找不到充话费的地方。她又不想麻烦春生,更不能跟媳妇开口。她知道儿子媳妇不容易,好多时候都半夜三更了,他们还在书房里工作。尤其是春生,经常把饭碗端到电脑边上,饭碗放在一边,眼睛随着手指一刻不离屏幕上的那些表格合同,一顿饭都要吃到没热气。玉兰在的时候会给他拿到厨房里热一热,不在的时候冷的还不照样吃下肚?每次玉兰来的时候,都会看见门口一堆外卖饭盒和塑料袋,玉兰拾起来,心里就酸酸地疼。
有个女孩朝着自己走来,边走边打电话,走到玉兰面前的时候就停住了。女孩很清瘦,也时尚。跟自己的儿媳妇还有那么一点相似。女孩是跟自己的男朋友打电话,玉兰听得出来。她告诉男朋友这个星期不能见面了,她做家教的这户人家的小孩快要中考了,家长要求她利用休息日加个班。男孩子大概很失望,玉兰从女孩抱歉的表情和语气能够听出来。就像这些年,她可以从春生的电话里听出他大体的情绪一样。女孩说自己要跟男孩一起挣钱,等买房的首付凑齐了,一定不再做家教,每个周末好好陪他。玉兰听了鼻子突然酸了,眼睛也模糊起来,她一下子又想起春生来了。春生也兼职,这是她前不久才知道的。春生没有休息日,星期日他要去赚另一份工资。玉兰懂儿子的心:房子首付自己家没拿多少钱,贷款一定要自己还。可是玉兰又想不明白,春生这么辛苦地赚钱,媳妇还是贴七十块钱一张的脸皮,背几千块钱的包包?她跟春生婉转地提过,春生只说了三个字:你不懂。玉兰想想,自己还真的不懂。既不懂就不再多问。
就在玉兰准备起身赶公交班车的时候,玉兰突然想不起来:自己该在哪一站下车?等她再去掏口袋时发现字条已经不见了。玉兰的脑子里轰隆一声,人也跟着摇晃了一下。糊涂片刻,玉兰拿起手机拨通了丈夫的电话。正在牌桌上酣战的丈夫也含糊不清,只说自己知道春生住的小区名字,并且很聪明地告诉玉兰,问一下别人这个小区在哪?到哪下车?玉兰恨恨地挂了电话。她心里明白,在省城,住宅小区多如牛毛,谁会知道哪个小区在哪个地方。无奈的玉兰只得拨打了春生的电话。电话拨通了,语音提示是小秘书服务。玉兰知道春生一定又开会或是跟客户谈业务了。这对于春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于是玉兰又拨打了媳妇的电话,一直是无法接听。玉兰傻眼了。
傻眼后的玉兰倒冷静下来,不再着急。她将蛇皮袋放到乘警亭的边上,在地铁站里来回走动起来。自己来来去去省城也不算少了,可是从来没有过闲心到处逛逛。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她停下来看了奶吧,茶吧,水果铺子,睡衣工坊,各色各样的店面,炫目耀眼的广告……不息的人流奔忙行走在各自的旅途。浓郁的都市气息暂时覆盖了玉兰对农村的眷恋。玉兰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在一个通道的拐角处有一只半旧的摇摇车,她赶紧走上前去,没错,就是摇摇车。一只米老鼠张大嘴巴正朝着玉兰哈哈大笑。投币口已经生了一圈的锈,但是并不妨碍投币。玉兰伸出手来,抚摸着米老鼠两只黑色的耳朵,然后毫不犹豫地从布包里掏出一枚硬币,投了进去。让玉兰想不到的是,这只摇摇车并没有坏,它竟然摇晃了起来,吱吱呀呀地唱起了歌。玉兰惊喜地望着摇摆的米老鼠,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在她的心中涌动。她就这么安静地坐在摇摇车的边上,仿佛又看到了童年的春生。列车的呼啸声从她的耳边闪过,玉兰心里笃定地知道:春生一定会来地铁一号线接她,就像小时候她接放学晚归的春生一样。
责任编辑:刘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