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化在武汉的日子里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4月,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张平化奉命随第四野战军南下,来到浩浩长江边上的武汉。5月17日,武汉三镇解放,张平化出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1955年11月至1959年4月,张平化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书记、中南局书记。在这里,他经历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日子。
  
  领导艰难的武汉抗洪战斗
  
  1954年,武汉国民经济刚刚得到恢复,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突袭而来。这年4月,长江中上游接连降雨,湖南、四川的洪水滚滚而下,长江水位暴涨。6月25日,武汉长江水位突破26.3米,市郊大部分农田被淹,汉口市区开始进水,市政府门口一片汪洋。在这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和全市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危急时刻,张平化迅速报告了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中南局,并随即召开市委会议,决定将防汛抗灾工作作为全市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要求市委、市政府全力投入抗洪斗争,并于6月27日发出了《为战胜洪水确保安全告全市全体党员、团员和全市人民书》,成立了以王任重为总指挥,张平化、李尔重、宋侃夫等11人为副总指挥的市防汛总指挥部和5个分区防汛指挥部。
  短短几天,全市上下动员了11万多人开赴长130多公里的长江武汉段堤防线,进行紧张的大堤加固、加高工程。长江两岸大堤上下,汽笛声、夯声、指挥员的吆喝声响彻云霄,赛过闪电过后的雷鸣声,赛过汹涌狂怒的洪涛声。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原中南局第二书记邓子恢风尘仆仆赶至武汉,查看汛情,指挥抗洪。随后,从全国各地调集来的抗洪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抵武汉,使正在抗击洪魔的武汉人民深受鼓舞。
  张平化和指挥部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始终坚守在抗洪第一线,哪里出现险情,就奔向那里指挥。白天,他们在现场指挥,参加和检查江堤的加固、加高工程,组织调集各地运来的抗洪救灾物资。晚上,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分析汛情,讨论和研究防洪方案。一天,张平化刚作完抗洪动员报告,突然秘书跑来报告,说他爱人正在医院临产,问他能否抽时间去医院看看。张平化严肃回答说:“抗洪救灾,人命关天,请你转告医院,请他们照顾一下。”直至抗洪胜利结束,他才回到家里,并给小孩取了个叫“自全”的名字,意在战胜洪水,确保全市安全。
  解放不几年的武汉,气象科学十分落后,天气预报常常出现偏差,有时送来的天气预报单上写着“明日无雨”,可是第二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在这种难以准确掌握水文、气象变化的情况下,张平化等市委一班人始终保持着有备无患的紧张战备状态,号召全市防汛大军做到“人在堤在,水涨堤高,战胜洪水,保卫武汉”。
  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又普降暴雨,武汉长江段水位顷刻上涨到 28.07米,整个武汉已处于洪水包围之中,而且水位每天还在继续上涨,情况十分危急。张平化面对瞬息万变的汛情、险情,毅然决策。他一面召开全市再动员大会,号召全市军民紧急动员起来,进一步加固加高武汉堤,一方面代表武汉市委火速请示中央,建议在上游荆州一带采取分洪措施。两三天时间,全市防汛大军由11万人增至29万人。
  邓子恢受中央之托,再次赶至武汉,与王任重、张平化等人开会讨论,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经过反复慎重研究,权衡轻重利弊,决定采纳武汉市委意见,在荆江大堤开闸分洪,让洪水流向湖南一侧的分洪区,以减轻荆江大堤的压力。湖南是张平化的家乡,开闸分洪直接影响湖南,当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表示坚决服从中央决定,并亲自带领干部赶至分洪区,说服群众,组织群众搬迁。7月22日,荆江大堤开闸分洪,从而大大减轻了武汉百里长堤的压力,张平化对家乡人民的无私无畏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感敬佩。
  尽管已采取分洪措施,但由于雨势未减,长江下游水位仍居高不下,加上上游洪峰不断滚滚而来,武汉长江段仍然是见涨不见退。8月18日,武汉长江水位升至29.37米,武汉再次告急。张平化要求全市抗洪大军严防死守,顽强拼搏,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市委的号召下,30万抗洪大军冒着滂沱大雨日夜奋战。60多天的持续洪水,把长江武汉段的堤防抗击力逼到了极限,抢险物资的调运和征用到了极限,人们的体力和意志的承受力逼到了极限。1500多个小时,张平化和抗洪指挥部的同志没有睡过一个小时舒服觉,吃过一餐安心饭,始终和抗洪大军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上。
  8月19日,武汉长江水位慢慢回落,汛情开始缓和。经过两个多月的生死大决战,武汉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120万人口的生命和财产终于保全。毛泽东闻讯,当即挥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同样严重的洪水。”
  10月8日至9日,中共武汉市委、武汉抗洪指挥部在汉口召开了隆重的庆功表彰大会。表彰大会上,张平化高度称赞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伟大战斗力,他说,武汉人民在抗洪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吃苦精神、聪明才智、忠诚团结、顽强意志,都是举世无双的。
  
  修建中国长江第一座大桥
  
  京广铁路,连接南北的大动脉,然而浩浩长江把它隔成了京汉、粤汉两段。江上既无公路桥,也无铁路桥,火车到达武汉,只能用轮渡将车箱一节一节运至对岸。因而,在浩瀚的长江上架起一座贯通南北的大桥,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梦想。
  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武汉长江大桥被列入重点工程项目,铁道部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直接负责大桥的设计和施工。1954年1月15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第203次政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批准了大桥的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自此,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序幕正式揭开。消息传来,武汉人民欢欣鼓舞,身为武汉市委书记的张平化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他虽然不是工程的直接指挥人,但他负有协助中央建设长江大桥的职责,为即将到来的专家、建桥大军做好准备工作。
  修建长江大桥,在当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作出了要求中方建桥人员“建成学会”的指示,中央、政务院也要求各部门、各地方面对修桥工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华东许多工厂纷纷为大桥建设制造机具,鞍山钢铁公司、大冶炼钢厂、新华水泥厂保证供应全部钢材和水泥,全国铁路系统的许多桥梁厂、车辆厂负责供应建桥所需的管桩和机具零件,很多部门、地方派来了最好的桥梁专家、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援大桥建设。
  张平化召开市委、市政府会议,并在会上深有感慨地说:“修建长江大桥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是中国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而直接受益的是武汉,武汉人民必须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保证大桥的建设,要选拔最优秀的干部去工程局工作,挑选最拔尖的桥梁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大桥的勘测和设计,派最好的干部去参加工程的指挥,还要调集最好的交通工具去组织建设器材和物资的运输。”在市委的号召下,武汉电业局迅速为桥梁施工安装了供电设备,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为建桥职工承建了办公室和宿舍,公安队伍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大桥建设的保卫工作。
   为彻底弄清武汉长江两岸和长江段的地质情况,选定合理的建桥地址,1954年2月,地质部、水利部、铁道部联合组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地质钻探队开始了河槽及两岸的地质评查。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武汉,气温最低时降至零下15度。地质钻探人员顶着狂风暴雨,冒着彻骨严寒,坚持日夜三班,不停地进行钻探。张平化一边指挥抗洪斗争,一边来到地质钻探队,了解和解决钻探中遇到的困难。
  1955年1月,地质钻探队在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钻孔103个,钻进江底覆盖层和岩层3300多米,取了大量岩芯,完成了此间的地质评查,为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依据。
  修建大桥,桥墩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大桥工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长江水文、地质情况异常复杂,世界上流行的桥墩施工方法在这里无法使用。1954年7月,应中国政府邀请,以西林为首的一批苏联桥梁专家携带家属来到武汉,经过4个多月的苦心研究,决定运用“管柱基础”以代替原计划的“压气沉箱法”,并经铁道部批准后,于1955年1月开始了试验工作。从冬天到夏天,专家和建设者们孜孜不倦地进行了6个多月的试验 。苏联专家和中国建设者并肩携手,日日夜夜战斗在试验工地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烦恼的技术问题,终于成功创造了“管柱钻孔法”修建桥墩,揭开了世界桥梁史上新的一页。
  为了让苏联专家全力以赴,建好大桥,以张平化为书记的武汉市委给苏联专家创造了极其舒适的工作环境,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工作上提供一切方便。为了让他们的家属在中国生活得愉快,张平化和市委其他领导多次陪同苏联专家的夫人到各地参观游览,饱览中国的名胜古迹和秀丽山河。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桥大军开往武汉,工地热火朝天,一片繁忙……此时,刚任命为中共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的张平化和第一书记王任重频繁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地,看望辛勤奋战的建设者,并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工程的进展和工人的生活情况,叮嘱武汉派去的干部要办好食堂,注意工人的安全。同时要求中方技术人员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在行动中落实毛泽东“建成学会”的指示。
  经过建设者们两年的艰辛奋战,1957年9月25日,万里长江第一座长1670米、8墩9孔的公路、铁路两用桥终于全部完工,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3个月。10月15日,5万人参加的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陆定一为大桥建成剪彩,鞭炮声、奏乐声、欢呼声震撼大江南北。10时许,从北京开往国境线凭祥的第一趟直达快车通过长江大桥。12时5分,一支由300辆汽车组成的队伍,载着参加观礼的代表和棉花、粮食等物资,浩浩荡荡开过宽阔的公路桥面。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成群的和平鸽,五彩缤纷的气球,飞向天空,群众如同潮水一样从武昌流向汉阳,整个武汉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大桥建成当日,张平化挥笔写下《祝长江大桥落成》一文,抒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的炽热情怀,赞美建桥工人的丰功伟绩。文章写道:“龟山和蛇山隔岸相思,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盼望了多少年月,现在,在人民的时代里,由工人阶级所创建的一座雄伟的钢铁长虹作媒介,结了良缘。至此,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大江南北结成一体,京汉、粤汉铁路联成一体,从而使满载的汽车和火车,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到中国南部的五岭山畅通无阻,波涛汹涌的天堑终于驯服于人民的巨掌之下。这是武汉人民的喜讯,湖北人民的喜讯,中国人民的喜讯……这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苏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结晶。”
  1956年6月,毛泽东到武汉横渡长江,仰望横跨长江的雄伟大桥,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诗篇。
  1959年8月,张平化出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武汉。
  编后语:今年5月9日,是湘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平化同志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其他文献
一、前言由砖、石或各种砌块等块体通过砂浆铺缝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相对造价低廉,因而得到较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差,并且由
【正】 图书馆员除需要一般教育和知识外,还需要其他的重要个性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对人的态度和个人爱好上,它们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在图书馆工作中获得成功。我们无法用
【正】 在1984年迎新之际,学习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的教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
期刊
李宗仁是国民党著名高级将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李宗仁流亡美国。  1965年,在周恩来等的精心安排下,思乡心切的李宗仁冲破重重阻扰,由美国辗转回到祖国。归国后,李宗仁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经周恩来提议,李宗仁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发挥余热。  同当时很多党外人士一样,李宗仁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缺少了解。但因为有周恩来的关怀,李宗仁认为
【正】 我院图书馆是一个医学专业图书馆,1953年医院开院时在病房大楼内设有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图书室,以后书刊逐年增加,先后将邻近的房子拨给图书馆使用,面积逐步扩大至
【正】 索引是一种检索手段和检索工具。客观上存在着的自然状态的文献同人们主观上对文献的特定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索引就是调节这一矛盾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因此,它涉及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家居的装饰和生活环境的美化越来越重视,各种各样的装修队伍也随之而产生,装饰市场不断的扩大。但由于整个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材料优劣差异较大
【正】 儿童图书馆的任务,是以图书阅读指导为中心,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因此,它也和学校一样,是教育职能单位。它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校学生。所以说儿童图书馆
【正】 西文编目是图书馆中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既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各项传统业务的建设,又与图书情报手段现代化密切相关。所以说分类编目工作的准确性、一
凡是从是学术研究的人,都特别重视资料索引。然而,搞资料索引者往往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书难出,声望电远撵不上写文章的人。这种不公正,很少能留住勤勤恳恳地从事枯燥的资料索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