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这意味着进口粮食占粮食消费已达10%。这引发了政府机构和部分学者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何为粮食安全?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这意味着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保证粮食供应,二是保证消费者有能力买,三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但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上,粮食安全简化成保证粮食供应,并将其理解为粮食自给率。相关观点认为当年国内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适当进口可以,但大量依靠国际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要保证粮食自给率,关键在于两条:耕地保护与粮食亩产量。这也是对农业生产与城市化影响最为巨大的政策之一。对于前者,落实到政策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于后者,则是禁止土地兼并,保证亩均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提倡精耕细作。
显然,任何政策都是有代价的,那维持粮食自给率的成本是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为国土部门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提供了依据,城市近郊的耕地坐失升值机会。
但支持决策的最关键的耕地数据却一直未有确数。据国土资源部最近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25亿亩,但更为关键的数据是国土资源部数年前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一直没有公布。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没公布是因为没法公布,调查结果发现:全国实有耕地面积约20.26亿亩,较当前的官方数据多出近两亿亩,这对官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表态无疑是一个耳光。耕地统计的混乱也不是第一次,1999年的土地调查数据中,耕地就从原有的14.25亿亩上升到19.51亿亩,多出5.26亿亩。
而亩产量的维持更是成本惊人,要保证亩产量,就要禁止土地兼并、保证亩均劳动力投入、增加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这种政策牺牲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亩均生产成本,也使得农民的收入长期低迷。为了让农民守在耕地上,大量的涉农补贴向农民倾斜,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未能出现明显的增加,非农收入已经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事实上,粮食进口率的上升并不是国内没法生产粮食,原因正是因亩均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的粮食价格太高,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从2012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出现绝对数量下降。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日渐升高,维持亩产量就意味着亩均成本继续升高,农民的非农化会日益明显,政策已经难以维系。
即使认可中国作为大国,粮食要保证一定的自给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以农民收入的低迷、城市高房价、低质高价的粮食为成本的。更何况以粮食自给率看待粮食安全明显是一个伪命题。
在自给率100%的时候,部分西部地区仍然缺粮,他们有地也有人,但无法自给自足。在今天即使粮食完全不用进口,按十年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仍然可以保证“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为何西部个别地区的儿童仍然连一顿温饱的午饭都吃不上?
如今,对于农民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为视角,农民变工人(城市劳动力与农业的产业工人)是必经之路,虽然可能会伴随着亩产量的短暂下滑,但人均收入与粮食品质都会出现显著提高。对市民而言,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抑制粮价的长期上涨趋势,也能在国内买到高品质的粮食(有机食品等),这时或许我们也不用进口这么多的粮食了。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何为粮食安全?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这意味着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保证粮食供应,二是保证消费者有能力买,三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但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上,粮食安全简化成保证粮食供应,并将其理解为粮食自给率。相关观点认为当年国内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适当进口可以,但大量依靠国际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要保证粮食自给率,关键在于两条:耕地保护与粮食亩产量。这也是对农业生产与城市化影响最为巨大的政策之一。对于前者,落实到政策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于后者,则是禁止土地兼并,保证亩均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提倡精耕细作。
显然,任何政策都是有代价的,那维持粮食自给率的成本是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为国土部门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提供了依据,城市近郊的耕地坐失升值机会。
但支持决策的最关键的耕地数据却一直未有确数。据国土资源部最近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25亿亩,但更为关键的数据是国土资源部数年前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一直没有公布。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没公布是因为没法公布,调查结果发现:全国实有耕地面积约20.26亿亩,较当前的官方数据多出近两亿亩,这对官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表态无疑是一个耳光。耕地统计的混乱也不是第一次,1999年的土地调查数据中,耕地就从原有的14.25亿亩上升到19.51亿亩,多出5.26亿亩。
而亩产量的维持更是成本惊人,要保证亩产量,就要禁止土地兼并、保证亩均劳动力投入、增加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这种政策牺牲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亩均生产成本,也使得农民的收入长期低迷。为了让农民守在耕地上,大量的涉农补贴向农民倾斜,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未能出现明显的增加,非农收入已经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事实上,粮食进口率的上升并不是国内没法生产粮食,原因正是因亩均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的粮食价格太高,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从2012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出现绝对数量下降。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日渐升高,维持亩产量就意味着亩均成本继续升高,农民的非农化会日益明显,政策已经难以维系。
即使认可中国作为大国,粮食要保证一定的自给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以农民收入的低迷、城市高房价、低质高价的粮食为成本的。更何况以粮食自给率看待粮食安全明显是一个伪命题。
在自给率100%的时候,部分西部地区仍然缺粮,他们有地也有人,但无法自给自足。在今天即使粮食完全不用进口,按十年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仍然可以保证“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为何西部个别地区的儿童仍然连一顿温饱的午饭都吃不上?
如今,对于农民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为视角,农民变工人(城市劳动力与农业的产业工人)是必经之路,虽然可能会伴随着亩产量的短暂下滑,但人均收入与粮食品质都会出现显著提高。对市民而言,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抑制粮价的长期上涨趋势,也能在国内买到高品质的粮食(有机食品等),这时或许我们也不用进口这么多的粮食了。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