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消渴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以控制血糖及营养周围神经的基础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弥可保片每次500μg,每天3次,餐后0.15h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消渴通络胶囊,每次3g,每日3次。观察记录8周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比较χ2=7.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CV、S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CV、S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V、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通络胶囊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通络胶囊;弥可保;肌電图;胫神经;腓总神经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20-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1】。,最常见为慢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多发于下肢、足部【2】,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减少糖尿病致残、致死率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我们采取在严格控制血糖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渴通络胶囊治疗DPN患者4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能1月收治的DPN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51.53±11.5)岁,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平均糖尿病病程(27.6±5.2)。8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有针刺感、烧灼感、撕裂感、电击样感觉,常伴有失眠;体征为四肢痛、温、触觉减退,以下肢明显;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减慢,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符合DPN诊疗规范【3】。排除标准①妊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有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波动消失;③糖尿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④慢性酒精中毒、骨质增生、金属中毒、药源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资料在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基础上根据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或(和)胰岛素等基础治疗方法,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同时给予弥可保片(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20030812)每次500μg,每天3次,餐后0.15h服用,以营养周围神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消渴通络胶囊,每次3g,每日3次。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⑴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观察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分3级【4】,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及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4.9m/s以下;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腱反射及肌电图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⑵采用丹迪TM型肌电图机检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4统计学分析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比较χ2=7.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V变化比较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V变化比较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亦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DPN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着多达50%的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病死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5】。在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52亿糖尿病患者。而全球DPN的绝对数量很可能多达2.76亿。因此DPN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DPN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升高而增加,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残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尚无定论,多认为是由于微血管病变及血液流变改变,凝血机制失调,山梨酸旁路活性亢进,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神经营养障碍等有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DPN发病机制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学说,其中微血管障碍在DP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彭丽媛报道【6】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葡萄糖水平长期升高,使得高糖与各种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结合而产生了糖化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沉积在小动脉的血管壁,形成糖基化不可逆的终末产物(AGEs),然后则不断沉积于组织中并穿过内膜与管壁骨架蛋白结合,可诱导微血管的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而微血管的这些变化通过破坏离子平衡、血管通透性及血-神经屏障等机制进而导致DPN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治疗DPN经常选择弥可保来营养周围神经,弥可保为维生素B12钴酰胺制剂,与其他维生素B12相比,本制剂中央钴分子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内,是甲基转移酶的重要辅酶。此酶催化甲基氢叶酸转移一个甲基成为甲硫氨酸参与活化的甲基循环,从而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还可增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恢复被减少的神经传递物质,改善糖尿病患者长期自发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覺减退及腱反射减退等症状,并能提高运动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
彭万年认为脾肾阳虚是DPN病机之根本,病变乃本虚标实,虚者多为阴津不足,病久耗气,导致气阴两虚,且阴阳互根,阴虚日久必损及阳,致阴阳俱虚。实者多为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而致病【7】。笔者认为本病由于消渴日久,肾阴受损,阴虚内热,煎熬津液,血黏成瘀,阻滞筋脉;久致阴损及阳,寒凝血滞,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据此病机治疗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为法,采用消渴通络胶囊治疗DPN,方中以大剂量黄芪以益气行血,当归补血活血,桂枝、细辛温阳通经散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以活血化瘀;全蝎、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通经祛风止痛; 桑枝、桑寄生、鸡血藤以加强通络活血止痛之力;通草以通血脉利关节,防桂枝、细辛温燥伤阴;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当归补血,又助桂枝、细辛温经通阳。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基础上根据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或(和)胰岛素等基础治疗方法,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同时口服弥可保片的基础上,加用消渴通络胶囊,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比较χ2=7.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CV、S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CV、S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V、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加用消渴通络胶囊,亦无明显毒副作用,对糖代谢无影响,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树泉,张淑芳,苏秀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447-449
[2] 杨桦,刁志光.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6):63-64
[3] 陈秀芝,李建树,赵冰清.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2(12):25
[4]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 Tesfaye S,Selvarajah D.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 Suppl1:8-14
[6] 彭丽媛,王海澜.糖尿病微血管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3,19(3):513-515
[7] 许传华,彭万年.彭万年教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学说浅议[J].中医药学报,2011,39(6):50-51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通络胶囊;弥可保;肌電图;胫神经;腓总神经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20-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1】。,最常见为慢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多发于下肢、足部【2】,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减少糖尿病致残、致死率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我们采取在严格控制血糖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渴通络胶囊治疗DPN患者4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能1月收治的DPN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51.53±11.5)岁,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平均糖尿病病程(27.6±5.2)。8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有针刺感、烧灼感、撕裂感、电击样感觉,常伴有失眠;体征为四肢痛、温、触觉减退,以下肢明显;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减慢,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符合DPN诊疗规范【3】。排除标准①妊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有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波动消失;③糖尿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④慢性酒精中毒、骨质增生、金属中毒、药源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资料在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基础上根据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或(和)胰岛素等基础治疗方法,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同时给予弥可保片(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20030812)每次500μg,每天3次,餐后0.15h服用,以营养周围神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消渴通络胶囊,每次3g,每日3次。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⑴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观察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分3级【4】,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及腱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4.9m/s以下;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腱反射及肌电图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⑵采用丹迪TM型肌电图机检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4统计学分析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比较χ2=7.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V变化比较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V变化比较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亦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DPN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着多达50%的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病死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5】。在2011年世界糖尿病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52亿糖尿病患者。而全球DPN的绝对数量很可能多达2.76亿。因此DPN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DPN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升高而增加,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残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尚无定论,多认为是由于微血管病变及血液流变改变,凝血机制失调,山梨酸旁路活性亢进,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神经营养障碍等有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DPN发病机制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学说,其中微血管障碍在DP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彭丽媛报道【6】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葡萄糖水平长期升高,使得高糖与各种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结合而产生了糖化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沉积在小动脉的血管壁,形成糖基化不可逆的终末产物(AGEs),然后则不断沉积于组织中并穿过内膜与管壁骨架蛋白结合,可诱导微血管的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而微血管的这些变化通过破坏离子平衡、血管通透性及血-神经屏障等机制进而导致DPN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治疗DPN经常选择弥可保来营养周围神经,弥可保为维生素B12钴酰胺制剂,与其他维生素B12相比,本制剂中央钴分子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内,是甲基转移酶的重要辅酶。此酶催化甲基氢叶酸转移一个甲基成为甲硫氨酸参与活化的甲基循环,从而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还可增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恢复被减少的神经传递物质,改善糖尿病患者长期自发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覺减退及腱反射减退等症状,并能提高运动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
彭万年认为脾肾阳虚是DPN病机之根本,病变乃本虚标实,虚者多为阴津不足,病久耗气,导致气阴两虚,且阴阳互根,阴虚日久必损及阳,致阴阳俱虚。实者多为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而致病【7】。笔者认为本病由于消渴日久,肾阴受损,阴虚内热,煎熬津液,血黏成瘀,阻滞筋脉;久致阴损及阳,寒凝血滞,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据此病机治疗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为法,采用消渴通络胶囊治疗DPN,方中以大剂量黄芪以益气行血,当归补血活血,桂枝、细辛温阳通经散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以活血化瘀;全蝎、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通经祛风止痛; 桑枝、桑寄生、鸡血藤以加强通络活血止痛之力;通草以通血脉利关节,防桂枝、细辛温燥伤阴;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当归补血,又助桂枝、细辛温经通阳。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基础上根据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或(和)胰岛素等基础治疗方法,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同时口服弥可保片的基础上,加用消渴通络胶囊,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两组比较χ2=7.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CV、S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CV、S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V、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加用消渴通络胶囊,亦无明显毒副作用,对糖代谢无影响,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树泉,张淑芳,苏秀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447-449
[2] 杨桦,刁志光.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6):63-64
[3] 陈秀芝,李建树,赵冰清.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2(12):25
[4]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 Tesfaye S,Selvarajah D.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 Suppl1:8-14
[6] 彭丽媛,王海澜.糖尿病微血管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3,19(3):513-515
[7] 许传华,彭万年.彭万年教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学说浅议[J].中医药学报,2011,39(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