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IL6、IL8及IL-10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研究

来源 :国际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uan2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8、10与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35例正常健康对照组以及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脱敏治疗前后血清标本中IL-6、IL-8、IL-10的表达水平,并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表达差异,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L-6、IL-8在AR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15.213,P<0.01;t=12.231,P<0.01),脱敏治疗后表达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95,P<0.01;t =19.766,P<0.01);IL-10在患者血清中表达低于对照组(t=7.446,P<0.01),脱敏治疗后其表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t=10.228,P<0.01);IL-6、IL-8在AR患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3,P<0.01),而二者与IL-10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2,P<0.01).结论 IL-6、IL-8及IL-10与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密切相关,相应的细胞因子或拮抗剂将可能成为候选的治疗药物。

其他文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期主要特征是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丧失、周细胞选择性丧失等微血管的形态改变,伴随血管渗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闭塞、微动脉瘤,随后出现内皮细胞丧失。周细胞调节着血管张力和灌注压,周细胞凋亡会打破周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是临床上能最早观察到的糖尿病视网膜的血管异常。高血糖和局部血压增高是引起周细胞凋亡、丧失以及细胞内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然而
为了避免胰肠吻合后胰漏、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在传统吻合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应用于临床26例观察,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是肝移植术后十分罕见的并发症,其多见于造血干
期刊
葡萄膜炎是常见眼病,也是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动物模型,为了解葡萄膜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及开拓新的防治措施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内毒素介导炎症性细胞的激活和组织损伤,Toll样受体4是内毒素脂多糖识别和细胞激活的初级信号受体,其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并最终导致相关炎症性细胞因子的活化及眼前节炎症病理反应。本文就内毒素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普外科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之一."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是目前国内公认的治疗SAP的最佳方案[1].针对属于手术适应证的SAP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是"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降低该部分病人的病死率。
目的 比较piggyBac( 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并实现长期表达的能力,探索将转座子作为一种研究基因长期表达的工具.方法 采用荧光蛋白和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creted alkaline phosphatase,SEAP)作为报告基因,利用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在CHO细胞和HEK 293T细胞中进行细胞转染实验,在传代前和传代后的不同时间点持续监测报告基因
100余年来,围绕着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等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随着对其发病机制及病程的深入了解,以及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病死率下降到10%~30%,并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早期尽量行非手术治疗,后期针对继发感染行手术治疗的共识。
目的 观察探究组合型人工肾即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不同频次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维持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 探讨北京怀柔地区肾组织活检的病理类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5月我中心经皮肾活检的200例肾脏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结果 200例患者中男性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