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晋国是中国历史上两周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过去由于史料匿乏,我们对晋国历史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伴随着考古学作为新的研究手段的引进,特别是近几十年有关晋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晋国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其中晋国青铜器研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晋国;青铜器
一、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简述
1.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概述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立国之初只是一个“鄙陋治国”。经过不断兼并拓疆,终成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化的发端始于叔虞封唐,是一种多元文化共同体,包括周文化、土著文化。周文化是晋文化的主干,也可称作晋文化的根。而最初的唐国地处夏人故墟,成王命叔虞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也就是用夏人的政令和戎狄的制度去治理晋国。随后,晋地原有的各种土著文化便与周文化逐渐融成一体,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新文化类型—晋文化。并成就了璀璨的晋系青铜文化。青铜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与“礼”结合后,便超越了“盛器”的功能,被赋予 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早在夏代青铜器就有了比较复杂的形制和装饰。它的装饰设计从一开始就遵从器形和工艺的要求,注意装饰画面与器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呼应,又有局部装饰画面的相对独立性,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晋系青铜器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风格独具、古朴浑厚、清新秀丽、别有风韵。
2.晋系青铜器装饰题材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是指依附于青铜器器身上的一种富有装饰意义或精神内涵的纹样,简称青铜纹饰。他们有的是以浅浮雕的形式存在,有的则以雕塑的形式依附于青铜器上,使青铜器的外形更加美觀、生动,是古老的先民们的意识形态活动的浓缩和表达。大体可以概括为四大类:神话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图像人物类。
神话动物造型主要以饕餮(兽面)、夔龙、凤鸟为主。饕餮纹是晋系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被施加于主要的装饰部位,其主要特征是正面的兽头形象,尤其一对显著的大眼睛浑圆突出。常见的饕餮有单体式和多体式。夔龙纹其实就是侧面状的龙形纹饰,晋式夔龙纹各式各样,且多写实。后经变形变种,衍生出其他很多复杂多变的龙纹,如蟠螭纹、小团龙纹、交龙纹、曲龙纹、等等。凤鸟纹也是颇为流行的纹饰之一,晋系凤鸟别具一格,有猛禽式巨大的钩状喙,和多种形式的头形和冠式,多半具有耳朵和尖利的牙齿,身体变得像兽而非鸟。
在写实动物造型中,最常见的是虎、牛、羊、熊、鹰、雁、鱼、蛙、蛇、龟等。晋系的青铜器中动物的形象大多具有十分逼真的刻画,不仅造型准确,甚至连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关系都塑造的惟妙惟肖。且以动物的整体形象塑造的铜尊打多为晋制,且制作格外精美。还有动物相搏相食的造型,造型生动传神。
几何纹装饰在青铜器中的装饰屡见不鲜,云纹、雷纹、菱形纹、波曲纹、环带纹、圆点纹、斜线纹、綯索纹、鳞甲纹、乳钉纹以及模仿植物的卷叶纹、垂叶纹、蕉叶纹、花朵纹等。在商周造型艺术中主要为辅助纹样。西周中期以后,由辅助纹样变为主纹。春秋时期,多数几何纹又重新变为填充动物 身体的纹样或花边装饰。
图像人物类造型,是描绘人类社会生活的纹饰。人物形象出现之初,多表现的是守门、负重一类的苦差役。东周时期图像纹的出现使人类形象登上青铜圣殿。图像人物类造型有一定的叙事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晋国青铜器写实动物形象的造型类别分析
1.平面动物纹
(1)鸟纹
鸟纹在商、西周青铜器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纹饰。最早约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多属辅助性的纹饰,到商末周初开始成为主题装饰,西周中期前后,作为主题装饰的凤鸟纹已非常流行,达到了鸟纹的全盛时期。西周晚期以后逐渐衰落。根据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型:小鸟纹:鸟尾后部垂直下折,末端尾羽分叉,向两边微张。有冠羽。始见于殷代晚期,延用至西周早期。长尾鸟纹:鸟身比较短小而身后拖着细长而卷曲的鸟羽。这种鸟纹大都以带状形式在容器的口沿下、腹上部或圈足上,作为辅助纹饰。
(2)蝉纹
蝉纹做蝉形,整体仅三角形。殷商时期开始流行,西周早中期还有发现,主要饰于口、地或提梁之上,依据蝉纹足部形态可分三型。两足,足向前,与头部平行,目部突出。四足,两前两后。四足,饰于提梁之上,因空间小,纹饰多变形
(3)鱼纹
鱼纹多饰于盘内,主要流行于殷商时期,晋系青铜器春秋时期也零星见有鱼纹。
(4)动物相食相搏造型
在造型艺术上,盛行各种动物相互吞咬和搏斗的造型,形象极为写实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虎攫鹰、虎噬鹿、熊食蜥、鹰践蛇、狼扑羊等。
2.立体动物造型
立体造型是青铜器中极为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晋系青铜立体造型中,有通体雕铸成写实动物形象的拟形器,也有将雕铸的立体造型作为器钮、器足等装饰焊接于青铜器上。这是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中较为特殊又极具写实风格的一种装饰手法。
拟形器早在晋国早期即有出现,如:北赵晋侯墓地114号出土的鸟尊。这件鸟尊整体圆雕成立鸟形,鸟伫立回首,与背部盖上的一只小鸟相对作和鸣状,凤尾被塑造成象首,下垂于地面,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实为西周早期的一件惊世之作。
鸷鸟尊,1987年出土于太原南郊金胜村251号春秋墓。全器为昂首挺立的鸷鸟,喙可开合,背部有龙形提梁与盖链接,尾部有一前足撑地的小老虎作支脚,鸟足有蹼。做工精巧,为春秋晚期晋国铜器中的杰作。
刖人守囿六轮挽车,1989年出土于闻喜县上郭村周代墓地,车厢长方形,上面和前面分别有对开的盖和门,盖钮和门钮被制成猴子、兽首銜环和裸体刖人,车下有六轮,其中四只小轮分别置于两边的虎足下,车厢上面和四周装饰着立雕或浮雕的鸟兽,最为精巧处是盖上有四只圆雕的鸟,它们分别被穿在一根立轴上,随着车子的运动或倾斜,能非常灵活地作360度的自由旋转,而且这些小鸟都卡在轴里拔不出来。全车共有十五处可以转动,表现出高超的铸造技术。其时代约当两周之交。
三、晋系青铜器写实动物形象形成的文化因素分析
对于大多数实用器具来说,纹样只是起到装饰作用或某种象征作用。如果将其纹饰去掉,它可能会失去其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但其实用性可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然而,晋系青铜器的动物纹与器具本身并没有谁从属谁的关系,更没有主次之分,它们相互依存,不仅共同塑造了器物的造型,更共同缔造了北方系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
其中动物造型大都是晋地常见的动物,晋国当时的自然状况以及植被状况为晋人提供了熟悉和观察各种动物的条件和可能。晋系青铜器对动物的写实刻画不仅造型准确,惟妙惟肖,有灵气且不呆板,可见晋人对动物的崇拜信仰及敬畏之心,更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与灵活处理形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84
[2]杨晓能《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文物,2005年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晋国;青铜器
一、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简述
1.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概述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立国之初只是一个“鄙陋治国”。经过不断兼并拓疆,终成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化的发端始于叔虞封唐,是一种多元文化共同体,包括周文化、土著文化。周文化是晋文化的主干,也可称作晋文化的根。而最初的唐国地处夏人故墟,成王命叔虞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也就是用夏人的政令和戎狄的制度去治理晋国。随后,晋地原有的各种土著文化便与周文化逐渐融成一体,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新文化类型—晋文化。并成就了璀璨的晋系青铜文化。青铜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与“礼”结合后,便超越了“盛器”的功能,被赋予 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早在夏代青铜器就有了比较复杂的形制和装饰。它的装饰设计从一开始就遵从器形和工艺的要求,注意装饰画面与器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呼应,又有局部装饰画面的相对独立性,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晋系青铜器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风格独具、古朴浑厚、清新秀丽、别有风韵。
2.晋系青铜器装饰题材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是指依附于青铜器器身上的一种富有装饰意义或精神内涵的纹样,简称青铜纹饰。他们有的是以浅浮雕的形式存在,有的则以雕塑的形式依附于青铜器上,使青铜器的外形更加美觀、生动,是古老的先民们的意识形态活动的浓缩和表达。大体可以概括为四大类:神话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图像人物类。
神话动物造型主要以饕餮(兽面)、夔龙、凤鸟为主。饕餮纹是晋系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被施加于主要的装饰部位,其主要特征是正面的兽头形象,尤其一对显著的大眼睛浑圆突出。常见的饕餮有单体式和多体式。夔龙纹其实就是侧面状的龙形纹饰,晋式夔龙纹各式各样,且多写实。后经变形变种,衍生出其他很多复杂多变的龙纹,如蟠螭纹、小团龙纹、交龙纹、曲龙纹、等等。凤鸟纹也是颇为流行的纹饰之一,晋系凤鸟别具一格,有猛禽式巨大的钩状喙,和多种形式的头形和冠式,多半具有耳朵和尖利的牙齿,身体变得像兽而非鸟。
在写实动物造型中,最常见的是虎、牛、羊、熊、鹰、雁、鱼、蛙、蛇、龟等。晋系的青铜器中动物的形象大多具有十分逼真的刻画,不仅造型准确,甚至连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关系都塑造的惟妙惟肖。且以动物的整体形象塑造的铜尊打多为晋制,且制作格外精美。还有动物相搏相食的造型,造型生动传神。
几何纹装饰在青铜器中的装饰屡见不鲜,云纹、雷纹、菱形纹、波曲纹、环带纹、圆点纹、斜线纹、綯索纹、鳞甲纹、乳钉纹以及模仿植物的卷叶纹、垂叶纹、蕉叶纹、花朵纹等。在商周造型艺术中主要为辅助纹样。西周中期以后,由辅助纹样变为主纹。春秋时期,多数几何纹又重新变为填充动物 身体的纹样或花边装饰。
图像人物类造型,是描绘人类社会生活的纹饰。人物形象出现之初,多表现的是守门、负重一类的苦差役。东周时期图像纹的出现使人类形象登上青铜圣殿。图像人物类造型有一定的叙事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晋国青铜器写实动物形象的造型类别分析
1.平面动物纹
(1)鸟纹
鸟纹在商、西周青铜器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纹饰。最早约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多属辅助性的纹饰,到商末周初开始成为主题装饰,西周中期前后,作为主题装饰的凤鸟纹已非常流行,达到了鸟纹的全盛时期。西周晚期以后逐渐衰落。根据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型:小鸟纹:鸟尾后部垂直下折,末端尾羽分叉,向两边微张。有冠羽。始见于殷代晚期,延用至西周早期。长尾鸟纹:鸟身比较短小而身后拖着细长而卷曲的鸟羽。这种鸟纹大都以带状形式在容器的口沿下、腹上部或圈足上,作为辅助纹饰。
(2)蝉纹
蝉纹做蝉形,整体仅三角形。殷商时期开始流行,西周早中期还有发现,主要饰于口、地或提梁之上,依据蝉纹足部形态可分三型。两足,足向前,与头部平行,目部突出。四足,两前两后。四足,饰于提梁之上,因空间小,纹饰多变形
(3)鱼纹
鱼纹多饰于盘内,主要流行于殷商时期,晋系青铜器春秋时期也零星见有鱼纹。
(4)动物相食相搏造型
在造型艺术上,盛行各种动物相互吞咬和搏斗的造型,形象极为写实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虎攫鹰、虎噬鹿、熊食蜥、鹰践蛇、狼扑羊等。
2.立体动物造型
立体造型是青铜器中极为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晋系青铜立体造型中,有通体雕铸成写实动物形象的拟形器,也有将雕铸的立体造型作为器钮、器足等装饰焊接于青铜器上。这是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中较为特殊又极具写实风格的一种装饰手法。
拟形器早在晋国早期即有出现,如:北赵晋侯墓地114号出土的鸟尊。这件鸟尊整体圆雕成立鸟形,鸟伫立回首,与背部盖上的一只小鸟相对作和鸣状,凤尾被塑造成象首,下垂于地面,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实为西周早期的一件惊世之作。
鸷鸟尊,1987年出土于太原南郊金胜村251号春秋墓。全器为昂首挺立的鸷鸟,喙可开合,背部有龙形提梁与盖链接,尾部有一前足撑地的小老虎作支脚,鸟足有蹼。做工精巧,为春秋晚期晋国铜器中的杰作。
刖人守囿六轮挽车,1989年出土于闻喜县上郭村周代墓地,车厢长方形,上面和前面分别有对开的盖和门,盖钮和门钮被制成猴子、兽首銜环和裸体刖人,车下有六轮,其中四只小轮分别置于两边的虎足下,车厢上面和四周装饰着立雕或浮雕的鸟兽,最为精巧处是盖上有四只圆雕的鸟,它们分别被穿在一根立轴上,随着车子的运动或倾斜,能非常灵活地作360度的自由旋转,而且这些小鸟都卡在轴里拔不出来。全车共有十五处可以转动,表现出高超的铸造技术。其时代约当两周之交。
三、晋系青铜器写实动物形象形成的文化因素分析
对于大多数实用器具来说,纹样只是起到装饰作用或某种象征作用。如果将其纹饰去掉,它可能会失去其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但其实用性可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然而,晋系青铜器的动物纹与器具本身并没有谁从属谁的关系,更没有主次之分,它们相互依存,不仅共同塑造了器物的造型,更共同缔造了北方系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
其中动物造型大都是晋地常见的动物,晋国当时的自然状况以及植被状况为晋人提供了熟悉和观察各种动物的条件和可能。晋系青铜器对动物的写实刻画不仅造型准确,惟妙惟肖,有灵气且不呆板,可见晋人对动物的崇拜信仰及敬畏之心,更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与灵活处理形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84
[2]杨晓能《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文物,2005年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