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已经存在160多年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16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呢?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它产生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是科学且具有说服力;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拥护;是否与时俱进而具有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过160多年岁月的洗礼,愈来愈发出真理的光芒,在于它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作用。苏联东欧剧变20多年,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国际金融危机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销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激增,西方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陷入危机的工具。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主流。但是由于中国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由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由于当代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的把矛头指向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了破坏性作用,有的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至失败论,有的要求取消宪法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地位,有的则以思想文化领域借弘扬"国粹"为名宣扬"去马克思主义化"等等。如果任由这些思潮自由泛滥,就可能混淆视听,导致人们精神焕散,离心离德,失去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目标和共产党的政治坚定性。在当代中国,尽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不同的表现和价值取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抓住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夸大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错误,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6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里,其科学性在欧美工人运动,俄国和中国等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把马克思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与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混为一谈,一旦某一个个别原理不能说明变化了的情况,便指责整个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借时代条件的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当代价值。
一、从全球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事业如日中天,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的科学预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形成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世界上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以及亚非社会主义国家的60多个共产党的领导人汇聚在莫斯科,庆祝社会主义的胜利,毛主席在会议期间用了"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比喻,表示资本主义的西风将转向社会主义的东风。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破裂,兵戎相见,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很大冲击。苏联所引导的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僵化,东欧国家积重难返,导致剧变,苏联改革激进,最终解体。社会主义国家数量急剧减少,社会主义重心转移到中国。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低潮中的马克思主义
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难道我们就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抛弃马克思主义吗?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还是我们没有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只能是后者。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他武断地表示,对苏联经验的任何轻视,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允许。而且把是否照搬苏联模式作为搞不搞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这样教条化的,迷信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具体情况,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在如何走,那只能是在千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万人的经验来证明。"[2]"苏联模式"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模式"。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没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东欧各国相比,中国较早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走自己的道路。
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继任者赫鲁晓夫发表揭露斯大林的个人专断、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的错误的"秘密报告"。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冲击波,报告表面上讲斯大林的问题,实际上讲苏共的问题,苏联模式的问题,既然你自己承认有如此多的问题,怎么可能要求其他国家共产党人照搬照抄呢?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抗起了社会主义大旗,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赢得了空间。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南立谈话中,坚定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受到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邓小平同志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勇气和智慧,提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巨大成就,无一不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这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获得自身解放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因其以资本为本,人异化为资本的奴隶,劳苦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照搬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然是社会主义面临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原则。20世纪以来,各国社会主义遭遇的挫折,归根到底是背离或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而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成果。其中包含的一以贯之的精神,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当代世界矛盾的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当代世界面临着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发展和环境问题,它们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当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所构建的社会基础论、社会结构论、历史动力论以及历史主体论等理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对于解释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依然是有效的。如从资源环境这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来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包含了"人化自然"、人类对实践对象的改造会导致对象的报复、人对自然的关系同人和人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等思想。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要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处理好与自然关系,而不是回到农业社会消极的"天人合一"的老路上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揭示并妥善化解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代际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纯粹人与物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当代价值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是把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绝对寻立起来。所谓"指导",就是要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或者说,恰恰是因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才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一元化。
第一,引导正确的政治文化方向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融,我们既要保持文化的开放性,但又要构筑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安全网",过滤掉向中国渗透的"西化"或"分化"的意识形态。这样一个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路,必然突出既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变化的精神力量,又符合中国当代社会进步要求,同时又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价值观,并赋予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特色,使之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这样的工作,需要由马克思主义加以改造和融合。
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不致成为西方的附庸,就需要把握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领域,突出中国共产党同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价值观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其中核心价值观,提升科学发展的人文价值因素,以此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基础,从而明确和保证国家和社会今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二、引导先进文化,推进文化繁荣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要取代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门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理论都有一定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然而,不同的思想理论作为文化成果,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在这一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能够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紧靠价值意义世界,在回答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和群众疑点问题时,在评价各种理论模型和思想观念时,体现其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其他思想理论的比较优势时,进而掌握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就能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前进的"导向仪"。
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解决当代中国具体社会问题的方案,而是需要各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但任何社会问题的存在,追根溯源,都涉及对社会生活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论证,超过其前辈资产阶级思想家,可以成为对我们今天存在的社会和人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对某一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提供的解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某种方案进行点评,其思维方式是否合理和乎实际,价值导向是否正确和合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等等。然而,这样的点评不是直接运用政治话语作为结论,而是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进行,这就需要吸收各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使用的反映最新社会生活的学术话语。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各种具体理论的互动,能够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凝聚共同精神,保持社会稳定
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使社会产生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许多人感到无奈。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有积极的因素,也有产生迷茫的可能。例如,面对西方国家甚至是敌对势力的压力,我们的爱国主义会高涨,但爱国主义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同极端民族主义的界限如何把握?在很难确认社会转型的方向和节奏的情况下,自己的价值怎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中,如何避免各种价值观的冲突?等等。这些迷茫如果无序发展,可能给社会的健康转型带来动荡。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不能也无法"封杀"多样化的价值观,而只能寻求各种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最大"公约数"。整合成能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以使各种价值观保持必要的平衡。避免价值观的无序发展和非理性冲突。而这种整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思想,既能够评价多样价值观的合理性及其实现条件,又能"整合"现阶段党领导人民奋斗成果中的精神因素和人民群众对自我价值追求中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为在社会转型中维护安定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
[2]《列宁选集》第2版第32卷11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作者简介:
王婷(1975.1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过160多年岁月的洗礼,愈来愈发出真理的光芒,在于它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作用。苏联东欧剧变20多年,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国际金融危机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销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激增,西方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陷入危机的工具。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主流。但是由于中国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由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由于当代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的把矛头指向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了破坏性作用,有的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至失败论,有的要求取消宪法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地位,有的则以思想文化领域借弘扬"国粹"为名宣扬"去马克思主义化"等等。如果任由这些思潮自由泛滥,就可能混淆视听,导致人们精神焕散,离心离德,失去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目标和共产党的政治坚定性。在当代中国,尽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不同的表现和价值取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抓住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夸大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错误,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6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里,其科学性在欧美工人运动,俄国和中国等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把马克思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与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混为一谈,一旦某一个个别原理不能说明变化了的情况,便指责整个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借时代条件的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当代价值。
一、从全球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事业如日中天,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的科学预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形成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世界上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以及亚非社会主义国家的60多个共产党的领导人汇聚在莫斯科,庆祝社会主义的胜利,毛主席在会议期间用了"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比喻,表示资本主义的西风将转向社会主义的东风。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破裂,兵戎相见,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很大冲击。苏联所引导的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僵化,东欧国家积重难返,导致剧变,苏联改革激进,最终解体。社会主义国家数量急剧减少,社会主义重心转移到中国。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低潮中的马克思主义
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难道我们就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抛弃马克思主义吗?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还是我们没有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只能是后者。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他武断地表示,对苏联经验的任何轻视,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允许。而且把是否照搬苏联模式作为搞不搞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这样教条化的,迷信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具体情况,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在如何走,那只能是在千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万人的经验来证明。"[2]"苏联模式"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模式"。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没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东欧各国相比,中国较早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走自己的道路。
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继任者赫鲁晓夫发表揭露斯大林的个人专断、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的错误的"秘密报告"。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冲击波,报告表面上讲斯大林的问题,实际上讲苏共的问题,苏联模式的问题,既然你自己承认有如此多的问题,怎么可能要求其他国家共产党人照搬照抄呢?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抗起了社会主义大旗,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赢得了空间。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南立谈话中,坚定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受到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邓小平同志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勇气和智慧,提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巨大成就,无一不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这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获得自身解放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因其以资本为本,人异化为资本的奴隶,劳苦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照搬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然是社会主义面临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原则。20世纪以来,各国社会主义遭遇的挫折,归根到底是背离或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而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成果。其中包含的一以贯之的精神,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当代世界矛盾的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当代世界面临着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发展和环境问题,它们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当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所构建的社会基础论、社会结构论、历史动力论以及历史主体论等理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对于解释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依然是有效的。如从资源环境这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来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包含了"人化自然"、人类对实践对象的改造会导致对象的报复、人对自然的关系同人和人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等思想。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要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处理好与自然关系,而不是回到农业社会消极的"天人合一"的老路上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揭示并妥善化解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代际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纯粹人与物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当代价值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是把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绝对寻立起来。所谓"指导",就是要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或者说,恰恰是因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才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一元化。
第一,引导正确的政治文化方向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融,我们既要保持文化的开放性,但又要构筑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安全网",过滤掉向中国渗透的"西化"或"分化"的意识形态。这样一个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路,必然突出既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变化的精神力量,又符合中国当代社会进步要求,同时又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价值观,并赋予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特色,使之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这样的工作,需要由马克思主义加以改造和融合。
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不致成为西方的附庸,就需要把握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领域,突出中国共产党同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价值观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其中核心价值观,提升科学发展的人文价值因素,以此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基础,从而明确和保证国家和社会今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二、引导先进文化,推进文化繁荣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要取代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门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理论都有一定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然而,不同的思想理论作为文化成果,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在这一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能够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紧靠价值意义世界,在回答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和群众疑点问题时,在评价各种理论模型和思想观念时,体现其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其他思想理论的比较优势时,进而掌握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就能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前进的"导向仪"。
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解决当代中国具体社会问题的方案,而是需要各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但任何社会问题的存在,追根溯源,都涉及对社会生活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论证,超过其前辈资产阶级思想家,可以成为对我们今天存在的社会和人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对某一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提供的解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某种方案进行点评,其思维方式是否合理和乎实际,价值导向是否正确和合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等等。然而,这样的点评不是直接运用政治话语作为结论,而是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进行,这就需要吸收各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使用的反映最新社会生活的学术话语。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各种具体理论的互动,能够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凝聚共同精神,保持社会稳定
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使社会产生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许多人感到无奈。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有积极的因素,也有产生迷茫的可能。例如,面对西方国家甚至是敌对势力的压力,我们的爱国主义会高涨,但爱国主义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同极端民族主义的界限如何把握?在很难确认社会转型的方向和节奏的情况下,自己的价值怎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中,如何避免各种价值观的冲突?等等。这些迷茫如果无序发展,可能给社会的健康转型带来动荡。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不能也无法"封杀"多样化的价值观,而只能寻求各种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最大"公约数"。整合成能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以使各种价值观保持必要的平衡。避免价值观的无序发展和非理性冲突。而这种整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思想,既能够评价多样价值观的合理性及其实现条件,又能"整合"现阶段党领导人民奋斗成果中的精神因素和人民群众对自我价值追求中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为在社会转型中维护安定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
[2]《列宁选集》第2版第32卷11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作者简介:
王婷(1975.1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