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述了大武口区草原植被分布情况及典型地被植物生长特点,针对区域立地条件分析了草原现地监测要点。
关键词:草原;典型植被;监测要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13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Q948 文献标志码: A
1 草原植被分布情况及典型植被生长特点
1.1 草原植被分布情况
大武口区位于石嘴山市中部偏西处,海拔高度为1 090~3 475.9 m,年降水量<200 mm,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的边缘,优势土类为淡栗钙土和棕钙土。大武口区的草原面积为2.91万hm2,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荒漠草原植被是大武口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草层低矮、生长稀疏,草场平均覆盖度20%~50%,草层高4~25 cm。灌木主要有酸枣、牛枝子、灌木亚菊、蓍状亚菊、猫头刺、薄皮木、骆驼刺、木霸王等。
1.2 典型植物生长特点
(1)短花针茅。多年生草本,须根坚韧,细长,秆高20~60 cm,2~3节,基部有时膝曲,宿存枯叶鞘。叶鞘短于节间,基部者具短柔毛;基生叶舌钝,长0.5~1.5 mm,秆生叶舌顶端常两裂,最长可达2 mm,,均具缘毛;叶片纵卷如针状,基生叶长为秆高的1/2~2/3。圆锥花序狭窄,基部常为顶生叶鞘所包藏,分枝细而光滑,孪生,上部可再分枝而具少数小穗。
(2)狗尾草。1年生草本,高30~100 cm。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通常较细弱,有时粗壮,基部直径达4 mm,叶鞘较松弛,无毛或具柔毛;叶片扁平,先端渐尖,基部略呈钝圆形或渐窄,长5~30 cm,宽2~15 mm,通常无毛。圆锥花序密呈圆柱形,微弯垂或直立,花期6—8月。
(3)猪毛蒿。多年生草本或近1~2年生草本,主根单一,狭纺锤形、垂直,半木质或木质化;根状茎粗短,直立,半木质或木质,常有细营养枝,枝上密生叶。茎通常单生,稀2~3枚,高40~130 cm,红褐色或褐色,有纵纹。基生叶与营养枝叶两面被灰白色绢质柔毛,叶近圆形、长卵形,2~3回羽状全裂,具长柄,花期叶凋谢。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4)灌木亚菊。小半灌木,高8~40 cm,老枝麦秆呈黄色,花枝灰白色或灰绿色,被稠密或稀疏的短柔毛,上部及花序和花梗上的毛较多或更密。中部茎叶全形圆形、扁圆形、三角状卵形、肾形或宽卵形,长0.5~3 cm,宽1~2.5 cm,规则或不规则二回掌状或掌式羽状3~5分裂。叶耳无柄。总苞钟状,径3~4 mm,总苞片4层,边缘白或带浅褐色膜质,外层卵形或披针形,被柔毛。瘦果长约1 mm,花果期为6—10月。
(5)酸枣。灌木,叶较小,核果小,近球形或短矩圆形,直径0.7~1.2 cm,中果皮薄,味酸,核两端钝。花期6—7月,果期8—9月。
(6)猫头刺。垫状矮小半灌木,高8~20 cm。根粗壮,根系发达,茎多分枝,开展,全体呈球状植丛。偶数羽状复叶,花萼筒状,长8~15 mm,宽3~5 mm,花后稍膨胀,密被贴伏长柔毛。荚果硬革质,长圆形,长10~20 mm,宽4~5 mm,腹缝线深陷,密被白色贴伏柔毛,隔膜发达。种子为圆肾形,深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7)薄皮木。灌木,高0.2~1 m或稍过之,小枝纤细,灰色或淡褐色,被微柔毛,表皮薄,常片状剥落。叶纸质,披针形或长圆形,有时椭圆形或近卵形,长通常0.7~2.5 cm,很少达3 cm,宽0.3~1 cm或稍过之,顶端渐尖或短渐尖,稍钝头,基部渐狭或有时短尖,上面粗糙,下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花无梗,常3~7朵簇生枝顶,很少在小枝上部腋生。蒴果长5~6 mm,种子有网状且与种皮分离的假种皮,花期6—8月,果期10月。
(8)松叶猪毛菜。小灌木,高40~90 cm,多分枝;老枝黑褐色或棕褐色,有浅裂纹,小枝乳白色,无毛有时有小突起。叶互生,老枝上的叶簇生于短枝的顶端,叶片半圆柱状,长1~2 cm,宽1~2 mm,肥厚,黄绿色,顶端钝或尖,基部扩展而稍隆起,不下延,扩展处的上部溢缩成柄状,叶片自缢缩处脱落,基部残留于枝上。花序穗状,苞片叶状,基部下延;花被片长卵形,顶端钝,背部稍坚硬,无毛,淡绿色,边缘为膜质。种子横生,花期6—8月,果期8—9月。
(9)红砂。矮小灌木,高15~25 cm,茎多分枝,老枝灰黄色,幼枝色稍淡。叶常3~5枚簇生,肉质,短圆柱状或倒披针状线形,长0.8~4 mm,宽约0.7 mm,先端钝,浅灰绿色,具腺。花单生叶腋或在小枝上集成疏松的穗状;苞片3个,长椭圆形,绿色,具白色膜质边缘;花小型,无柄,花萼钟形,中下部联合;花瓣5个,粉红色或白色,矩圆形;蒴果长圆状卵形,长约4.5 mm,光滑无毛;种子长矩圆形,长约2 mm,全体被灰白色长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2 草原監测要点
2.1 草原监测目标要求
利用3S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能够有效反映草原植被生态变化的监测指标及统计指标,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草原资源状况,提高草原精细化管理水平。
2.2 草原监测主要内容
2.2.1 草原类型及面积监测
草原类型和面积作为草原资源的基础信息,其监测数据的采集应用对有序利用草原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是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基础。应用3S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叠加对比草原类型及检测面积,分析判断辖区内草原遥感影像变化情况,划定草原面积和类型。结合现地监测数据,确定各草原斑块类型[1]。 2.2.2 草原生产力监测
草原生产力是反映草原基本情况和草原利用程度、草原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草原生产力估测数据对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草原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生产力监测采取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实测为辅的原则获取草地上的生物量,反映草原生产力变化情况。
2.2.3 草原生态状况监测
草原生态状况监测主要利用草原类型及面积、草原生产力监测数据,结合地面监测获得的草原盖度、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建群种的变化、土壤状况等数据,对不同类型草原的退化、沙化、盐渍化状况及其程度进行评价和监测,反映草原真实的生态状况及变化。
2.3 地面监测时间
为保证野外调查全面、准确,监测工作选择在植物生长高峰期开展,草地以群落中主要牧草进入草量高峰期(盛花期)为宜,利于辨别、鉴定植物,了解草原植物生长状况和掌握动态信息。草原地面监测的周期分为年度监测、月度监测和短周期监测,大武口区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开展草原地面年度监测。
2.4 监测样地布设
因开展野外植被调查涉及对象范围较广,时间、空间及人力受限,不可能对全部对象进行调查,所以从中选取样地进行调查,再得出对总体的推断。为便于数据统计分析,以较少的样品获得可靠性较强的结果,草原地面监测采取分层取样法,即把研究地段进一步划分为相对同质的部分,然后分别进行随机取样,如将草地和灌丛的镶嵌体划分开,然后分别取样。
根据大武口区草原植被类型划分和空间异质性,每年选取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及其2 km范围内2~3个样地,就草原生产力、植被盖度、高度、可食牧草种类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监测。选取样地时要保持生境条件、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相对一致。考虑到交通便利性,样地范围以1 km2为宜。
确定样地后,对样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形特征、草原类型、土壤及地表特征、群落外貌特征和灾害情况等主要情况进行描述与记载。
样地设置好后,根据样地内植被类型和生长势,在样地内设置取样单元——样方。样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随机性。在确定样方大小时,要充分考虑取样群落中植物形态和分布的均匀性。一般情况下,草地群落1 m2,灌丛16 m2。大武口区草本一般在80 cm以下,半灌木及矮小灌木在50 cm以下且不形成大株丛,布设样方面积为1 m2,根据草原地被植物类型,一个样地内设置2~3个样方,样方间的间隔大于250 m。
2.5 样方数据采集
产草量:样方内草的地上生物量,通常以植被生长盛期(花期或抽穗期)的产量为准。地上生物量:剪割测产样方内全部植物的地上部分进行称重。鲜重:剪割后立即称得的重量。干重:剪割后风干或烘干的重量。干鲜比:干草重量和鲜草重量的百分比。在实际操作中,植物经一定时间的自然风干后,其重量基本稳定时即可视为干草。高度:测量样方内大多数植物枝条或草层叶片集中分布的平均自然高度。植被盖度:植物群落总体或各种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取样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即样方内各种植物茎叶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灌丛的投影盖度也称为郁闭度,用0~1之间的整数或小数表示。
为保证植被盖度测定精准,通常采用样线针刺法。选取1 m2样方框,借助钢卷尺和样方框绳上每隔10 cm的标记,用粗约2 mm的细针按顺序在样方框内上下左右間隔10 cm的点上从植被上方垂直下插,如针与植物接触,记作1,无接触则记作0,同时记录每种植物的名称,然后计算其出现频率,用百分数表示即为盖度。
3 结束语
主要介绍了大武口区草原植被分布特点及典型植被生长特点,结合立地条件,对草原监测方法进行概况说明,为今后开展草原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 1 ] 贺学礼.植物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关键词:草原;典型植被;监测要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13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Q948 文献标志码: A
1 草原植被分布情况及典型植被生长特点
1.1 草原植被分布情况
大武口区位于石嘴山市中部偏西处,海拔高度为1 090~3 475.9 m,年降水量<200 mm,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的边缘,优势土类为淡栗钙土和棕钙土。大武口区的草原面积为2.91万hm2,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荒漠草原植被是大武口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草层低矮、生长稀疏,草场平均覆盖度20%~50%,草层高4~25 cm。灌木主要有酸枣、牛枝子、灌木亚菊、蓍状亚菊、猫头刺、薄皮木、骆驼刺、木霸王等。
1.2 典型植物生长特点
(1)短花针茅。多年生草本,须根坚韧,细长,秆高20~60 cm,2~3节,基部有时膝曲,宿存枯叶鞘。叶鞘短于节间,基部者具短柔毛;基生叶舌钝,长0.5~1.5 mm,秆生叶舌顶端常两裂,最长可达2 mm,,均具缘毛;叶片纵卷如针状,基生叶长为秆高的1/2~2/3。圆锥花序狭窄,基部常为顶生叶鞘所包藏,分枝细而光滑,孪生,上部可再分枝而具少数小穗。
(2)狗尾草。1年生草本,高30~100 cm。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通常较细弱,有时粗壮,基部直径达4 mm,叶鞘较松弛,无毛或具柔毛;叶片扁平,先端渐尖,基部略呈钝圆形或渐窄,长5~30 cm,宽2~15 mm,通常无毛。圆锥花序密呈圆柱形,微弯垂或直立,花期6—8月。
(3)猪毛蒿。多年生草本或近1~2年生草本,主根单一,狭纺锤形、垂直,半木质或木质化;根状茎粗短,直立,半木质或木质,常有细营养枝,枝上密生叶。茎通常单生,稀2~3枚,高40~130 cm,红褐色或褐色,有纵纹。基生叶与营养枝叶两面被灰白色绢质柔毛,叶近圆形、长卵形,2~3回羽状全裂,具长柄,花期叶凋谢。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4)灌木亚菊。小半灌木,高8~40 cm,老枝麦秆呈黄色,花枝灰白色或灰绿色,被稠密或稀疏的短柔毛,上部及花序和花梗上的毛较多或更密。中部茎叶全形圆形、扁圆形、三角状卵形、肾形或宽卵形,长0.5~3 cm,宽1~2.5 cm,规则或不规则二回掌状或掌式羽状3~5分裂。叶耳无柄。总苞钟状,径3~4 mm,总苞片4层,边缘白或带浅褐色膜质,外层卵形或披针形,被柔毛。瘦果长约1 mm,花果期为6—10月。
(5)酸枣。灌木,叶较小,核果小,近球形或短矩圆形,直径0.7~1.2 cm,中果皮薄,味酸,核两端钝。花期6—7月,果期8—9月。
(6)猫头刺。垫状矮小半灌木,高8~20 cm。根粗壮,根系发达,茎多分枝,开展,全体呈球状植丛。偶数羽状复叶,花萼筒状,长8~15 mm,宽3~5 mm,花后稍膨胀,密被贴伏长柔毛。荚果硬革质,长圆形,长10~20 mm,宽4~5 mm,腹缝线深陷,密被白色贴伏柔毛,隔膜发达。种子为圆肾形,深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7)薄皮木。灌木,高0.2~1 m或稍过之,小枝纤细,灰色或淡褐色,被微柔毛,表皮薄,常片状剥落。叶纸质,披针形或长圆形,有时椭圆形或近卵形,长通常0.7~2.5 cm,很少达3 cm,宽0.3~1 cm或稍过之,顶端渐尖或短渐尖,稍钝头,基部渐狭或有时短尖,上面粗糙,下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花无梗,常3~7朵簇生枝顶,很少在小枝上部腋生。蒴果长5~6 mm,种子有网状且与种皮分离的假种皮,花期6—8月,果期10月。
(8)松叶猪毛菜。小灌木,高40~90 cm,多分枝;老枝黑褐色或棕褐色,有浅裂纹,小枝乳白色,无毛有时有小突起。叶互生,老枝上的叶簇生于短枝的顶端,叶片半圆柱状,长1~2 cm,宽1~2 mm,肥厚,黄绿色,顶端钝或尖,基部扩展而稍隆起,不下延,扩展处的上部溢缩成柄状,叶片自缢缩处脱落,基部残留于枝上。花序穗状,苞片叶状,基部下延;花被片长卵形,顶端钝,背部稍坚硬,无毛,淡绿色,边缘为膜质。种子横生,花期6—8月,果期8—9月。
(9)红砂。矮小灌木,高15~25 cm,茎多分枝,老枝灰黄色,幼枝色稍淡。叶常3~5枚簇生,肉质,短圆柱状或倒披针状线形,长0.8~4 mm,宽约0.7 mm,先端钝,浅灰绿色,具腺。花单生叶腋或在小枝上集成疏松的穗状;苞片3个,长椭圆形,绿色,具白色膜质边缘;花小型,无柄,花萼钟形,中下部联合;花瓣5个,粉红色或白色,矩圆形;蒴果长圆状卵形,长约4.5 mm,光滑无毛;种子长矩圆形,长约2 mm,全体被灰白色长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2 草原監测要点
2.1 草原监测目标要求
利用3S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能够有效反映草原植被生态变化的监测指标及统计指标,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草原资源状况,提高草原精细化管理水平。
2.2 草原监测主要内容
2.2.1 草原类型及面积监测
草原类型和面积作为草原资源的基础信息,其监测数据的采集应用对有序利用草原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是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基础。应用3S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叠加对比草原类型及检测面积,分析判断辖区内草原遥感影像变化情况,划定草原面积和类型。结合现地监测数据,确定各草原斑块类型[1]。 2.2.2 草原生产力监测
草原生产力是反映草原基本情况和草原利用程度、草原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草原生产力估测数据对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草原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生产力监测采取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实测为辅的原则获取草地上的生物量,反映草原生产力变化情况。
2.2.3 草原生态状况监测
草原生态状况监测主要利用草原类型及面积、草原生产力监测数据,结合地面监测获得的草原盖度、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建群种的变化、土壤状况等数据,对不同类型草原的退化、沙化、盐渍化状况及其程度进行评价和监测,反映草原真实的生态状况及变化。
2.3 地面监测时间
为保证野外调查全面、准确,监测工作选择在植物生长高峰期开展,草地以群落中主要牧草进入草量高峰期(盛花期)为宜,利于辨别、鉴定植物,了解草原植物生长状况和掌握动态信息。草原地面监测的周期分为年度监测、月度监测和短周期监测,大武口区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开展草原地面年度监测。
2.4 监测样地布设
因开展野外植被调查涉及对象范围较广,时间、空间及人力受限,不可能对全部对象进行调查,所以从中选取样地进行调查,再得出对总体的推断。为便于数据统计分析,以较少的样品获得可靠性较强的结果,草原地面监测采取分层取样法,即把研究地段进一步划分为相对同质的部分,然后分别进行随机取样,如将草地和灌丛的镶嵌体划分开,然后分别取样。
根据大武口区草原植被类型划分和空间异质性,每年选取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及其2 km范围内2~3个样地,就草原生产力、植被盖度、高度、可食牧草种类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监测。选取样地时要保持生境条件、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相对一致。考虑到交通便利性,样地范围以1 km2为宜。
确定样地后,对样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形特征、草原类型、土壤及地表特征、群落外貌特征和灾害情况等主要情况进行描述与记载。
样地设置好后,根据样地内植被类型和生长势,在样地内设置取样单元——样方。样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随机性。在确定样方大小时,要充分考虑取样群落中植物形态和分布的均匀性。一般情况下,草地群落1 m2,灌丛16 m2。大武口区草本一般在80 cm以下,半灌木及矮小灌木在50 cm以下且不形成大株丛,布设样方面积为1 m2,根据草原地被植物类型,一个样地内设置2~3个样方,样方间的间隔大于250 m。
2.5 样方数据采集
产草量:样方内草的地上生物量,通常以植被生长盛期(花期或抽穗期)的产量为准。地上生物量:剪割测产样方内全部植物的地上部分进行称重。鲜重:剪割后立即称得的重量。干重:剪割后风干或烘干的重量。干鲜比:干草重量和鲜草重量的百分比。在实际操作中,植物经一定时间的自然风干后,其重量基本稳定时即可视为干草。高度:测量样方内大多数植物枝条或草层叶片集中分布的平均自然高度。植被盖度:植物群落总体或各种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取样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即样方内各种植物茎叶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灌丛的投影盖度也称为郁闭度,用0~1之间的整数或小数表示。
为保证植被盖度测定精准,通常采用样线针刺法。选取1 m2样方框,借助钢卷尺和样方框绳上每隔10 cm的标记,用粗约2 mm的细针按顺序在样方框内上下左右間隔10 cm的点上从植被上方垂直下插,如针与植物接触,记作1,无接触则记作0,同时记录每种植物的名称,然后计算其出现频率,用百分数表示即为盖度。
3 结束语
主要介绍了大武口区草原植被分布特点及典型植被生长特点,结合立地条件,对草原监测方法进行概况说明,为今后开展草原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 1 ] 贺学礼.植物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