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探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fltoe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不同于一般文本契约,是一种非书面但却具备真实可行性的隐形契约关系,具有主动性、内隐性。动态性等基本特点。将心理契约这种组织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中刚好可以与高校的规章制度相辅相成,从心理需求和规章制度两个层面紧密关注学生的期望,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下有效地维护了教师与学生关系,促进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管理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发展与高校管理目标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越来越多样化,為了响应国家的对人才的要求,我国教育制度已经逐步形成了新的格局。以往高校通过单方面规范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期望达到管理目标的这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了。高校在开展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引入心理契约,并且高度重视这种心理契约管理,是新的教育格局下对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提出新要求。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在广义上,“心理契约”指的是组织和成员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它是无形的,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狭义上,“心理契约”指的是组织和成员双方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组成的一种信念,。“心理契约”需要建立在书面契约的基础上,它是一种微妙并且含蓄的双方的心理状态,对维系二者之间比较理想的关系状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即指的是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高校以管理制度作为依据,与学生达成一种主观上的心理约定,它是存在于校方和学生之间的内心的,显示了二者之间的期望,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变动性以及发展性的特征。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内容
  学校和学生存在的对另一方的期望,是双方达成心理契约的前提条件。当然学校对自身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也属于心理契约的内容。学校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共同构成了心理契约中的学生的责任;相应的,就是高校的责任。当双方之间对另一方的期望达成一致高度的时候,并且一方对自身的期望也与对方对自身的期望保持协调的同时,心理契约才算达成。言下之意,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与自我期望相比较,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在对方期望和自我期望达成基本一致的时候,双方才能互相认同,这样才能构成心理契约的基本内容。
  三、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建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建立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信任与认可关系基础上,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心理契约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去考虑如何维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与期望。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要求,一昧要求学生规范统一言行,导致忽略了学生的利益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一理念,人性化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的大多是否定式管理制度:哪里做错了,这件事不该错或者做的不够好,学生在长时间的被否定的环境下会逐渐怀疑自己,做许多事之前都是先进行自我否定,不敢尝试,害怕错误,害怕失败,从而也就丧失了自主创新能力,因为失败才是成功之母。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综合素质发展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高校在构建心理契约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去关注学生情感需求,鼓励学生,实行激励政策,逐步建立起学生对学校的基本信任。学生在受到充分肯定之后,信心倍增,潜力也随之被挖掘出来了,学习效果更好,此时学校可以为之构建更高的期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
  要想维护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必不可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学生跟学校第一时间互相了解到对方对自身的期望,以及自身与这种期望对比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当然学校跟学生的期望是互相协调达成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外界不确定因素影响这种平衡,如果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找出不和谐因素,解决这个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与学校的心理契约很容易出现破裂,信任关系出现危机,最终契约失败。因此,高校在实施心理契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个能让学生与学校快速高校沟通交流的制度。学校从学生意见中发现学校在管理上面的不足,进行改善,学生也能了解到学校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双方不断达成共识,互相促进进步。
  (三)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包括学校领导、所有教职工在内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环境影响心境,在一个到处充满和谐,进取,放松精神的校园氛围里,学生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联系,有助于高校管理心理契约的达成。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学校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人际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外界关注或认可,很有可能与这个社会边缘化,同样,学校也存在这样的“边缘人”,长时间得不到教师、学校、同学的关心和肯定,,学习效率低下,甚至走上极端。这就要求教师跟学校引导并鼓励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合作,同时遇到有困难的学生也应该真诚的加以关心,耐心开导,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红.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11(04).
  [2]陈均土.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J].江苏高教,2008(03).
  [3]邬强.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J].教育评论,2015(02).
  作者简介:田艳娟(1984.8-),女,重庆梁平,本科,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中国的农村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审视我国的农村教育,农村
冯梦龙对于“情”有着较为宽泛的理解,他不但将“情”提高到万物本源的高度,更认为万物皆有情.冯梦龙的“情”具有教化性,他借助“情”的力量向传统名教发起挑战,认为“理为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有力的后备军,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适应不断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 因此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缺乏相关课程的开展经验,因课程的开展还有很多问题。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起了教育工作的重视,本文通过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分析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现的问题,讨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
1965年严峻的政治气候对傅雷不会没有影响,我们从他10月间写给一位曾在反右斗争中保护过他但力不从心的领导的一封长信,便可清楚地看到傅雷已经感觉到这独特的“凛冽”的气温
安息吧,奥克冰川.冰岛为奥克冰川的消逝举行纪念仪式.科学家警告说,这座靠近北极的岛屿上还有约400座冰川面临相同的命运.大约100名冰岛人参加了为这座消失冰川举行的告别仪
期刊
钢琴教学的本质是审美的,在钢琴教学中,教育者要关注钢琴演奏技巧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兴趣的养成.当学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兴趣,钢琴
谈不上众所周知,但是作为周杰伦的粉丝,很多人都曾为自己偶像的健康担忧,因为周杰伦患有较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并有家族史.但是无可否认,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周杰伦
期刊
艺术是从生产劳动中孕育出来的,是人类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上,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进过主观能动的加工总结而得到的具体的、符号化、象征性的描述和表达.是人类情感与客观事物统一
本文主要讲曹植在这“一变”中的贡献,文章从乐府一词的演变入手,接着分析了魏晋时期乐府诗的转变,并且从中重点突出了曹植的贡献,本文将分为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摘要】目的:了解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子宫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减少,盆底肌肉肌力均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满足比较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施低盐低脂饮食,指导其定期排便,适当运动,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会阴收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