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利科技产销与存货真实性不足 相关财务数据勾稽关系异常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_mine12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被否,二次提交上市申请的元利科技招股书仍然存在存货变化与产销情况不相符、可能虚增营业收入、采购真实性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可能会再次阻碍企业上市进程。
  主要生产二元酸二甲酯及脂肪醇、增塑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山东元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元利科技”)在2017年4月首次IPO上会即被否,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近日重新递交上市申请,拟希望二次IPO上会成功。
  然而,就其最新的招股书而言,虽然企业对首次上会被否材料中存在的固定资产减值、环保设备的运行及环保投入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和披露,但《红周刊》记者依然发现,元利科技报告期(2015~2016年)存货变化与产销情况并不相符,由此也牵出企业可能虚增营业收入、采购真实性不足等问题。

存货与产销不符非同小可


  在招股书中,元利科技对存货做出细类的披露,比如说,2017年存货之中“二元酸二甲酯及脂肪醇”的产成品2637.28万元,比上一年的金额多出588.65万元,“增塑剂”的产成品2813.62万元比上一年金额多出1081.02万元等等。然而,让《红周刊》记者感兴趣的是,招股书中对存货的细类披露信息和其本身所披露的产销数据却是相互矛盾的。
  2017年,元利科技“二元酸二甲酯系列产品”的产量为66142.56吨,比其同年销量多出753.25吨,这意味着,该类产品的存货应该有相应的增加。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该类产品2017年的平均单位成本是每吨4544.07元,即未销出的700多吨“二元酸二甲酯系列产品”理论上新增库存价值大概为342.28万元。“脂肪醇系列产品”在2017年的产量为14868.97吨,比销量多出56.20吨,当年平均单位成本为每吨13548.84元,由此测算,未销部分理应新增库存76.14万元。此外,元利科技还有一类主要产品“增塑剂”,其在2017年的产量比销量也多出2121.19吨,按平均单位成本每吨6195.07元计算,库存产成品也将新增1314.09万元。
  综合上述三类产品的产销情况,不难发现2017年库存产成品的金额理论上合计增加了1732.52万元,然而实际上,《红周刊》记者发现,元利科技2017年存货之中有5479.28万元产成品,相比上一年的金额仅新增371.74万元。很明显,从产销情况测算出来的库存增加金額要比实际披露的金额多出了1360.79万元。


  2016年情况类似,只不过差异有明显缩小趋势。元利科技2016年“二元酸二甲酯系列产品”的产量比销量多出336.59吨,每吨成本按3906.63元计算,则该类库存产成品应增加131.49万元。而“脂肪醇系列产品”和“增塑剂系列产品”这两类产品的产量都多于销量,理论上库存产成品将分别减少344.03吨和622.33吨,即按平均单位成本每吨10347.31元和5178.82元计算,则这两种产品库存将减少355.98万元和322.29万元。
  根据2016年三类产品的产销对库存产成品增减变化的影响情况,理论上存货之中的产成品合计应该减少了546.78万元。可实际上,招股书显示2016年的存货之中产成品有5107万元,相比上一年的产成品存货只减少310.39万元,相差了236.39万元。
  元利科技产销与存货之间的数据差异,在2017年突然放大至千万元以上,不能排除其中有可能存在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招股书其他信息,这里所存在的数据差异并不是孤立的,其与公司采购、存货异常情况是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

可能虚增营业收入


  招股书所披露的产销情况与存货相互矛盾,那么,通过销售产品获得收入的元利科技的营业收入的可信性就值得探讨了,因为其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方面在财务勾稽上无法得到相互印证。
  元利科技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124753.27万元,其中71.29%为内销收入(见表2),因内销部分需要考虑17%增值税因素,则推算出这一年的含税营业收入达到了139872.49万元。理论上,当年财务报表之中必然有相应规模的应收款项和现金流量与含税营业收入在财务勾稽上是相匹配的。


  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2017年的应收账款为8364.72万元,应收票据为2089.27万元,两项合计形成的应收款项与上一年同类项合计相比,新增了1511.09万元。以之与含税营收勾稽,理论上还应有138361.40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是直接收到现金的。可事实上,元利科技2017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有87325.97万元。就算是将预收款项在这年减少的338.03万元考虑进来,也仍然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收现金额,即公司在2017年有50697.40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应收款项新增额,也没有获得相应现金流量支持。
  2016年的营收方面数据也有同样的问题。这年93180.82万元的营业收入当中有68.24%属于内销收入,考虑内销部分需要征收增值税因素,当年的含税营业收入达到了103990.54万元。可是,在财务报表之中,2016年应收账款仅新增了937.24万元,而65386.69万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在剔除预收款项新增额之后,相关现金流量只有65075.15万元,相关数据互相勾稽后,可发现仍有37978.15万元含税营收不能获得相关数据的支持。
  虽然说票据背书转让会对相关数据影响很大,但《红周刊》记者并未从招股书中找到有票据背书转让的信息,而报告期内坏账准备的金额大概也只有三四百万元的幅度,不太可能对营业收入数据差异造成很大影响。如此一来,元利科技营收数据在报告期连续出现大额数据的差异,让人不由怀疑其存在虚增营收的可能。

采购数据真实性不足


  报告期内,元利科技除了有数亿元的含税营业收入得不到相关数据的支持,其采购数据也同样出现了较大金额的差异。
  2017年,元利科技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了32017.53万元,占43.97%(见表3),由此可合理推算出公司的采购总额为72816.76万元。在采购流程当中,是需要考虑17%增值税进项税额影响的,由此可推算出2017年的含税采购总额为85195.61万元。
  2017年,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44830.29万元,该金额大概只有同期含税采购总额的一半,就算把预付款项减少的65.67万元全部看作采购结算,则采购相关的现金流量也只有44895.96万元。这意味着,还有大约一半未付现的含税采购总额应当形成应付账款等经营性债务,即这一年负债将新增40299.65万元才合理。
  可奇怪的是,公司2017年应付账款为5139.28万元,应付票据为2057.34万元,二者合计跟上一年的应付款项相比,不但没有新增,相反还减少了1648.94万元。一增一减下,可发现2017年含税采购总额之中有41948.59万元既没有支付现金,也没有承担相应的经营性债务。
  2016年同样如此。根据招股书可推算出2016年含税采购总额为72739.20万元,在剔除预付款项增加的336.64万元之后,这年采购相关现金流量只有37276.59万元,也大致相当于含税采购总额的一半。但是,这年的应付款项仅比上一年新增了2287.50万元,远远不能覆盖另一半金额,即公司在2016年有33175.11万元的含税采购总额是得不到相关现金流量和经营性债务支持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招股书可大概测算2017年主要长期资产增加金额11965.50万元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8937.54万元仅相差3000万元左右,如此差额与前述差异也相差明显。

成本数据异常


  除了采购方面相关数据不能相互匹配之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元利科技的采购与材料成本数据也存在巨大差异。
  根据2017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32017.53万元及其占比43.97%可推知采购总额有72816.76万元(如表4),而这年营业成本之中原材料的金额只有63480.59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其中有9336.17万元部分还未完成产销全过程而仍然留在存货之中,使得存货出现了相应的金额增加。


  招股书显示,2017年存货之中包含了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其中,原材料7645.16万元比上一年减少了181.97万元,而这年的在产品金额2368.39万元与上一年几乎相同,产成品5479.28万元则比上一年略增371.74万元,如果用营业成本之中原材料占比80.02%测算,则新增部分应当包含了297.47万元的原材料成本。
  综合这年存货变化情况,不难发现存货中原材料、产成品材料成本的合计新增金额只有115万元左右。这就让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有9220万元的采购既没有体现在营业成本上,也未体现在存货新增加中呢?
  在2016年的存貨之中,原材料7827.13万元比上一年的2609.99万元大增5217.14万元,与此同时,在产品和产成品合计比上一年相同项目增加245.75万元,若以这年原材料占营业成本的80.49%测算,则两类产品新增金额之中大约包含了197.80万元的原材料成本。由此,存货之中原材料和库存产品材料成本合计增加5414万元左右,这意味着采购总额与营业成本的原材料金额也大致存在同等规模的差额。
  可事实上,根据公司2016年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及其占比测算,其采购总额为62170.26万元,比营业成本之中的原材料金额51686.84万元要多出10483.42万元。很显然,与前述存货之中原材料和库存产品材料成本合计新增5414万元左右数据相比,公司还存在5068.48万元采购没有体现在存货的新增之中。
  报告期内,元利科技连续两年合计超过亿元大额采购不知去向的情况,从侧面印证了前述关于采购数据无法匹配的分析。由此来看,公司难以排除有未披露的信息甚至是故意的虚假错报的可能性,对此,就需要元利科技做进一步披露说明了。
其他文献
大周期指标处于历史低位  主持人:本周指数继续震荡,个股继续精彩。后半周演义群雄争霸,“小三”顺利功成身退,新龙强势接班,单纯从个股看,全然忘却身处熊市。  泛舟:是的,我始终认为,指数和个股是两码事,指数代表着大多数成份股的走势,而不是所有A股的走势。很多股民讨论市场时,都喜欢说,“现在市场一塌糊涂,没有任何机会”,等等。这些都是不客观的,机会几乎天天都有,只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来赚这个钱。这轮指数
期刊
无论价值投资还是成长投资,财务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财会知识体系庞杂,专业性强,普通投资者应以了解财务报表基础知识,掌握财务分析基本技能为目标,这对建立投资安全空间,排除问题公司至关重要。财务报表间的相互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主表,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状况,是存量数据或时点数据,比如2017年年报就是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的期末余额数据。而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是附表,是现金流量数据和时期数据,
期刊
近期,在国内外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下,沪深股市出现了连续破位下跌,6月19日又一次出现了千股跌停。连续的暴跌让许多投资者心态不稳,对后市悲观失望,由此,恐慌性的杀跌、斩仓而逃现象频频出现。该怎么样面对股市暴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投资者思考的。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我觉得在暴跌甚至于连续暴跌之时,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千万不能冲动。俗话说:“冲动是魔鬼”,用在股市中是非常恰当的。经验
期刊
人类400年金融发展历史,银行的经营波动有其固有的规律和模式,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总结提炼了银行经历一次危机的逻辑过程和基本模式,以下六点摘录于索罗斯《金融炼金术》的第八章《银行体系的演进》。  第一,经济调整开始,银行背着大量的可疑债务却有口难言,它们不得不竭力隐瞒债务的不可靠性。他们收回利息的惟一指望就是增发新的贷款,这样一来,问题非但没有暴露,反而更严重了。  此时,股票市场上银行
期刊
6月,两市股指整体表现不佳,全月上证指数下跌8.01%,深成指数下跌8.9%。受二级市场影响,增减持市场也表现欠佳,全月两市净增持金额仅为-51.45亿元。  具体来看,6月共372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增持,增持金额为105.46亿元。其中,凭借11.51亿元的增持金额,医药行业成为了被大股东增持最多的行业,而东北制药的增持金额最高,达到5.25亿元;同时,本月被减持的公司有244家,减持金额为15
期刊
发行概覽:公司主要从事POCT快速诊断试剂与快速检测仪器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31264.62万元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扩建项目、移动医疗产品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等。  基本面介绍:公司构建了以全血滤过技术、多重抗体标记技术、胶体金炼制技术、化学发光磁酶免疫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以及高通量智能POCT定量检测平台,形成了覆盖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
期刊
央行降准如期而至,Wind地产指数却罕见的用连续4根阴线以示“欢迎”。市场的底部仍不稳固,虽然周五(6月29日)三大股指与恒生指数均迎来反弹,但恐慌气氛仍未散尽,尤其是地产板块。经历了今年以来的大起大落,房地产面对的分歧要多过共识。当地产股的估值水平徘徊在11倍左右之际,一些职业投资人已经在配置龙头地产股,但买入的标的和逻辑却各有不同。  伴随市场同步震荡的地产股,依然在等待一个明晰的方向。可是一
期刊
本周市场遭遇暴跌,其中银行板块在估值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又创新低,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吗?在新股发行方面,港股在吸引内地企业进入,而A股也该如此,包括传统企业以及新创企业,都应有上市机会。  ——主持人  上个月笔者在“茶坊”发表文章《等待银行板块企稳》,那么这个月只需回答银行板块是否企稳就够了,可为什么要说银行股的补跌呢?这当然是因为行情变化所致。  上个月笔者的文章截稿时间为5月30日,当天沪指的最
期刊
“让员工成为股东”,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6月25日的股东大会上,针对投资者问询有关“野蛮人”问题时,亲上火线给出解答。如果按董明珠的“持股30%”的说法,格力电器的员工需要掏出900亿元人民币,这不仅对格力电器的股价有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可能成为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布改革的新起点。但全员持股下的巨量资金如何筹措,股票来源为何,都存在不确定性。不管最终结果如何, “全员持股”的设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期刊
加速赶底,熊市进入最后阶段  现在的市场行情有点类似于2003年-2005年期间的行情,我这两三年也在一直反复强调这个观点。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并不是想表达现在的行情跟2003年-2005年期间完全一样,而是想让投资者更直观地感觉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以及现在行情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现在的行情不像2011年至2013年,而更像2003年-2005年呢?2003-2005年的时候,股市正处于互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