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基础”服务就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将中职语文的“基础性”解读成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已不合时宜。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中职语文的“基础性”首先应该是指其培育基本职业语文素养,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的特性。如此,中职语文课程基础(必学)板块的内容就只能是职业语文素养。
  关键词:服务就业 中职 语文 基础性 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界,语文课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属性:“基础课”。新时期的中职(中专)语文课程纲要,也都把语文定性为“基础课(程)”。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职语文具有“基础性”。那么,中职语文的“基础性”该当如何理解呢?且先来看看新时期中职(中专)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
  国家教育部制订,1979年9月颁行的《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
  语文课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才有学好的希望。”
   国家教育部1984年7月颁行的《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
  语文课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语文课)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其它课程的学习,毕业后适应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进一步的自修提高,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中等专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3月30日颁行的《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语文课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2000年8月1日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课纲关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表述,都是从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的角度进行的。受此规约,中职语文课程内容,也就被视同一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背景之下,这样的认识显然不合时宜。它既不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性质,也使中职语文课程难以完成社会经济发展所赋予的、其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所理应承担的任务。
  在世界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并列的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对母语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国家、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也一直处于或泾渭分明或渗透融合的变化之中。强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与重视文化基础素质的培养,是当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两大模式,前者如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后者如法国等国家。各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都反映了它们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同要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劳动力数以千万计,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预测,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如果加上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转岗下岗失业人员1000万,就业压力就更为巨大,可以说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
  二是在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持续提高,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队伍中,初级工多达60%,中级工只有35%,高级工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我国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仅为3.5%,与发达国家的35%相比,差距甚大。
  一方面是巨量增加的劳动力,一方面是国无可用之工。国内人才市场呈现出的寻大学生、硕士生易,求高级技术人才难的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性的“技工荒”已经影响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的基本途径,作为一项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国家教育部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这些都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包括语文在内的职教课程及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原则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切实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尽快实现课程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的“零距离”,已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成为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中职语文应该首先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的课程内容,把服务学生就业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所以,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中职语文的“基础性”,就会感到,将其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进而将中职语文课程内容视同一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是不恰当的。
  语文课程是有计划地培育语文素养的过程。语文素养有通用语文素养和职业语文素养之分。前者是为生活准备的,是生活素养,适用于一切人;后者是为从业准备的,是职业素养,随职业类群的不同而相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形势下,中职语文的“基础性”首要的应该是,也只能是指其培育基本职业语文素养,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的特性。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职语文课程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到职教特色从无到有,渐行渐浓的痕迹。为了增加课程弹性,适应中职教育地区覆盖面广、专业区别性大、学校差异点多、学生离散度高的特点,一个时期以来,将课程内容分成基础(必学)、拓展(选学)等板块,基础板块为通用语文素养,将职业语文素养作为拓展板块之一,已成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流走向。放眼当下中职语文课程领域,从课程纲要到各种课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通用语文素养当成了基础(必学)板块的内容。从先基础后应用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构成规律看,这样的建构是合理的;从将“基础性”解读成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也并无不妥。但是,在视“基础性”为培育基本职业语文素养,给学生就业提供基础的理念之下,将通用语文素养作为基础板块的内容就很不恰当了。
  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有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分。中职教育是在初中文化基础上实施的,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素养(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饭碗”教育。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把为就业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最直接、最首要的目的就在于生成从业的素养,获得谋生的本领。中职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语文素养,应当是中职生在就业时经常用到的最关键、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只能是职业语文素养。诚然,中职语文课程并不排斥作为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语文的教学,只要课时允许,完全可以先行提升通用语文素养,再行培育职业语文素养。但是,如果课时很少,必须在通用语文素养和职业语文素养两者中作出选择,那么,所选的就只能是职业语文素养。基础(必学)板块的内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必学)板块内容只能是职业语文素养。因为即使是准备对口升学的学生,也应该具备职业语文素养。这样,即使升学失利,也还有就业的资本。假如以通用语文素养为基础(必学)板块的内容,那么,在课时只够学基础(必学)板块内容的学校,学生所学与在普通高中所学就没什么两样,课程的职教特色也就无从谈起。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而不是学科体系。我们一定要认清就业导向的大背景,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去认识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去建构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板块”,纠正将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解读成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将通用语文素养作为中职语文课程“基础板块”内容的偏颇,确认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首先是指其培育基本职业语文素养,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的特性,确认其“基础板块”的内容是职业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语文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
  [5]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62-164.
  [6] 周濟.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4-6-1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