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必须进行紧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精彩多样的活动中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结构,最终令小学生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学生融入更多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可以令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更加理想,只有想方设法引起小学生的热情,才能够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品德;社会;教学;积极性
小学中高年级就会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其主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能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认知,此课程专门培养未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品德与社会课,问及缘由,因为小学生感觉这门课程的内容没有多大趣味性,书中提到的知识很多都是小学生知道的。因此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现状,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变得更加精彩,这样便可以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形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科学整合教材,扩大学生参与面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教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处理教学内容,具备创造性地来进行教学,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要注意灵活、合理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时间,要制定出一定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教材的整合,能够不断地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精彩,能够不断引发学生去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学习当中。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中“我在民族大家庭里”一主题单元,它包含“好大一个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三个内容。其中有三课分别由三个活动组成:“如数家珍话民族”“民族节日大搜索”“走进民族生活圈”。我把这三个活动整合为一个活动,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少数民族的服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的节日、少数民族的文字、少数民族的音乐,提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做成幻灯片,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各小组把查找的资料向全班进行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了,而且利用了一两节的上课时间就让学生了解到了本单元的一些主要内容,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也在活动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
二、联系生活整合教材,让课堂有活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个鸿沟,只有实践才能够将这条鸿沟填补。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变得生活化、活动化,能够让学生在教材整合的学习中多多地参加活动,令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令其品德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样学生的价值观就会逐步形成,而学生也会从行动中去学,在学习中去进行具体的实践。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材参加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尽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终展现出自己的成果,令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学会合作》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材所展现的内容,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知道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可以花半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背靠背传球接力”的游戏。游戏结束后让获胜的小组说出取胜的原因,也让失利的小组说一说失利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从交流中相互理解,进而得知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利用好多媒体资源,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就是儿童的生活,其目的就是為了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更好地去探究生活、热爱生活。对于品德和生活的学习学生需要对生活有新的认识,能够渐渐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细枝末节。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去更好地感受生活,根据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还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至此才可以得到具有活力的知识,终将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让其多参加一些活动,结合生活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多开发一些活动,从而令语文教学更好地开展下去。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家乡的变化真大呀》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去认真体验,感受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用自己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对比,还要对比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和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而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岁月的沧桑,从这些变化中体验家乡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认识,让小学生具备更高的品德,形成一种崇高的社会认识。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素质,令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楠.《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王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品德;社会;教学;积极性
小学中高年级就会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其主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能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认知,此课程专门培养未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品德与社会课,问及缘由,因为小学生感觉这门课程的内容没有多大趣味性,书中提到的知识很多都是小学生知道的。因此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现状,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变得更加精彩,这样便可以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形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科学整合教材,扩大学生参与面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教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处理教学内容,具备创造性地来进行教学,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要注意灵活、合理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时间,要制定出一定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教材的整合,能够不断地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精彩,能够不断引发学生去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学习当中。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中“我在民族大家庭里”一主题单元,它包含“好大一个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三个内容。其中有三课分别由三个活动组成:“如数家珍话民族”“民族节日大搜索”“走进民族生活圈”。我把这三个活动整合为一个活动,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少数民族的服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的节日、少数民族的文字、少数民族的音乐,提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做成幻灯片,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各小组把查找的资料向全班进行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了,而且利用了一两节的上课时间就让学生了解到了本单元的一些主要内容,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也在活动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
二、联系生活整合教材,让课堂有活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个鸿沟,只有实践才能够将这条鸿沟填补。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变得生活化、活动化,能够让学生在教材整合的学习中多多地参加活动,令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令其品德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样学生的价值观就会逐步形成,而学生也会从行动中去学,在学习中去进行具体的实践。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材参加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尽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终展现出自己的成果,令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学会合作》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材所展现的内容,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知道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可以花半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背靠背传球接力”的游戏。游戏结束后让获胜的小组说出取胜的原因,也让失利的小组说一说失利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从交流中相互理解,进而得知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利用好多媒体资源,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就是儿童的生活,其目的就是為了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更好地去探究生活、热爱生活。对于品德和生活的学习学生需要对生活有新的认识,能够渐渐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细枝末节。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去更好地感受生活,根据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还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至此才可以得到具有活力的知识,终将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让其多参加一些活动,结合生活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多开发一些活动,从而令语文教学更好地开展下去。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家乡的变化真大呀》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去认真体验,感受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用自己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对比,还要对比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和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而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岁月的沧桑,从这些变化中体验家乡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其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认识,让小学生具备更高的品德,形成一种崇高的社会认识。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素质,令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楠.《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王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