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不同重大意义的作家。从当初的不屑一顾到今天的耳熟能详,这样的地位变化无疑是巨大的。是谁引起了这样巨大的,不得不提的便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而在耳熟能详之后,真正做到了让大陆的文学爱好者尽可能客观的开始了解沈从文的,便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关键词:沈从文;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夏志清;钱理群
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5-01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看沈从文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简述。成书于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62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可以看得出,夏志清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基本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受西方文学批评影响颇深,本人更是美国乃至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其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的沈从文。夏志清主要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评审”:
第一,看本人。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介绍了沈从文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和之所以会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为以后的“大家”地位奠定了文学史基础。而后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大陆文学史的审美评判标准——“全以作品的文学价值为准则”,把文学看成是人类实现“诗意地栖居”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存在方式。将作家生平及作品进行详致论述及阐释后,夏志清对沈从文予以高度赞扬,毫无保留的肯定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最后,夏志清眼中的沈从文是“勤于写作,不断追求进步的短篇小说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第二,看比较。由于夏志清海外学者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夏志清从比较文学的国际视角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时,便已将其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夏志清把沈从文的作品与叶芝﹑华兹华斯﹑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建立某种关联,找到相通的地方:“沈从文的田园气息,在道德意识来讲,其对现代人处境关注之情,是与华兹华斯﹑叶芝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
夏志清并不满足于将作家进行比较,而且还对文学人物进行了比较。他将沈从文与福克纳相提并论,并对两者的文学人物进行比较。他从萧萧的身世,到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利娜·格洛芙,“两人同是给帮工诱奸了的农村女,可是两人人格之完整,却丝毫未受侵害。”
第三,看道德。从道德的角度分析了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呼唤和赞美,肯定了其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深层关怀。“读五四时期的小说,实在觉得它们大半写得太浅露了。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所以我在本书第一章里就开门见山,直指中国现代小说的缺点即在其受范于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不便从事于道德问题之探讨。”
(三)《中国现代小说史》小感。通过夏志清的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在初创时期的部分作品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它们对人道主义关注不够,对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不深,而沈从文的出现,则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这方面的空白。
沈从文能够做到直面现代人已被现代文明包围并渐渐丧失自己原来本性的困境,并且还“对此信心不减,而且还能在这种落后的甚至怪诞的生活方式下,找到赋予我们生命力量的人类淳朴纯真的感情来。”由此可见,沈从文所怀有的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与夏志清自身所秉持的“抓住人生道德问题”“正视人生”以及深切的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念不谋而合,并且与夏志清所坚持的“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的审美标准达到高度契合。
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看沈从文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述。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结束后试图打破固有编写范例,凸显新文学“现代性”特征的代表性著作。其对“现代”观念的表述为“周氏兄弟在本世纪初提出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概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文学观念,作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其所特具的思想启蒙性质,是现代文学一个根本性特征。
(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的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则对沈从文“湘西小说”作了另一番评价。“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编写者对沈从文阶级斗争画面的缺失,以现代性的视角,挖掘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艺术品质。对沈从文要从“湘西世界”里未被污染的土地上找回个人和民族失去的精神之根,救治現代文明的庸俗和堕落的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
(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小感。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评述中,“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 编写者对沈从文的“都市批判”小说作出了客观的评述,发掘出沈从文“对都市的批判是属于一种使文明趋于健康的文学警示。
沈从文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对现代理性对人性的戕害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沈从文仿佛有两套笔墨,能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的时候,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刺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这一评述,是对其“都市批判”小说讽刺性的准确总结。“阶级论文学史观”是特定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思想,印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影响了研究者对文学的审美作用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现代性文学史观”潜在地持有以“现代性”新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设想,对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的沈从文等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和阐述,重新进行了历史定位。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基础,可以说,至少是在对于沈从文的研究上,如果没有夏志清的“口出狂言”,也就不会有钱理群的“振振有词”。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7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贺亮明.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J].中州学刊,2011(3).
作者简介:李逸男(1992.07-),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沈从文;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夏志清;钱理群
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5-01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看沈从文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简述。成书于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62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可以看得出,夏志清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基本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受西方文学批评影响颇深,本人更是美国乃至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其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的沈从文。夏志清主要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评审”:
第一,看本人。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介绍了沈从文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和之所以会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为以后的“大家”地位奠定了文学史基础。而后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大陆文学史的审美评判标准——“全以作品的文学价值为准则”,把文学看成是人类实现“诗意地栖居”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存在方式。将作家生平及作品进行详致论述及阐释后,夏志清对沈从文予以高度赞扬,毫无保留的肯定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最后,夏志清眼中的沈从文是“勤于写作,不断追求进步的短篇小说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第二,看比较。由于夏志清海外学者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夏志清从比较文学的国际视角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时,便已将其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夏志清把沈从文的作品与叶芝﹑华兹华斯﹑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建立某种关联,找到相通的地方:“沈从文的田园气息,在道德意识来讲,其对现代人处境关注之情,是与华兹华斯﹑叶芝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
夏志清并不满足于将作家进行比较,而且还对文学人物进行了比较。他将沈从文与福克纳相提并论,并对两者的文学人物进行比较。他从萧萧的身世,到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利娜·格洛芙,“两人同是给帮工诱奸了的农村女,可是两人人格之完整,却丝毫未受侵害。”
第三,看道德。从道德的角度分析了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呼唤和赞美,肯定了其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深层关怀。“读五四时期的小说,实在觉得它们大半写得太浅露了。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所以我在本书第一章里就开门见山,直指中国现代小说的缺点即在其受范于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不便从事于道德问题之探讨。”
(三)《中国现代小说史》小感。通过夏志清的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在初创时期的部分作品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它们对人道主义关注不够,对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不深,而沈从文的出现,则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这方面的空白。
沈从文能够做到直面现代人已被现代文明包围并渐渐丧失自己原来本性的困境,并且还“对此信心不减,而且还能在这种落后的甚至怪诞的生活方式下,找到赋予我们生命力量的人类淳朴纯真的感情来。”由此可见,沈从文所怀有的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与夏志清自身所秉持的“抓住人生道德问题”“正视人生”以及深切的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念不谋而合,并且与夏志清所坚持的“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的审美标准达到高度契合。
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看沈从文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述。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结束后试图打破固有编写范例,凸显新文学“现代性”特征的代表性著作。其对“现代”观念的表述为“周氏兄弟在本世纪初提出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概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文学观念,作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其所特具的思想启蒙性质,是现代文学一个根本性特征。
(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的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则对沈从文“湘西小说”作了另一番评价。“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编写者对沈从文阶级斗争画面的缺失,以现代性的视角,挖掘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艺术品质。对沈从文要从“湘西世界”里未被污染的土地上找回个人和民族失去的精神之根,救治現代文明的庸俗和堕落的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
(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之小感。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评述中,“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 编写者对沈从文的“都市批判”小说作出了客观的评述,发掘出沈从文“对都市的批判是属于一种使文明趋于健康的文学警示。
沈从文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对现代理性对人性的戕害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沈从文仿佛有两套笔墨,能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的时候,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刺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这一评述,是对其“都市批判”小说讽刺性的准确总结。“阶级论文学史观”是特定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思想,印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影响了研究者对文学的审美作用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现代性文学史观”潜在地持有以“现代性”新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设想,对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的沈从文等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和阐述,重新进行了历史定位。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基础,可以说,至少是在对于沈从文的研究上,如果没有夏志清的“口出狂言”,也就不会有钱理群的“振振有词”。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7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贺亮明.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J].中州学刊,2011(3).
作者简介:李逸男(1992.07-),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