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您好,刘校长!今天,我想与您交流一下怎样使孩子留守在家,但使他们情感不孤独的话题。
刘校长:其实,我就是一个50年代的半留守儿童,我能体会留守孩子的家长的心情和留守儿童的情感。在我不到三岁时,爸爸一人到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煤矿去当矿工。2年后,我随父母到黑龙江省生活了一年。这是我第一次认识爸爸。这一年生活很艰辛,但是我生活的很快乐,因为全家团圆,有家的感觉。后来,由于没有户籍领不到供应粮,我们又返回山东老家。在山东老家又生活了5年。每当我与小朋友发生口角时,我总会有一些受欺负的感觉。“半留守”的生活使我与父亲之间有些心理“隔阂”。再团聚时,我对父亲总有“敬而远之”的感觉。
记者:留守儿童因为不与父母在一起,情感上难免会孤独,你们学校有没有这种现象?
刘校长:去年高考前夕,在我校读初一的一位女同学心情焦虑不安。同学们突然发现她变得爱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也与同学争执。在“五一”放假回到学校,听说分别两个学校的高一女学生跳楼。她说,这很好,是一种解脱,也许是幸福的快乐的。
记者:那后来你们是采取了怎样的方法,排解了她心里的孤独?
刘校长: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综合性方案。1.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委托姐姐多陪她几天,一直到本学期结束;同时让家长在情感上多关心自己的这个孩子。2.班主任采取多亲近、多聊天、多鼓励的方式与她交流。3.给班主任一个特权:可以认她作为自己的“妹妹”。班主任可以这样对她说:“我在家是唯一的女孩子,自己感到非常孤独。在同学面前我们是师生,我们在一起时可以姐妹相称,直言不讳,无话不说。”过了几天,这个女孩子又高兴起来,又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
记者:父母往往因为不常在身边,对孩子有愧疚感,尽可能满足孩子花钱的需要。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校长:这里我反对“情不够,钱来凑”。我发现留守孩子一般都得到在外做工家长的足够的经济支持。他们的平均消费远高于非留守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有些孩子因为花钱无度而过度奢侈,结交不三不四的人,逐渐变得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这里我倒认为不能对孩子有什么愧疚感,要和他们讲清留守的道理,让他们把握自己,学会独立、学会自控、学会理财。
记者:我们理解一些家长把孩子留在家乡是为了谋生,是生活所迫,或者是有其它原因和理由。可是,能否让孩子生活上留守,感情上不留守,情感上不孤独呢?
刘校长:以下,我推荐几种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如果做到了效果肯定会好。
第一,保持信息交流。1.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定时交流。时间最好是北京时间晚上10点钟。这时一天即将结束,孩子在休息之前需要心理的安抚和良好暗示。不过,不要总是调查学习成绩。2.定期写信交流。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通信。虽然看起来麻烦,效果极好。第二,情感转代。父母可以委托亲人或朋友到学校定期看一下孩子,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这些人也可以与班主任联系一下,面对面地向班主任了解一下孩子在校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在身边,但关爱在身边。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保持与班主任的互相联系。要尽可能多地、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我强调表现,是说比了解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行为习惯上有哪些变化。一定要把从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的孩子的进步由你本人告诉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在你身边又能在校正常学习,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第四,尽可能定期回家来看看孩子。如果父母不能都回来,有一个回来与孩子生活几天也好。父母的位置,父母必须给他们的关爱和呵护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第五,如果有1%的可能,在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不要让他们留守,因为留守,尤其是长期留守,往往会留下心理不良“后遗症”。这种不良心理“后遗症”不是一般教育措施能够补救的。
刘校长:其实,我就是一个50年代的半留守儿童,我能体会留守孩子的家长的心情和留守儿童的情感。在我不到三岁时,爸爸一人到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煤矿去当矿工。2年后,我随父母到黑龙江省生活了一年。这是我第一次认识爸爸。这一年生活很艰辛,但是我生活的很快乐,因为全家团圆,有家的感觉。后来,由于没有户籍领不到供应粮,我们又返回山东老家。在山东老家又生活了5年。每当我与小朋友发生口角时,我总会有一些受欺负的感觉。“半留守”的生活使我与父亲之间有些心理“隔阂”。再团聚时,我对父亲总有“敬而远之”的感觉。
记者:留守儿童因为不与父母在一起,情感上难免会孤独,你们学校有没有这种现象?
刘校长:去年高考前夕,在我校读初一的一位女同学心情焦虑不安。同学们突然发现她变得爱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也与同学争执。在“五一”放假回到学校,听说分别两个学校的高一女学生跳楼。她说,这很好,是一种解脱,也许是幸福的快乐的。
记者:那后来你们是采取了怎样的方法,排解了她心里的孤独?
刘校长: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综合性方案。1.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委托姐姐多陪她几天,一直到本学期结束;同时让家长在情感上多关心自己的这个孩子。2.班主任采取多亲近、多聊天、多鼓励的方式与她交流。3.给班主任一个特权:可以认她作为自己的“妹妹”。班主任可以这样对她说:“我在家是唯一的女孩子,自己感到非常孤独。在同学面前我们是师生,我们在一起时可以姐妹相称,直言不讳,无话不说。”过了几天,这个女孩子又高兴起来,又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
记者:父母往往因为不常在身边,对孩子有愧疚感,尽可能满足孩子花钱的需要。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校长:这里我反对“情不够,钱来凑”。我发现留守孩子一般都得到在外做工家长的足够的经济支持。他们的平均消费远高于非留守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有些孩子因为花钱无度而过度奢侈,结交不三不四的人,逐渐变得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这里我倒认为不能对孩子有什么愧疚感,要和他们讲清留守的道理,让他们把握自己,学会独立、学会自控、学会理财。
记者:我们理解一些家长把孩子留在家乡是为了谋生,是生活所迫,或者是有其它原因和理由。可是,能否让孩子生活上留守,感情上不留守,情感上不孤独呢?
刘校长:以下,我推荐几种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如果做到了效果肯定会好。
第一,保持信息交流。1.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定时交流。时间最好是北京时间晚上10点钟。这时一天即将结束,孩子在休息之前需要心理的安抚和良好暗示。不过,不要总是调查学习成绩。2.定期写信交流。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通信。虽然看起来麻烦,效果极好。第二,情感转代。父母可以委托亲人或朋友到学校定期看一下孩子,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这些人也可以与班主任联系一下,面对面地向班主任了解一下孩子在校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在身边,但关爱在身边。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保持与班主任的互相联系。要尽可能多地、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我强调表现,是说比了解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行为习惯上有哪些变化。一定要把从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的孩子的进步由你本人告诉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在你身边又能在校正常学习,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第四,尽可能定期回家来看看孩子。如果父母不能都回来,有一个回来与孩子生活几天也好。父母的位置,父母必须给他们的关爱和呵护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第五,如果有1%的可能,在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不要让他们留守,因为留守,尤其是长期留守,往往会留下心理不良“后遗症”。这种不良心理“后遗症”不是一般教育措施能够补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