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低段的应用题主要以图文应用题为主,即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应用题。图文应用题是数学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阶段,在现阶段培养学生解决图文应用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纯文字应用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低段图文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文应用题
(一)通过读图,理解图意
读图即让学生理解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心理学分析,读图首先是学生感知活动,然后经过观察、分析、想象等思维过程达到理解的目的。那么低段学生读图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1.按顺序读图
对于画面丰富的图文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读图。由于色彩艳丽,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一会儿关注这里,一会儿关注那里,思维比较零乱。按一定顺序读图,学生就会对整幅图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以及整体的感知与理解。比如从上往下观察,由左向右观察,这样还可以较好地避免遗漏。
2.分割成板块读图
低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力较差,当图文应用题中的内容较多时,学生容易把信息混淆,理解上也会有所偏差。当学生读图有困难时,可以把图画分割成板块来读一读,将画面中的信息分为几组,然后再分组观察。这样的目的是让有关联的一组数学信息与其他数学信息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读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图意。读完一组,再读下一组,依次进行。
(二)相互交流,传递信息
学生读图后,是怎么理解图意的?这时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流,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学生之间有时比师生之间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思。
1.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参与交流,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说一些层次很浅的话,没有真正让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观点碰撞。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数学交流就难以展开,即便展开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数学交流的意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参与数学交流。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学生在参与交流前要有一个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前有一定的准备,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面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2.用语言表达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这种理解又往往是具有个性的。我们要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的理解,创设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并抓住契机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3.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听懂别人数学表达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你能再说一遍吗?”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促使学生自觉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要注意进行倾听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抓关键,突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受器官的感受性都有一定限度,当人们在某一瞬间注意事物尤其是较复杂的多种事物时,往往不能清晰、准确地感知它的全貌。同时知觉也有选择性,一般都只是将某个特定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当作注意的对象。
在低段的图文应用题中,图画色彩丰富,信息量多。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他们的注意点也不一样,往往他们的注意力会偏离数学问题的核心,或者在图画上流连忘返,难以把视角放到文字上,将注意力指向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脱去图画中美丽的外衣,突出图画中的文字信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突出图文应用题的重点。
(四)分析关系
1.画图,变抽象为形象
画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形来表征问题或分析数量关系的一种方式。圖形这一“直观”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下图时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
用三角形代表男生(即画12个三角形),再在每两个三角形之间画一个圆(用圆代表女生),那么画完图后学生一数便知是几个女生了。
画图可以使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明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直观理解,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用“图”解决或找到思路。美国数学家斯蒂思也曾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从低段开始就应注意画图表征问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看图、画图。
2.列表,变模糊为清晰
列表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如教学下图时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
在图片上列好数字,清楚地表示出行数和个数,那么学生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动物所在的位置。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图文应用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征问题的形式,它能使信息条理化,并去除无关信息,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作,变静态为动态
操作就是利用实物操作或动态模拟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如教学下图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把这件事情做一做:
无论是操作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明白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自然也清楚了事后篮子里还剩几个花生。
动手操作也是为了让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图意。这一策略更加适用于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图文应用题,通过实物操作让抽象的信息变得形象,学生更易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尝试解决
经过读图、交流以及分析关系之后,学生已理清解题思路,明确图文应用题中各部分内在的联系,同时也就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这是对学生之前整个分析过程的一种最真实的反馈方式。
(六)回顾与检验
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必然会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而发现和改正错误的最佳方法则是检验。可以自己检验、同桌检验、小组检验等,检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回顾知识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检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学低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我想以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文应用题
(一)通过读图,理解图意
读图即让学生理解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心理学分析,读图首先是学生感知活动,然后经过观察、分析、想象等思维过程达到理解的目的。那么低段学生读图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1.按顺序读图
对于画面丰富的图文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读图。由于色彩艳丽,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一会儿关注这里,一会儿关注那里,思维比较零乱。按一定顺序读图,学生就会对整幅图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以及整体的感知与理解。比如从上往下观察,由左向右观察,这样还可以较好地避免遗漏。
2.分割成板块读图
低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力较差,当图文应用题中的内容较多时,学生容易把信息混淆,理解上也会有所偏差。当学生读图有困难时,可以把图画分割成板块来读一读,将画面中的信息分为几组,然后再分组观察。这样的目的是让有关联的一组数学信息与其他数学信息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读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图意。读完一组,再读下一组,依次进行。
(二)相互交流,传递信息
学生读图后,是怎么理解图意的?这时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流,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学生之间有时比师生之间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思。
1.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参与交流,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说一些层次很浅的话,没有真正让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观点碰撞。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数学交流就难以展开,即便展开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数学交流的意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参与数学交流。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学生在参与交流前要有一个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前有一定的准备,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面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2.用语言表达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这种理解又往往是具有个性的。我们要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的理解,创设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并抓住契机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3.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听懂别人数学表达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你能再说一遍吗?”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促使学生自觉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要注意进行倾听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抓关键,突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受器官的感受性都有一定限度,当人们在某一瞬间注意事物尤其是较复杂的多种事物时,往往不能清晰、准确地感知它的全貌。同时知觉也有选择性,一般都只是将某个特定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当作注意的对象。
在低段的图文应用题中,图画色彩丰富,信息量多。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他们的注意点也不一样,往往他们的注意力会偏离数学问题的核心,或者在图画上流连忘返,难以把视角放到文字上,将注意力指向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脱去图画中美丽的外衣,突出图画中的文字信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突出图文应用题的重点。
(四)分析关系
1.画图,变抽象为形象
画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形来表征问题或分析数量关系的一种方式。圖形这一“直观”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下图时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
用三角形代表男生(即画12个三角形),再在每两个三角形之间画一个圆(用圆代表女生),那么画完图后学生一数便知是几个女生了。
画图可以使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明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直观理解,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用“图”解决或找到思路。美国数学家斯蒂思也曾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从低段开始就应注意画图表征问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看图、画图。
2.列表,变模糊为清晰
列表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如教学下图时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
在图片上列好数字,清楚地表示出行数和个数,那么学生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动物所在的位置。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图文应用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征问题的形式,它能使信息条理化,并去除无关信息,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作,变静态为动态
操作就是利用实物操作或动态模拟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如教学下图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把这件事情做一做:
无论是操作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明白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自然也清楚了事后篮子里还剩几个花生。
动手操作也是为了让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图意。这一策略更加适用于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图文应用题,通过实物操作让抽象的信息变得形象,学生更易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尝试解决
经过读图、交流以及分析关系之后,学生已理清解题思路,明确图文应用题中各部分内在的联系,同时也就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这是对学生之前整个分析过程的一种最真实的反馈方式。
(六)回顾与检验
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必然会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而发现和改正错误的最佳方法则是检验。可以自己检验、同桌检验、小组检验等,检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回顾知识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检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学低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我想以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会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