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并列式结构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优秀的习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形式上的美,如书写美观、结构条理清晰等,也正是这一形式上美的特点,使阅卷者从整体感知上获得良好的阅读初感,为习作的评判获得高分奠定了基础。作文形式上的美是作文成功的关键点,在作文字迹的书写、句式的优美等形式方面,它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况且,这一点还需要一定的天资。而作文另一重要形式,结构的安排并不难学会,在作文众多结构模式中,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容易、最快捷、最实效的方法莫过于采用并列式结构。
  
  一、并列式结构作文的形式及运用
  
  (一)并列式结构形式
  此结构基本是“三大三小”式的结构形式,所谓“三大”即全文由三大部分组成;
  “三小”指的是第二部分由三个并列的段落组成,其中,组成第二部分“三小”的三个并列段落的中心句(也称分论点,位于段首或段尾)句式对称。现以议论文体为例:
  一大:(提出中心论点)
  二大:一小:论证分论点a+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二小:论证分论点b+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三小:论证分论点c+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三大:……(照应全文)
  以《肩膀》(2006年辽宁省高考高分作文)文章为例(内容略),其并列结构形式是:
  一大:……人类不同的肩膀演绎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故事。(提出中心论点)
  二大:
  一小:肩膀,演绎历史的风云。(分论点a)
  二小:肩膀,演绎完美的人生。(分论点b)
  三小:肩膀,演绎亲情的故事。(分论点c)
  三大:肩膀,只要你有一双慧眼,你便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你便会发现它的确很美,它不断演绎着历史的风云、美丽的人生和真挚的亲情。(照应全文,深化话题,重申观点)
  点评: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并列式结构的范文。以“肩膀,演绎……”作为反复重现的句子格式,句式结构对称,形成排比,条理清晰,气势鲜明,中间部分从三方面展开论述,角度多面,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二)并列式结构作文的运用
  1,开头提出的总论点和各个分论点关系要密切,分论点组合起来的和等于总论点,否则会造成逻辑结构不合理。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市2006年高考一考生作文)为例:
  一大:握手,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礼仪。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总论点)
  二大:一小: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祥的妈妈。
  (分论点a)
  二小: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可爱的军人。
  (分论点b)
  三小: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可敬的老师。
  (分论点c)
  总论点侧重于握手的含义及方法,而分论点a、b、c则侧重于握手的对象,总论点和各个分论点关系不关联,造成逻辑结构不合理。
  2,分论点分类标准要一致,否则造成结构上不对称。以《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年上海高考一考生作文)为例:
  一小:必须跨过这道坎(脆弱的民族心态),因为它将扭曲国民的心态。(分论点a)
  二小:必须跨过这道坎(脆弱的民族心态),因为它将影响我国的发展潜力。(分论点b)
  三小:必须跨过这道坎(脆弱的民族心态),因为它不是一个大国国民所该有的心态。(分论点c)
  前两个分论点a、b是从坎的危害性角度来谈的,而分论点c则是从坎的存在与否方面来谈的,分类标准不一致,造成结构上不对称。须明确的是,平行排列的各个分论点是按照同一的划分标准概括出来的,各分论点之间具有逻辑性,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同类,不可包容,不可矛盾,这样才能体现角度的多样性,使文章内容丰富。分论点排列顺序一般是从主到次,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或按人的认识规律来排。例如: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总论点)
  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分论点a)
  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分论点b)
  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分论点c)
  很明显,上述分论点a、b、c就是以由浅入深,由小到大为顺序排列的。
  3,分论点句式要一致,否则会造成文章结构不美观。以《谈意气》(2006年湖南省高考一考生作文)为例:
  一小:人有意气,才能存豁达的脚襟。(分论最a)
  二小: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分论点b)
  三小: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分论点c)
  上述分论点abc句子长短不一,影响了文章结构的美观,可改为:
  一小:人有意气,才能胸襟豁达。(分论点a)
  二小:人有意气,才能流芳千古。(分论点b)
  三小:人有意气,才能意志不衰。(分论点c)
  此外,还需注意,“二大”中的“三小”分段论据(事例)要简练,分析论证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可简单地堆砌事例,同时,
  “三小”各分段用笔要均衡,不能有的分论点论述过长,有的分论点又只有寥寥数语,一深一浅,影响了文章整体结构的对称性。
  
  二、采用并列式结构作文的原因
  
  作文教学是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着眼点很多:审题、立意、标题、开头、结尾等等,而要找到一个容易操作、见效快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却很不容易,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思考,能否找到一个学生易于掌握、容易得高分,阅卷者又易于操作、高分评定的最佳结合点呢?我尝试了对学生训练并列式、层递式、综合式等常见的作文结构形式写作,最后发现采用并列式结构写作,学生兴趣最浓,作文长进最快,收效最好,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一)简明、清晰的内在特质是决定采用并列式结构作文的出发点
  根据上文所述,并列式结构作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简洁、明快、清晰,这样的行文格式构成排比,既有气势,又令人一目了然,有利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形成良好的阅读初感。我们知道,一篇作文,尤其是高中阶段只要求800字的白话文章,结构上不宜跌宕太多,弄成迷宫。如果作者不管阅卷者的眼光,思维随意跳脱,文章的头绪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结构清晰度差,弄得阅卷者一头雾水,就很容易引起误判,作文还希望得高分吗?文章之关键,当有“指路牌”。各段有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告诉阅卷者“某地由此去。”这样,就能使作文达到形式美的视觉要求,使阅卷者迅速获得对习作的良好初感,那么,阅卷者倾向于高分评判就顺理成章了。其实,并列式结构作文还有一个内在特质,就是内容丰富,因为,组成第二部分“三小”的三个并列的段落,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体现主题的,选用的素材也是三个不同类的,这种内在特质的需要就使整篇文章达到“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写作要求了。所以,采用简明、清晰的并列式结构是学生作文的根本出发点。   
  (二)应试作文和评阅(高考)的客观条件是决定采用并列式结构作文的现实需要
  中学生作文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它要求在限定时间内根据题目要求作文,诚然,语文功底好、语文素养高的同学临场作文都写得好,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写作能力在中等和中下程度的学生。往往是因为作文的时间不足而导致写作失败,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换一个环境,不是在课堂或考场而是在课外,让学生去充分酝酿、思考,再写作,很多学生同样能写出符合题旨的精彩文章,可见,时间的限制成为制约学生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采用一种自己得心应手的现成作文模式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文章质量。如果临时安排行文结构,难免百密一疏,往往思路混乱,而且,临时安排结构也会使精力分散,从而挤压了立意、推敲语言等方面的时间,结果文章质量就大打折扣。文章的结构有并列式、层递式、综合式等三种常见的形式,就高中作文而言,仅800字的文章显然不宜采用综合式结构,层递结构又显得复杂,这样简单、清晰的并列式结构就是学生应试作文的首选模式。再者,评阅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评审的客观因素,必然要求考生的习作首先必需是形式上清晰的,毋庸置疑,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做到这一点,作文字迹书写是一个因素,但作文形式结构却更为重要,我们知道,高考作文阅卷场可不是什么“休闲吧”之类的地方,那是流水作业的“现代车间”,“工人”们阅卷任务重而阅卷时间紧,媒体不是有人撰文说高考作文阅卷场上“90秒钟定生死”吗?意思是说一篇作文的阅卷时间在一分半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评判一篇影响学生前途的作文的“生死”,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的作文必须是结构清晰的,形式上是美得“逼你的眼”的。否则,我们的作文就可能被“草菅”。“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阅读文学作品上是对的,但不宜用在高考阅卷场。因为我们的作文只被一至两名,至多三名阅卷者阅读,而且只是一次性阅读,没有读不明白而反复再读的道理,所以,评阅高考作文的客观条件需要我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让阅卷者迅速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分量;二是作品的阅读初感就能征服阅卷者。否则,我们的文章便有被误判的可能,让这种可能存在显然是一种冒险,谁愿意让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一篇文章邂逅这种可能呢?研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的评分体系太复杂琐碎,可操作性不强,在有限的阅卷时间内,任何一个阅卷者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评分体系的每一个点给分,简单而有效的评分标准是作文评分的趋势。基于评阅(高考)这一点客观因素,要达到良好的阅读初感,除了采用简单、清晰的并列式结构作文,还有其他更好的吗?故此,采用并列式结构作文是应试作文和评阅(高考)的客观条件的现实需要。
  
  三、采用并列式结构作文的感想
  
  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始终在困惑,为什么作文教学花了那么多时间,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不能长进,感觉学生作文现状总是基础好的就是写得好,差的就是差,提高一点水平,也是因为随着学生阅历成熟一些,知识增长一些自然因素罢了,根本不是我教的结果,而我仍在困惑中耕作:批阅、修改、断句……“教他方法,不如使之精其一法”,一次偶然的交流,我顿悟,与其滔滔不绝地大谈作文写法的十八般武艺,不如就让学生练透一手技艺,什么样式的写作“技艺”最好呢,我认定了并列式结构作文方法,集中精力对学生训练该法,发现学生的写作整体水平的确提高较快,我找到与之对应的解释:“文章的结构如人的躯架,肢体构架匀整,人就亮堂,阅者舒爽……”这是我训练学生并列式结构作文切身感受,如果上面对采用并列式结构作文的论述是管中窥豹的话,就再让我谈两点用并列式结构作文的体会吧!
  (一)适用范围广。经常阅读,我们发现并列式结构作文适用范围还是很广的,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记叙文(并列几件事)、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均可使用,有的甚至在写诗时也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用以体现诗歌的建筑美。用并列式结构作文,这并不是我担心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的背离,鼓励学生写套话作文(套话作文与并列式结构作文是有本质的区别,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更不是倒回“八股文”教学老路,这种写作的结构若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学生会受益匪浅。
  (二)实用价值大。学生在走人工作岗位后,真正去搞文学创作当作家的人还是不多的,绝大部分同学在工作生活中往往要面对的是一些基本的公文写作,如自传、工作汇报等文秘材料,因为公文写作并不要求文辞华美,只求条理结构清晰,事理突出,何况,公文书书写已渐由电脑打字代替,而如果能熟练掌握并列式结构作文方法,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字材料,这就是个人异别于他人的优势,也许就成为进岗、升职的筹码了,不是很实用吗?
  不多说了,我认为以并列式结构为基础,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确实有明显的成效。
其他文献
叮叮当当,小巷悠长……  不用探头看,就知道准是卖豆花的来了。说也奇了。据母亲讲,过去,漳州一带,卖豆花的人,挑着豆花担,走街串巷,不用吆喝,只需一只手的手指夹着瓷碗、瓷匙,一摇晃,一碰撞,就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招引顾客,每每这时,楼里就飞出几个快乐的小毛孩,攥着钱,拎着碗,领了大人之命,直奔那担而去……  到我记事时,豆花就设点摆摊了,来了客人,摊主就掀起瓷缸的木盖,拿一把铜勺,将浮在豆花表面的水珠
期刊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那么执著,  那么深情。  白的山,白的屋,  白的山间小路。  小树,我的小树,  让雪尽情拥抱。  堆雪人,干雪仗,  老游戏,代代玩。  忘了忧虑,忘了奇寒,  仰起头,笑迎雪花点点。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任雪花抚摸岁月,  悠长忆念,无限家山。
期刊
荧屏上为数不少的止于养眼、一味娱乐的节目,已经令不少观众不太习惯于剔除喧嚣浮躁、静下心来进行不仅养眼、更在养心的文化阅读了。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  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
期刊
活着  是一种存在  活着  是一种悲哀  活着  是一种无奈  活着  是一种安排  活着  是为把一些记忆埋汰  活着  是为让一些记忆醒来  活着  是为使一个现时无碍  活着  是为令一个现时躲开  活着  一切都不用见怪  活着  一切将会有交待  相信吧——  生命不是一场竞拍  灵魂不是一种体裁  白云总归要出境  花朵总是会绽开    献给您……    那浅浅的一笑  就像月牙淡漠
期刊
我开始学语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全家逃难到乡下。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我才五六岁,常常是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跑到了傍晚,还是被追上了:那是一个打谷场,我筋疲力尽,倚着个草垛软瘫着,望着平原上低垂的星空喘气。“和平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他们的口号是“和平反共建国”所以叫“和平军”)拿枪对着我们,厉声喊叫:“城里人,跪下来,把口袋翻过来”。人们跪成一排。妈妈、舅妈顾不
期刊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留给后人的杰作可能不算多,但他却是慧眼识李白的伯乐。《咏柳》诗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诗人观察细腻,构思独特,描绘生动,便成了脍炙人口,百吟不厌的千古佳句,令后辈着实折服。当然诗的前两句也有许多经典妙处值得品味。  贺知章生活在盛唐,一生为官,经济宽裕,性情闲适,无忧无虑。
期刊
母亲是个童养媳,外祖父那时家里状况很不好,家里孩子又多,我祖母用50公斤的地瓜米就把我母亲背到了现在的家里,那时我母亲刚断奶。  母亲是在她18岁那年结婚的。她从小随祖母长大,祖母一直把她当自己的亲闺女,母亲对祖母就特别亲。从我记事起,她们婆媳从没红过脸,都是有事有商量的好声好气。这种关系在祖母去世前的那一年里,我有了切身体验。在我读初三的那年,祖母在一次滑倒后便偏瘫不起了。从那以后的一年里,母亲
期刊
课程改革赋予了语文学科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更丰富的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明确的教学要求,又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得是否精彩决定了语文课堂演绎得是否精彩、呈现得是否顺利。苏教版语文教材不乏描写人物故事的文章,这一类文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感悟呢?语文是“时空性”的,有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就有语文,所以“存在”就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联系古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真
期刊
如果一定要把三坊七巷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在我心中就是那种大隐隐于市的名士。他的从容、渊博,比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更加地绵远悠长。  从东街口拐进吉庇巷,这个世界仿佛被不堪噪音之扰的仙人以南后街为中心施了个法术,一下子音量降到了最低。人们的脚步慢了下来,鸟鸣“声声慢”了,空中的云懒洋洋地伸个懒腰,流连在三坊七巷上空,享受着喧闹城市间难得的宁静。虽然已入初冬。可天气却秉承了秋天的味道——风轻,凉
期刊
我家住在古韵悠悠的三坊七巷边,每当茶余饭后,我总喜欢到三坊七巷里逛逛,寻觅着文人墨客曾经走过的足迹,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房,品味一番三坊七巷的昔日风采,嚼一嚼那老福州的味道……  作家北北的《三坊七巷》一书这样描述:“南后街——一条不长的路,从北至南流泻而下,右边伸出三只手,左边摊大七只脚,像一条中轴线,将三坊与七巷优雅地携在两腋,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已经一千多年过去了,竟格局依旧,成为中国现存唯一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