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當前,有效教学设计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小学数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深入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领悟并用活教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正确处理课标、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关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而预先进行设计的决策活动。当前,有效教学设计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有效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设计开始。有效教学设计是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策略,设计、实施和修改教学方案,评价及反思教学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新课前,可以对学生做一些这样的调查:
(1)你画过圆吗?(2)如果你已经画过圆,用什么工具画圆的?(3)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直径"、"圆心"这些名词吗?(4)请在右边圆上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圆”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许多学生有过画圆的经历,因此教师一改把画圆作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传统做法,直接从画圆导入新课。
这种课前探底的教学策略,使教师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领悟并用活教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整体把握教学重、难点,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相等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教学重点就应放在性质的探索过程以及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性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正确处理课标、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关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保证
在充分理解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一直把"顺利地上完一节课,学生表现出色"作为一节公开课的目标,往往忽视了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即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收获?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也往往满足于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像《有余数除法》一课,不少老师将教学目标仅着眼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横竖式的读写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些知识技能目标,忽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样教学设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获得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没有感悟。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中,我们的着眼点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点,更要突出"过程性目标"。如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应该这样定位:借助"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的产生过程,理解余数的意义;再者,对于"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要引导学生经历"摆一摆-观察-猜测-归纳"的"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余数的特点。三维目标不能只成摆设,要注意纠正只关注知识性目标而忽略过程性目标,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在过程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而预先进行设计的决策活动。当前,有效教学设计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有效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设计开始。有效教学设计是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策略,设计、实施和修改教学方案,评价及反思教学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新课前,可以对学生做一些这样的调查:
(1)你画过圆吗?(2)如果你已经画过圆,用什么工具画圆的?(3)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直径"、"圆心"这些名词吗?(4)请在右边圆上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圆”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许多学生有过画圆的经历,因此教师一改把画圆作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传统做法,直接从画圆导入新课。
这种课前探底的教学策略,使教师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领悟并用活教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整体把握教学重、难点,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相等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教学重点就应放在性质的探索过程以及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性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正确处理课标、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关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保证
在充分理解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一直把"顺利地上完一节课,学生表现出色"作为一节公开课的目标,往往忽视了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即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收获?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也往往满足于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像《有余数除法》一课,不少老师将教学目标仅着眼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横竖式的读写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些知识技能目标,忽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样教学设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获得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没有感悟。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中,我们的着眼点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点,更要突出"过程性目标"。如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应该这样定位:借助"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有余数除法的产生过程,理解余数的意义;再者,对于"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要引导学生经历"摆一摆-观察-猜测-归纳"的"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余数的特点。三维目标不能只成摆设,要注意纠正只关注知识性目标而忽略过程性目标,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在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