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字典从编纂到出版,费尽了众多人员的心血与精力,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对使用者有所帮助。如果不能让读者满意的话,就只能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分外遗憾了。我们在使用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古今汉字字典》的时候,就有上述的感受。现以“婠”字音义的历史演变记录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对该字作出的解释进行商榷。
“婠”,徐铉校订的《说文》里的解释是:“体德好也,从女官声,读若楚、却、宛,一完切。”而在徐锴校订本中,反切改为“一桓反”。按字面解读,在东汉的时候,“婠”的意思是体格、品德好,以女字为形符,官字为声符,读音近似楚、却、宛。而到了唐宋时期,婠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请看:
(1)一丸切——《博雅音·卷第一·释诂》和《大广益会玉篇·卷第三·女部第三十五》
(2)一丸切,德好貌,又古旦切——《泽存堂本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二十六桓·剜》
(3)古玩切,好貌——《泽存堂本广韵·去声卷第四·二九十》
(4)乌丸切,《说文》:“体徳好也”——《集韵·卷之二·平声二·二十六桓·剜》
(5)鸟八切,体徳好也,文十——《集韵·卷之九·入声上·十四黠》
(6)古玩切,好貌——《集韵·卷之七·去声上·二十九换·贯》
(7)乎刮切,好也——《集韵·卷之九·入声上·十五韦·頢》
(8)鸟丸切,《说文》:“体德好也”,又古玩切,又乌八切,又乎刮切。文一,重音三——《类篇(姚刊三韵本)·卷第十二中·卷之三十五·女部》
(9)音貫,好貌,又乌八反。小儿肥也。——《龙龛手镜(中华书局影高丽本·王宏源新勘)·平声卷第二·女部第八·去声》
(10)扵丸、光旦二反。好。——《万象名义·卷第九·女部》
我们在上述韵书或字书中找到了10处有关“婠”字的解释,从中大致了解了“婠”字在中古时期的音义。概括地说,“婠”有“德好貌”、“体徳好也”、“好也”和“小儿肥也”这4个意思。其中,前3个意思的联系比第4个要紧密。而在语音方面,“婠”有乌丸切、古旦切、古玩切、烏八切、乎刮切、一丸切、扵丸切、光且切。其中,乌丸切与一丸切、扵丸切拟出来的音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反切上字都属影母,反切下字都是同一个字;古旦切、光旦切与古玩切的拟音也相近,它们的反切上字同属见母,反切下字的主要元音及声调都一样。由此看来,“婠”字在中古时期的音有4个:乌丸切、古玩切、乌八切、乎刮切,即两个阳声韵和两个入声韵。现在让我们把它与东汉时的读音作一个简表,如下所示: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发现“婠”的读音从东汉到中古时期已经了产生一定的变化,有的音消失了,如“楚”;有的音在发展过程中脱落了塞音韵尾,如“却”,它在唐宋时通过旁转带上了鼻音韵尾;其中,“宛”的演变最复杂,根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它在东汉时应该有一个喉塞音声母,后来丢失了,接着继续演变为入声,即通过旁转带上了塞音韵尾。然而“婠”的演变是否到此结束呢?
我们再看这样三个例子:1.《平水韵》中 “婠”字部分收录了两个读音:“黠影合二”和“寒影合一”。2.《古今韵会举要》去声卷收录了“婠”字,并补充说明它有“乌八切”这个入声。3.《四声全形等子》中收录了“婠”字三个读音“声:影。山摄外四,轻重俱等韵。合口呼。韵:鎋”、“ 声:影,果摄内四,重多轻少韵。合口呼。韵:辖”和“声:影。蟹摄外二,轻重俱等韵。合口呼。韵:黠”。这些都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语音演变,现把它与前代反切对比如下:

清代以后,“婠”字的音义开始被系统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康熙字典》:“【广韵】一丸切【集韵】乌丸切,并音剜。【说文】体德好也。▲又【广韵】【集韵】古玩切,音贯。好貌。▲又【集韵】乌八切,音穵。又乎刮切,音姡。義并同。”根据汉语标准语的演变规律,入声在当时已经消失了,我们可以通过“婠”在宋朝中期的反切及其在韵图里的分布,对其在今天的语音作出判断。《汉语大字典》列出了两个音:[wan55]和[kuan51],而《辞源》只列出了[wan55]。有别于前两本权威字书,四川辞书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古今汉字字典》只标出了“婠”字一个读音:[wa51]。我们质疑,这个音究竟是反映“婠”什么时候的读音呢?因为这是《古今汉字字典》,它是不是应该包括汉字的古今读音呢?假设[wa51]是今天的读音,何不标上它的反切,好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呢?在此,我们只简单陈述各家对“婠”今音的说法的来源:[wan55]来自《广韵》的“一丸切”,[kuan51]来自“古玩切”,而[wa51]则是根据入声消失把“乎刮切”的塞音韵尾去掉而拟成的。
在探讨了“婠”的读音以后,我们来系统谈谈它的意义。根据它最初的含义“体德好也”,我们可以断定它最初用于女性的容貌,如《太平御览·通俗文》:“容媚曰婠”。到了唐宋时期,它可以用来表示“小儿肥胖貌”,不过,《康熙字典》并没有收录“小儿肥也”这个义项,而这个义项的确曾出现在《龙龛手镜》中。我们以为“小儿肥也”这个义项有可能是方言词的词义。因为《龙龛手镜》是公元11世纪辽土境内第一部佛学字书,它是辽代幽州僧人行均为研读佛经而编撰的一部字书,代表的是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言,所以行均只是根据汉字里有这个音而把它用作佛经用语,这个义项在书面语中并不常用。不过,有一个古汉语词“婠妠”,它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小儿肥胖”的意思(《古今汉字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P434);另一个是“姿态美好貌”(《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P758),该义项可见于唐韩愈《昌黎集·八·征蜀联句》中的“邛文裁斐斖,巴艳收婠妠”。我们发现《古今汉字字典》并没有解释“婠”的字义,只是在标音以后,列举了“婠妠”这个词,并作出了解释。我们以为此举不妥。首先,“小儿肥也”不是“婠”的本义;其次,既然已经对“婠妠”作出了解释,就应该把“婠”字的字义也进行说明。
黄侃的《说文段注小笺·下·十二·十二下·女部》有这么一句话:“婠与妴、婉同字”。“妴、婉”也收录在《说文》里:妴,“婉也,从女夗声,於阮切”;婉,“顺也,从女宛声,春秋传曰:太子痤婉。於阮切”。“妴、婉”是异体字,而“婠…读若宛”(《说文解字》),因此我们从声训上可以得到“婠”与“妴、婉”是同一个字的证据。并且,在《双砚斋笔记·卷四·古字有古多于今者》中曾提及:“古婉变作妴又作,是古多妴字也。”从这个角度上说,由于古代有许多异体字,“婠”與“妴、婉”在它们的其中一个读音里主要元音相同,意义相近,人们常用“妴、”,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婠”字少见于古书的原因了。不过在没有充足的理由之前,笔者觉得把黄侃先生的结论当作“婠”字的主要义项是“好,体德好也”的证据之一比较妥当。可惜《古今汉字字典》并没有把这些帮助读者理解“婠”字解释补充进该书。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字典编纂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编纂之前,我们必须考虑相关问题。第一,该字典的定位问题。编者在编纂之前,应明确该书的面向群体,从而确定自己的收录范围。例如《古今汉字字典》,它应包括汉字古今音义的解释,不能只列出今音,以偏概全。第二,字典的内容解释应明确,即面对某些罕见的字词的时候,要说清楚它们的归属,到底是古汉语词还是方言词。本文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对辞书编纂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大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清)张玉书 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中华书局编辑部.说文解字四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9]刘庆隆 李金兰 刘霜秋.古今汉字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
(高 斌,广西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廖静慧,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婠”,徐铉校订的《说文》里的解释是:“体德好也,从女官声,读若楚、却、宛,一完切。”而在徐锴校订本中,反切改为“一桓反”。按字面解读,在东汉的时候,“婠”的意思是体格、品德好,以女字为形符,官字为声符,读音近似楚、却、宛。而到了唐宋时期,婠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请看:
(1)一丸切——《博雅音·卷第一·释诂》和《大广益会玉篇·卷第三·女部第三十五》
(2)一丸切,德好貌,又古旦切——《泽存堂本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二十六桓·剜》
(3)古玩切,好貌——《泽存堂本广韵·去声卷第四·二九十》
(4)乌丸切,《说文》:“体徳好也”——《集韵·卷之二·平声二·二十六桓·剜》
(5)鸟八切,体徳好也,文十——《集韵·卷之九·入声上·十四黠》
(6)古玩切,好貌——《集韵·卷之七·去声上·二十九换·贯》
(7)乎刮切,好也——《集韵·卷之九·入声上·十五韦·頢》
(8)鸟丸切,《说文》:“体德好也”,又古玩切,又乌八切,又乎刮切。文一,重音三——《类篇(姚刊三韵本)·卷第十二中·卷之三十五·女部》
(9)音貫,好貌,又乌八反。小儿肥也。——《龙龛手镜(中华书局影高丽本·王宏源新勘)·平声卷第二·女部第八·去声》
(10)扵丸、光旦二反。好。——《万象名义·卷第九·女部》
我们在上述韵书或字书中找到了10处有关“婠”字的解释,从中大致了解了“婠”字在中古时期的音义。概括地说,“婠”有“德好貌”、“体徳好也”、“好也”和“小儿肥也”这4个意思。其中,前3个意思的联系比第4个要紧密。而在语音方面,“婠”有乌丸切、古旦切、古玩切、烏八切、乎刮切、一丸切、扵丸切、光且切。其中,乌丸切与一丸切、扵丸切拟出来的音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反切上字都属影母,反切下字都是同一个字;古旦切、光旦切与古玩切的拟音也相近,它们的反切上字同属见母,反切下字的主要元音及声调都一样。由此看来,“婠”字在中古时期的音有4个:乌丸切、古玩切、乌八切、乎刮切,即两个阳声韵和两个入声韵。现在让我们把它与东汉时的读音作一个简表,如下所示: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发现“婠”的读音从东汉到中古时期已经了产生一定的变化,有的音消失了,如“楚”;有的音在发展过程中脱落了塞音韵尾,如“却”,它在唐宋时通过旁转带上了鼻音韵尾;其中,“宛”的演变最复杂,根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它在东汉时应该有一个喉塞音声母,后来丢失了,接着继续演变为入声,即通过旁转带上了塞音韵尾。然而“婠”的演变是否到此结束呢?
我们再看这样三个例子:1.《平水韵》中 “婠”字部分收录了两个读音:“黠影合二”和“寒影合一”。2.《古今韵会举要》去声卷收录了“婠”字,并补充说明它有“乌八切”这个入声。3.《四声全形等子》中收录了“婠”字三个读音“声:影。山摄外四,轻重俱等韵。合口呼。韵:鎋”、“ 声:影,果摄内四,重多轻少韵。合口呼。韵:辖”和“声:影。蟹摄外二,轻重俱等韵。合口呼。韵:黠”。这些都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语音演变,现把它与前代反切对比如下:

清代以后,“婠”字的音义开始被系统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康熙字典》:“【广韵】一丸切【集韵】乌丸切,并音剜。【说文】体德好也。▲又【广韵】【集韵】古玩切,音贯。好貌。▲又【集韵】乌八切,音穵。又乎刮切,音姡。義并同。”根据汉语标准语的演变规律,入声在当时已经消失了,我们可以通过“婠”在宋朝中期的反切及其在韵图里的分布,对其在今天的语音作出判断。《汉语大字典》列出了两个音:[wan55]和[kuan51],而《辞源》只列出了[wan55]。有别于前两本权威字书,四川辞书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古今汉字字典》只标出了“婠”字一个读音:[wa51]。我们质疑,这个音究竟是反映“婠”什么时候的读音呢?因为这是《古今汉字字典》,它是不是应该包括汉字的古今读音呢?假设[wa51]是今天的读音,何不标上它的反切,好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呢?在此,我们只简单陈述各家对“婠”今音的说法的来源:[wan55]来自《广韵》的“一丸切”,[kuan51]来自“古玩切”,而[wa51]则是根据入声消失把“乎刮切”的塞音韵尾去掉而拟成的。
在探讨了“婠”的读音以后,我们来系统谈谈它的意义。根据它最初的含义“体德好也”,我们可以断定它最初用于女性的容貌,如《太平御览·通俗文》:“容媚曰婠”。到了唐宋时期,它可以用来表示“小儿肥胖貌”,不过,《康熙字典》并没有收录“小儿肥也”这个义项,而这个义项的确曾出现在《龙龛手镜》中。我们以为“小儿肥也”这个义项有可能是方言词的词义。因为《龙龛手镜》是公元11世纪辽土境内第一部佛学字书,它是辽代幽州僧人行均为研读佛经而编撰的一部字书,代表的是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言,所以行均只是根据汉字里有这个音而把它用作佛经用语,这个义项在书面语中并不常用。不过,有一个古汉语词“婠妠”,它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小儿肥胖”的意思(《古今汉字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P434);另一个是“姿态美好貌”(《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P758),该义项可见于唐韩愈《昌黎集·八·征蜀联句》中的“邛文裁斐斖,巴艳收婠妠”。我们发现《古今汉字字典》并没有解释“婠”的字义,只是在标音以后,列举了“婠妠”这个词,并作出了解释。我们以为此举不妥。首先,“小儿肥也”不是“婠”的本义;其次,既然已经对“婠妠”作出了解释,就应该把“婠”字的字义也进行说明。
黄侃的《说文段注小笺·下·十二·十二下·女部》有这么一句话:“婠与妴、婉同字”。“妴、婉”也收录在《说文》里:妴,“婉也,从女夗声,於阮切”;婉,“顺也,从女宛声,春秋传曰:太子痤婉。於阮切”。“妴、婉”是异体字,而“婠…读若宛”(《说文解字》),因此我们从声训上可以得到“婠”与“妴、婉”是同一个字的证据。并且,在《双砚斋笔记·卷四·古字有古多于今者》中曾提及:“古婉变作妴又作,是古多妴字也。”从这个角度上说,由于古代有许多异体字,“婠”與“妴、婉”在它们的其中一个读音里主要元音相同,意义相近,人们常用“妴、”,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婠”字少见于古书的原因了。不过在没有充足的理由之前,笔者觉得把黄侃先生的结论当作“婠”字的主要义项是“好,体德好也”的证据之一比较妥当。可惜《古今汉字字典》并没有把这些帮助读者理解“婠”字解释补充进该书。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字典编纂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编纂之前,我们必须考虑相关问题。第一,该字典的定位问题。编者在编纂之前,应明确该书的面向群体,从而确定自己的收录范围。例如《古今汉字字典》,它应包括汉字古今音义的解释,不能只列出今音,以偏概全。第二,字典的内容解释应明确,即面对某些罕见的字词的时候,要说清楚它们的归属,到底是古汉语词还是方言词。本文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对辞书编纂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大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清)张玉书 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中华书局编辑部.说文解字四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9]刘庆隆 李金兰 刘霜秋.古今汉字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
(高 斌,广西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廖静慧,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