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高校的微观层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材建设的要求,及其相应的教材建设任务与工作步骤,以推动学校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应用型大学对教材建设的特殊要求
本文中所论及的应用型大学指适应国家、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大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同时,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职业,急需大量兼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强的劳动者进入新岗位。这种兼具知识和职业技能特征的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性人才。北京联合大学的高林同志曾撰文指出,这种区别于学术性人才的应用性人才是指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性人才,而“一线”的一个形象解释是:一旦这些岗位工作停止将造成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直接中断。
从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可以看出,职业导向是这种类型的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特征,即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其次,教育的“学术性”要为“职业性”服务,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与整合;再次,学校应逐步树立为社会相关行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从而使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教育教学过程的职业导向性等,必然对教材建设提出特殊的要求。这种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应用型大学需要制定满足学科体系要求与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两者相互协调的教材建设规划。目前,很多应用型大学所持的教材选用原则,多是优先选用国家或省部级的获奖、规划、精品教材。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所选用的教材的质量,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丧失所选用教材的适用性。因为这些教材多是少数几个综合型、研究型高校主持编写的、适应于精英教育的精品教材,出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并不适合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这些教材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学生看不懂,教师教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缺乏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笔者主张应用型大学应当组织出版适应于自身办学层次需要的精品教材,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应遵循“满足学科体系要求与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两者相互协调”的原则。与其他本科教育相同,应用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也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但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材理论深度和难度要适当降低,而与应用能力有关的知识要适度提高,特别要加强支撑专业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介绍。
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业课程教材应为学生提供进入未来某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知识体系,应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可考虑选择本校的某些优势专业,与用人单位和出版单位共同合作,开发这些优势专业的系列教材,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系列教材提升为精品教材。
第二,从以职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出发,应用型大学需要建立适应于本校办学模式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以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发行的改革,各地出版社、出版集团纷纷加强了高校教材建设的参与力度。这一方面强化了教材的市场运作机制,加快了高校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即为了推进教材的发行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导致了教材质量的下降。
因此,建立有效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是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教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必须要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这3个方面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从知识方面来说,教材内容要体现相应课程的知识体系,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少而精,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反映科技发展的新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法规范。从能力方面来说,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及学生进入未来某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技能。从素质方面来说,教材要满足培养学生未来从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如社会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3个方面的评价要求,不是通过编写几种相互独立的教材来满足,而是需要在一门课的一部教材中融会贯通,以此扭转目前高校“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科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分离”的现象。
从教材评价主体来说,除了目前高校已执行的向学生和任课教师征求教材评价意见的制度以外,还应特别注重征求有关学科教研室和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教材的评价意见,特别要注重征求已在相关单位关键岗位工作3年以上的本校毕业生对教材的评价意见。要通过教材质量评价,逐步淘汰那些理论陈旧、缺乏职业实践内容、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
第三,应用型大学教材的类型、形式和载体应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满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应用型大学既然要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学生,首先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但近年来我国高校新增的教师中,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有余,职业技能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教材建设中,除课程教学用教材以外,应组织教师与相关用人单位合作,自编或选用类型多样的教学辅助参考书。这些参考书不仅包括我们经常见到的习题集、实验或实习指导书等,重点应自编或选用案例教材,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指导教材,综合性和职业实战性项目实训教材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参考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教材形式上,应用型大学的教材应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等特点。在教材载体上,除纸质教材以外,应考虑更多地研究开发多媒体教材等多种载体的教材和参考书。
二、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的工作步骤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建设的要求,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可考虑采取如下工作步骤:
第一,组织社会需求调查和制定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了解相关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指标的评价值和相应的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于本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教材编写、教材选用、教材评价的质量高低的尺度。
第二,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方案,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的期限可考虑5年左右,并采取“滚动法”编制,从而保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5年规划的第1年应作为学校年度教材建设的执行计划。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和群众性,规划的制定可采取“两下一上”的办法。“第一下”: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5年教材建设规划的原则意见和质量标准,下达给二级学院;“第二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全校的教材建设规划,并下达给二级学院和有关管理部门执行;“一上”:由二级学院编制本单位具体的教材建设规划,经学术委员讨论后,上报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
第三,组织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可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即: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根据当年的教材建设计划和教材评价质量标准,下达当年的教材建设立项指南;各项目主持人组织教材编写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审批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教材编写完成并经试用以后,由教材建设委员会进行项目验收和鉴定。需要说明的是,教材立项时应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有关院校资深教师和用人单位的专家参加到教材编写项目组。
第四,教材选用。教材选用是教材质量保证的最关键环节。在高校教材选用引入了市场运作机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招标的方式保证所选用教材的质量。一是由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向有关出版单位(或书店,下同)发出教材选用招标通知,明确所选用教材的品种、数量、供应时间和质量要求等。二是参加投标的出版单位根据招标通知的规定,提交相关教材目录和样书。三是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向二级学院下发按课程编制的备选教材目录,并通知样书展示地点。四是二级学院的教研室提交教材选用初步意见,经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后,上报学校教材管理部门。五是学校教材管理部门编制全校教材选用方案,经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批准后,与出版单位签订教材供应合同。
教材选用招标工作可以由学校教务处、财务处、纪检部门联合组织。务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避免产生新的职务犯罪空间。
第五,组织教材供应。签约的出版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供应时间和质量要求等,向学校供应所选用的教材。学校教材管理部门负责检查全校课前到书率、教材配备率,对出版单位的服务质量作出评估,对问题严重的可以解除合同,另行招标。
第六,教材质量评价。如前所述,应用型大学应建立起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对有关人员开展教材选用和质量调查,对全校所选用的教材质量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新一轮的年度教材建设执行计划,以及新一轮的教材建设5年滚动规划,从而使全校的教材建设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高教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敏]
一、应用型大学对教材建设的特殊要求
本文中所论及的应用型大学指适应国家、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大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同时,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职业,急需大量兼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强的劳动者进入新岗位。这种兼具知识和职业技能特征的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性人才。北京联合大学的高林同志曾撰文指出,这种区别于学术性人才的应用性人才是指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性人才,而“一线”的一个形象解释是:一旦这些岗位工作停止将造成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直接中断。
从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可以看出,职业导向是这种类型的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特征,即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其次,教育的“学术性”要为“职业性”服务,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与整合;再次,学校应逐步树立为社会相关行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从而使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教育教学过程的职业导向性等,必然对教材建设提出特殊的要求。这种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应用型大学需要制定满足学科体系要求与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两者相互协调的教材建设规划。目前,很多应用型大学所持的教材选用原则,多是优先选用国家或省部级的获奖、规划、精品教材。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所选用的教材的质量,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丧失所选用教材的适用性。因为这些教材多是少数几个综合型、研究型高校主持编写的、适应于精英教育的精品教材,出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并不适合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这些教材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学生看不懂,教师教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缺乏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笔者主张应用型大学应当组织出版适应于自身办学层次需要的精品教材,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应遵循“满足学科体系要求与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两者相互协调”的原则。与其他本科教育相同,应用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也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但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材理论深度和难度要适当降低,而与应用能力有关的知识要适度提高,特别要加强支撑专业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介绍。
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业课程教材应为学生提供进入未来某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知识体系,应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可考虑选择本校的某些优势专业,与用人单位和出版单位共同合作,开发这些优势专业的系列教材,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系列教材提升为精品教材。
第二,从以职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出发,应用型大学需要建立适应于本校办学模式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以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发行的改革,各地出版社、出版集团纷纷加强了高校教材建设的参与力度。这一方面强化了教材的市场运作机制,加快了高校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即为了推进教材的发行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导致了教材质量的下降。
因此,建立有效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是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教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必须要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这3个方面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从知识方面来说,教材内容要体现相应课程的知识体系,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少而精,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反映科技发展的新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法规范。从能力方面来说,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及学生进入未来某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技能。从素质方面来说,教材要满足培养学生未来从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如社会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3个方面的评价要求,不是通过编写几种相互独立的教材来满足,而是需要在一门课的一部教材中融会贯通,以此扭转目前高校“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科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分离”的现象。
从教材评价主体来说,除了目前高校已执行的向学生和任课教师征求教材评价意见的制度以外,还应特别注重征求有关学科教研室和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教材的评价意见,特别要注重征求已在相关单位关键岗位工作3年以上的本校毕业生对教材的评价意见。要通过教材质量评价,逐步淘汰那些理论陈旧、缺乏职业实践内容、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
第三,应用型大学教材的类型、形式和载体应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满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应用型大学既然要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学生,首先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但近年来我国高校新增的教师中,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有余,职业技能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教材建设中,除课程教学用教材以外,应组织教师与相关用人单位合作,自编或选用类型多样的教学辅助参考书。这些参考书不仅包括我们经常见到的习题集、实验或实习指导书等,重点应自编或选用案例教材,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指导教材,综合性和职业实战性项目实训教材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参考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教材形式上,应用型大学的教材应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等特点。在教材载体上,除纸质教材以外,应考虑更多地研究开发多媒体教材等多种载体的教材和参考书。
二、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的工作步骤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建设的要求,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可考虑采取如下工作步骤:
第一,组织社会需求调查和制定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了解相关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指标的评价值和相应的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于本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教材编写、教材选用、教材评价的质量高低的尺度。
第二,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方案,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的期限可考虑5年左右,并采取“滚动法”编制,从而保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5年规划的第1年应作为学校年度教材建设的执行计划。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和群众性,规划的制定可采取“两下一上”的办法。“第一下”: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5年教材建设规划的原则意见和质量标准,下达给二级学院;“第二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全校的教材建设规划,并下达给二级学院和有关管理部门执行;“一上”:由二级学院编制本单位具体的教材建设规划,经学术委员讨论后,上报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
第三,组织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可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即: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根据当年的教材建设计划和教材评价质量标准,下达当年的教材建设立项指南;各项目主持人组织教材编写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审批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教材编写完成并经试用以后,由教材建设委员会进行项目验收和鉴定。需要说明的是,教材立项时应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有关院校资深教师和用人单位的专家参加到教材编写项目组。
第四,教材选用。教材选用是教材质量保证的最关键环节。在高校教材选用引入了市场运作机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招标的方式保证所选用教材的质量。一是由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向有关出版单位(或书店,下同)发出教材选用招标通知,明确所选用教材的品种、数量、供应时间和质量要求等。二是参加投标的出版单位根据招标通知的规定,提交相关教材目录和样书。三是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向二级学院下发按课程编制的备选教材目录,并通知样书展示地点。四是二级学院的教研室提交教材选用初步意见,经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后,上报学校教材管理部门。五是学校教材管理部门编制全校教材选用方案,经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批准后,与出版单位签订教材供应合同。
教材选用招标工作可以由学校教务处、财务处、纪检部门联合组织。务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避免产生新的职务犯罪空间。
第五,组织教材供应。签约的出版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供应时间和质量要求等,向学校供应所选用的教材。学校教材管理部门负责检查全校课前到书率、教材配备率,对出版单位的服务质量作出评估,对问题严重的可以解除合同,另行招标。
第六,教材质量评价。如前所述,应用型大学应建立起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对有关人员开展教材选用和质量调查,对全校所选用的教材质量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新一轮的年度教材建设执行计划,以及新一轮的教材建设5年滚动规划,从而使全校的教材建设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高教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