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47-0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部署。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彭水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彭水县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不断夯实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一)文化设施方面
彭水新城体育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完工,一期项目包括1.5万座位席的体育场、部分商业用房及室外运动设施及附属工程,建筑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全县建成7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279个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点,3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县各乡镇文化站总投资1029.4万元,实际建筑面积13475平方米。全县建成农家书屋294个,实现了行政村、居委全覆盖。在通讯方面,实现了全县城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村村通”。两馆一所成功实现升级改造。县文化馆升级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彭水县图书馆完善了应有的功能设置。考古发掘和文物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三普”文物总数和新发现文物数均居全市前列。山谷公园、红军渡文化广场先后完成升级投入使用。
(二)群众文化方面
彭水县定期举办新春、七一等文艺汇演活动,“渝州大舞台”送文化到基层25场次。扎实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书香彭水”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验收工作,博物展馆展存100余件国家和市级文物。开展以传习、展览、展演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30多次,2016年国庆期间在蚩尤九黎城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观众累计达20万人次。
(三)文化交流和文艺精品方面
彭水县打造文化品牌,成功举办首届渝东南生态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旅游活动,“一节一赛”成为展示彭水民族、生态、文化等特色的重要窗口。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200余件,参加国家和市级各种比赛展演获奖10余项。
二、彭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不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社会风气需要净化,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流意识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推广传播。相对于经济领域,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尤为迫切。发展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以需定供、适销对路,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提高人民素养、影响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促进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带动“需求侧”的改进,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占领文化主阵地。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能
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一直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操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个公共文化体系的结构基础必须由计划体制时期的“政府——公共文化单位”的单向度二重关系模式演进为“政府——社会——公共文化单位”的多向度三重关系模式。当需求侧的结构在悄然发生改变的时候,固有的内容陈旧、品质低劣、形式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沦为无效供给,因此,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及时“去库存、去低端”,才能顺应广大民众现实性、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达到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取向,它是指“在公平原则和社会文化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尊重文化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对所有公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均等化的产品与服务”。着重要求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具有普惠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与机会。目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普惠均等化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经济发达的都市核心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显者高于农村;而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化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合理统筹,均衡区域之间公共文化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三、彭水县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特征,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单一主体。近年来,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正在逐渐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但政府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这就造成了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的有效供给不足,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短缺。
彭水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但由于缺乏资金及社会力量引入不足等原因,彭水的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彭水拥有两家现代化影院,图书音像制品质量和效益较低,文艺演出尚未面向市场,节庆活动仍需机制创新,以盐丹文化、紅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仍未得到开发。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无效供给过度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条件大幅改善。然而,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诸多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场馆建设,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硬件条件都很好,但读者去得并不多。一些农家书屋藏书品种单一、书籍陈旧、内容过时,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一些文化设施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并不是供给过剩,而是质量不高、虚假过剩的无效供给。大量公共文化投入成为无效投入,制约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究其原因,一是公共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无效供给。二是产品品质伪劣造成无效供给。三是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价格过高造成无效供给。 (三)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一是资本具有逐利性的特征,由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非盈利性”特征,“收益阻碍”导致社会资本吸聚力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资本吸引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化构建局面尚未形成。二是高端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才供给乏力。公共文化事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不足、人员老化导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业和创新意识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益性”的内在特质,往往成为“清水衙门”的代名词,因此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创业和创新的原始冲动。
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建立群众文化需求搜集反馈机制
彭水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需要弥补历史欠账、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又需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是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首要问题。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反映机制、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按需供给机制、反馈评价机制。文化惠民工程最关键的是要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将文化项目办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为盘活社会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官方微信或其他互联网方式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由县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大型专业公司运营、为市民群众提供全程文化服务,“点对点”回应群众的文化需求。根据群众需求和建议,文化志愿者团队可到社区、部队、企业、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助残拥军,关爱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文化援助活动。公共文化平台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牵线搭桥”,可有效汇集社会力量所属文化资源。平台畅听群众文化诉求,为群众提供点对点精准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兼顾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个性化文化需求。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形成多元共建的良好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然要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调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至少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三是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并不是要弱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是要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结构,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市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力量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的准入环境;同时抓好引导和规范,加强宣传激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的效率,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三)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文化要素流动仍然不畅。必须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一要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要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电子音像制品等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鼓励文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先进物流技术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产品低成本、高效率流通和配送。
二要加強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要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文化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要加强文化社会组织建设。文化社会组织是政府联系市场主体的桥梁,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部署。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彭水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彭水县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不断夯实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一)文化设施方面
彭水新城体育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完工,一期项目包括1.5万座位席的体育场、部分商业用房及室外运动设施及附属工程,建筑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全县建成7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279个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点,3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县各乡镇文化站总投资1029.4万元,实际建筑面积13475平方米。全县建成农家书屋294个,实现了行政村、居委全覆盖。在通讯方面,实现了全县城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村村通”。两馆一所成功实现升级改造。县文化馆升级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彭水县图书馆完善了应有的功能设置。考古发掘和文物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三普”文物总数和新发现文物数均居全市前列。山谷公园、红军渡文化广场先后完成升级投入使用。
(二)群众文化方面
彭水县定期举办新春、七一等文艺汇演活动,“渝州大舞台”送文化到基层25场次。扎实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书香彭水”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验收工作,博物展馆展存100余件国家和市级文物。开展以传习、展览、展演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30多次,2016年国庆期间在蚩尤九黎城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观众累计达20万人次。
(三)文化交流和文艺精品方面
彭水县打造文化品牌,成功举办首届渝东南生态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旅游活动,“一节一赛”成为展示彭水民族、生态、文化等特色的重要窗口。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200余件,参加国家和市级各种比赛展演获奖10余项。
二、彭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不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社会风气需要净化,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流意识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推广传播。相对于经济领域,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尤为迫切。发展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以需定供、适销对路,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提高人民素养、影响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促进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带动“需求侧”的改进,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占领文化主阵地。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能
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一直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操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个公共文化体系的结构基础必须由计划体制时期的“政府——公共文化单位”的单向度二重关系模式演进为“政府——社会——公共文化单位”的多向度三重关系模式。当需求侧的结构在悄然发生改变的时候,固有的内容陈旧、品质低劣、形式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沦为无效供给,因此,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及时“去库存、去低端”,才能顺应广大民众现实性、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达到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取向,它是指“在公平原则和社会文化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尊重文化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对所有公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均等化的产品与服务”。着重要求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具有普惠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与机会。目前,重庆市公共文化普惠均等化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经济发达的都市核心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显者高于农村;而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化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合理统筹,均衡区域之间公共文化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三、彭水县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特征,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单一主体。近年来,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正在逐渐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但政府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这就造成了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的有效供给不足,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短缺。
彭水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但由于缺乏资金及社会力量引入不足等原因,彭水的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彭水拥有两家现代化影院,图书音像制品质量和效益较低,文艺演出尚未面向市场,节庆活动仍需机制创新,以盐丹文化、紅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仍未得到开发。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无效供给过度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条件大幅改善。然而,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诸多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场馆建设,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硬件条件都很好,但读者去得并不多。一些农家书屋藏书品种单一、书籍陈旧、内容过时,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一些文化设施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并不是供给过剩,而是质量不高、虚假过剩的无效供给。大量公共文化投入成为无效投入,制约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究其原因,一是公共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无效供给。二是产品品质伪劣造成无效供给。三是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价格过高造成无效供给。 (三)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一是资本具有逐利性的特征,由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非盈利性”特征,“收益阻碍”导致社会资本吸聚力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资本吸引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化构建局面尚未形成。二是高端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才供给乏力。公共文化事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不足、人员老化导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业和创新意识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益性”的内在特质,往往成为“清水衙门”的代名词,因此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创业和创新的原始冲动。
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建立群众文化需求搜集反馈机制
彭水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需要弥补历史欠账、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又需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是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首要问题。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反映机制、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按需供给机制、反馈评价机制。文化惠民工程最关键的是要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将文化项目办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为盘活社会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官方微信或其他互联网方式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由县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大型专业公司运营、为市民群众提供全程文化服务,“点对点”回应群众的文化需求。根据群众需求和建议,文化志愿者团队可到社区、部队、企业、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助残拥军,关爱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文化援助活动。公共文化平台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牵线搭桥”,可有效汇集社会力量所属文化资源。平台畅听群众文化诉求,为群众提供点对点精准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兼顾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个性化文化需求。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形成多元共建的良好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然要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调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至少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三是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并不是要弱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是要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结构,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市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力量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的准入环境;同时抓好引导和规范,加强宣传激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的效率,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三)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文化要素流动仍然不畅。必须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一要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要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电子音像制品等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鼓励文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先进物流技术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产品低成本、高效率流通和配送。
二要加強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要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文化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要加强文化社会组织建设。文化社会组织是政府联系市场主体的桥梁,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