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里的古村“范儿”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859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好境界,是对每个深爱故乡的人,对我们这个在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民族的回馈与保证,为破除新型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定下基调。
  当济南章丘市文祖镇三德范村等103个村成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你的乡愁找到归宿了吗?在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的齐鲁大地,你世代居住的原乡及那些淳朴的乡民、乡风、乡貌、乡俗……那些你记忆中的美好乡土时光,或许都将成为渐行渐远的美丽乡愁。
  从2015年第1期《山东画报》开始,伴随着本刊聚焦三德范村的这期专题报道,我们正式开启乡土之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推出《乡村记忆》栏目(详见本期P78)。该栏目专注于山东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古镇古村的守持与保护,打造独属于《山东画报》的纸上“美丽乡村记忆工程”,每期选题致力于聚焦那些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关注乡土文明和乡村特色文化,为传统乡村人文留下遗产,留住齐鲁特色乡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命脉。
  栏目合作热线:0531-82098368(9) 投稿邮箱: E-mail:[email protected]
  三德范村火了,即便不是周末,也总有慕名的游客来到村里,这里看看,那里瞅瞅。
  玄帝阁的飞檐翘角、禹王庙的精美壁画、人和门上的毛鸿宾书法、锦屏山上的禁伐碑……这些以往在村里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来往的人惊叹不已。
  年逾花甲,早已赋闲在家的老支书张福经也又忙了起来,一次次给来往的客人展示代表三德范村历史和荣光的《三德范庄志》……那份越来越浓厚,无从掩饰的高兴劲让这个老人越来越精神,一如他身后越来越有活力的村子。
  三德范村,这个济南章丘文祖镇锦屏山畔看似普通的村庄,似乎正迎来自春秋战国之后最大的一次『复兴』。在张福经的传承者,现任三德范办事处党总支书记张江的心目中,三德范的未来有一个完整的蓝图:登锦屏山、游古村落、观章丘芯子……
  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村子,如今越来越有时下最流行的古村『范儿』。
  人和则村兴,这种农耕时代的质朴乡情,
  在三德范村三千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让三德范村代代和睦、世世兴旺。
  直到今天,在大众社会的道德体系近乎重建的大环境之下,三德范村依然独善其身,
  维系着祖先建“三德楷模”之村的美好愿景,
  维持着让人艳羡的“锦屏山畔好人家”的田园古村风貌。
  锦屏山畔人家好
  从三德范村向西南方向望去,便可见锦屏山。山虽不大,但树、洞、泉、石、古迹齐全。锦屏山遍山翠柏,据称有柏树百万余株,更存古柏43株,盘根错节,造型各异,颇为壮观。锦屏山兴盛于清初,绣惠镇山头店村出家修道的秀才韩阳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此建成碧霞元君祠和老君堂两大建筑群,使锦屏山名声远扬。
  不过,相较于三德范村来说,锦屏山的历史着实算不上丰厚。说起三德范村的历史,张福经最有发言权。自2003年始,这位退休在家的老支书开始编撰三德范村庄志,历时四年,张福经与几位同好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查阅三十多个姓氏宗族的家谱,翻阅无数历史档案,记录下一切能够搜集到的历史遗存。最终,一部七十多万字的志书修订完成,而张福经也成了村里的一部“活历史书”。
  据张福经介绍,村民们曾在村外不远处的皮坡子岭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斧,说明那时这里可能就有人居住,后经考古学家证实,这里的村民定居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已经成为齐国边境上的重镇。村外不远处的齐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烟云。
  植被丰富、秀丽挺拔的锦屏山,像屏风一样矗立在村庄的西面,山水顺山谷而下,养育着世世代代的三德范人。三德范人知道山林的宝贵,为了保护这片土地,村里各宗族之间形成了保护山林的约定,并以碑刻的形式记录下来。如今,行走在锦屏山上,不时就能看到类似的碑刻。村里人介绍,整个山上共有三十多块碑刻,村里人称其为“禁伐碑”,这些“禁伐碑”多立于乾隆年间。
  不仅仅是禁伐,在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石碑,这种最为质朴的民间乡约,约束着三德范村人的行为。也让村里的三十多个姓氏宗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谐共荣。如今的三德范村仍然在完善各种乡规民约,在村子里,张福经为我们展示了一本新编乡规民约。“这是1986年,我们全村共同商定后制订的这个村规民约,这个村规民约包含着七条38款,重点体现了如何家庭和睦美满,邻居和谐相处,如何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实践证明,这一个村规民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我们仍在执行。”
  村内至今仍有一街,街口门洞之上刻“人和”二字,相传为清代退休在家的两广总督毛鸿宾为调和村内两家族关系所立。后成为村民和谐相处的标识。
  人和则村兴,这种农耕时代的质朴乡情,在三德范村三千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让三德范村代代和睦、世世兴旺。直到今天,在大众社会的道德体系近乎重建的大环境之下,三德范村依然独善其身,维系着祖先建“三德楷模”之村的美好愿景,维持着让人艳羡的“锦屏山畔好人家”的田园古村风貌。
  玄帝阁前话沧桑
  历史上的三德范村曾因章莱古路而繁荣兴旺。章莱古路由此分叉,向西经埠村通往济南府,东边则通往绣惠的老章丘城。古路经过三德范村口的太平门,穿村而过,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一段青石板路。踩在上面,摸着遍布岁月痕迹的城墙,若干年前车马繁盛的景象隐隐浮现。三德范村曾有一街十巷的布局。交叉纵横的巷道,顺地势曲折蜿蜒而建。
  位于村子中间的玄帝阁,是村里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玄帝阁为阁楼式高台建筑,上面是大殿,下面是拱形阁洞,均由青石砌成,南面门额上刻有“玄帝阁”三个大字。大殿外形依然完好,飞檐翘角,脊顶青砖上二龙戏珠的图案栩栩如生,立于檐壁上的龙之三子依然英姿飒爽。整座大殿青砖灰瓦,时间的印记了然可见。   据张福经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玄帝阁到底建于何年、何人所建均不得知。唯一的记载便是玄帝阁外太平门前的那方石碑。石碑是雍正七年(1729)重修玄帝阁时所立,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
  村内另一个代表性建筑是坐落于村南的禹王庙。禹王庙本身已经破旧,但是其极具艺术性的室内壁画,让这座古建筑焕发着独特的光彩。殿内的壁画为清宣统年间绘制,虽墙皮略显斑驳,但总体保存完整。西墙上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共有六幅。后墙上绘有壁画二十幅,上层十幅,绘有花瓶、宝扇、渔鼓、书卷等,此十幅画内暗藏八仙、道家八宝。下层十幅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和农家生活。前墙上绘有七幅壁画,有老者、胖娃娃、仙鹤等,无不惟妙惟肖。这些壁画色彩鲜艳,虽历经百年,图案和字迹仍清晰可辨。
  据村里老人讲,原先庙里供有大禹的神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八禹王爷生日的时候,全村人都要来祭拜和祈雨。庙内道士则笙、管、箫、笛齐奏,上香颂经,十分隆重。禹王庙始建年代不详,约为清朝康熙年间。现在山门两侧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乾隆五十七年重修禹王庙时所立,另一块是道光二十三年重修禹王庙时所立。
  三范西村有一条太平街,太平街丁字路口处原本有一座关帝庙,因为年久失修,原来的老庙在建国初期便已经坍塌。近几年村民利用原始台基,重新修复了关帝庙,把它作为一个街景保存了下来。古迹众多的三德范现存的古碑就有16块之多,散布在庙宇附近,村内的漤水井和苦水井边还各有两块,水井六角井沿密布绳痕,记录着这座古村的沧桑。
  非遗表演承盛世
  在华夏大地上,春节从来都是最热闹的节日,三德范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对于他们及周边乡镇的村民来说,每到春节,三德范村都有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扮玩。
  以芯子为代表的三德范扮玩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村中每个巷子的家庭团结在一起,自发组织起各种表演项目。每年春节期间十个巷道近两千人的扮玩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在玄帝阁前相聚,互相竞赛,争奇斗艳。一年的辛劳,在此时化作尽情的狂欢。虽然演员都是平日里的庄稼汉,但是他们演技精湛。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皆可作为出色的演员。三德范村的扮玩也就因此闻名遐迩。
  村里的老人说,三德范扮玩始于“康乾盛世”,盛于清朝中晚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德范扮玩高潮迭起,而且连续斩获各类奖项,着实给三德范村的人们争了光。1984年,他们参加济南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抬杆芯子表演荣获表演特等奖;2006年10月,“芯子”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全国民间艺术展演大赛,并获得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说起夺得山花奖的经过,村里人说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当时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参赛队伍。同样是芯子表演,其他省市的表演队伍大都用汽车拉着拖车,经过改装的拖车成了很大的表演平台,演员阵容强大,其中有一个名叫《十八罗汉》的表演项目,竟然有18个演员同时表演,很有气势。据当年去广州参加演出的带队者冯照宝回忆:当时他们表演的是《王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两个传统节目,抬竿者和着有节奏的鼓点,前后左右踩着花步,抬竿忽高忽低颤动着,抬竿上的小演员忽而翻个跟头,忽而扮个鬼脸,一连串默契的配合与幽默滑稽的动作,打动了现场的评委,一举摘得大奖。2008年6月,章丘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年春节过后,村民们都会准备好各自的扮玩节目,等待在集中展演这天露一手。到了展演这天,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村子中心,一边相互拜年,一边欣赏扮玩节目。锣鼓阵阵中,这是三德范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天。
  白天看扮玩,而当明月升起,夜幕落下,就到了看戏的时间,村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五音戏庄户剧团登台表演。五音戏作内容多是表现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许多剧目都是以倡导家庭和睦,调和邻里关系为主题,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进行讽刺,倡导传统美德。由于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受三德范村民的喜爱。
其他文献
1897年,德国强行侵占山东胶州湾一带,并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整个胶州湾及其周围地区据为“租借地”。胶澳,即今青岛胶州湾沿岸一带。德国人从此开始按照欧洲城镇的建设理念规划布局,大兴土木,官署大楼、府邸别墅、教堂、洋行、医院、学校、车站、码头等纷纷建立起来,欲打造其在远东的“模范殖民地”。下面这组图片,大概是一百多年前德国人拍摄制作的明信片,有很多是实寄片。笔者选取了一些至今尚存
期刊
临沂,一座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千年沂河孕育了“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人文自然景观。近年来,临沂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水上运动赛事,塑造了“激情临沂,动感水城”的城市名片。  素有“水上芭蕾”之称的艺术滑水,因其动感、激情、时尚,同时极具观赏性和挑战性而倍受世界各地民众的喜爱。自2011年以来,临沂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中美澳滑水对抗赛、世界杯滑水赛、亚洲杯滑水赛、世界滑水吉尼斯
期刊
2015年3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光杰介绍《山东省退役士兵安置办法》的有关情况。  1月23日,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退役士兵安置办法》,2月25日,郭树清省长签发287号省政府令予以公布,《办法》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  《办法》明确了退役士兵安置的立法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安置原则与制度,规定了接收安置单位的职责,提出了安置退役士兵的总体要
期刊
2015年之始,“好客山东贺年会·中国博山第二届草莓采摘季”启动仪式在博山镇上瓦泉村有机草莓采摘园区举行。同时还举办了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千人徒步大赛、微信大赛、相亲大会等活动,吸引了1000余名旅游爱好者参加。  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上瓦泉村是全省知名的有机农业专业村,自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有机草莓、有机韭菜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 上瓦泉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草莓采摘基地,草莓采摘游成为带动村民
期刊
最早,一年只分两季,春去了就是秋,秋去了春就来。后来才增加了夏和冬,四季交替,历史也有了更多分明的层次,但春秋无可取代。  因为春秋本身就是历史,是时间,亦是人生。  历史有循环,时间有交集,人生有悲欢。然而,不管历史如何反复,时间如何飞逝,人生如何起伏,春还是春,秋依然是秋。春天的花开得多鲜艳,秋天的叶便落得多凄凉。无限衍伸的春秋,被一代代人见证。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竟有一个时期被称为春秋,
期刊
海洋,代表着许多男人的终极梦想。每当独自面对神秘的大海,你又会想些什么?它的辽阔,是否给你对生活的无限启迪?春装系列中,航海风格是永恒的主题。单纯的蓝色与白色构成这一风格的主色调,配合以其它干净的色彩,就能将人带入另一个开阔的自然之境。  在都市中,如何感受到海洋的气息和力量?当你穿上利郎2015春季商务休闲系列中海洋主题的服饰单品,就可以立刻融入心中的那一片辽阔滩涂。西装简约的版型之中,将奢华与
期刊
如果生活是一片平静的池塘,那也应该把它折腾出几朵浪花来,  这大概就是杨继云的生活准则,她不允许自己的时间有空白,  平时的业余时间她总是呼朋唤友,组织各种小型户外活动,爬爬山,拍拍照,不亦乐乎。  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或协商工作事宜或汇报工作的同事……这是杨继云的工作常态,那天下午,在办公室见到她时,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但满面笑容精力充沛,我们的采访也就在她工作的间隙开始了。  “哈哈
期刊
国歌嘹亮,誓言铿锵,战车列阵,蓝盔闪耀,2014年12月22日,经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批准,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南苏丹)在山东省莱阳市举行出征誓师大会,700名蓝盔勇士将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根据出征命令,步兵营先遣人员180人将携带必要物资,于2015年1月初采取空运方式进行先期部署,后续部队于2015年3月通过海运和空运方式陆续部署到位。这个步兵营由121名军官、579名士兵组成,官兵主要
期刊
日前,2014首届中国(齐鲁)国际时装周在泉城济南盛大开幕。炫丽的舞台,高挑的模特,敏锐的时尚触觉汇聚成了这个风采熠熠的时尚大派对。这样的盛典不仅给齐鲁大地带来了国际的时尚之风,更是带动了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  这次时尚盛会在精彩纷呈的开幕仪式中拉开序幕,集结了省内优秀服装品牌及设计师、星光汇聚的时尚发布、群贤毕至的高峰论坛、标杆企业的颁奖盛典等活动,展示出山东在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越来越多的人们像“80后”女孩卢芊羽一样工作在一座城市,  却居住在另一座城,将铁路动车、地铁轻轨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往返于城际之间,  过着名副其实的双城生活。  “80后”女孩卢芊羽家住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上班在上海市闸北区,两地相距50多公里。搭乘高铁或动车最快的一班仅需19分钟,票价24元,加上昆山搭乘公交15分钟,票价2元,上海搭乘地铁20分钟,票价3元,约1个小时后,卢芊羽便能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