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视角谈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dd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性的一种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可谓是极大极深,它推动着教育的更新与发展,对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儒家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586-02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儒家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深刻而持久,至今仍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道德教育
  
  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哲学主要阐述的是人伦关系。无论是孔子的“仁”、“礼”、“泛爱众”还是被孟子发挥的“四端”等理论精髓都是注重人的心、性、情、气、意、良知,也就是注重人的道德教育。他们所谓的“道德”,当然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道德”。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里的“治国”是很难与“统治阶级政治”分开关系的,还有孟子所倡导的“浩然之气”。在这些论述里,他们已初步构建了文化转化为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后来,历代文学家又多次倡导文学改革,通过“文风”的转变达到“学风”的转变,如唐朝文学家韩愈主张既要学习运用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又要有所创新;清朝梁启超、黄遵宪等发动的文学改良运动,“桐城派”钻故纸堆寻找知识的学风等等。不仅如此,在道德教育方面孔子的孝悌说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也正因为这一点,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但孝悌说终究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所以始终没有改变我国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和“师道尊严”的教育形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风的转变并促进了我国教育向前发展。
  
  二、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教育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弘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很多年轻人励志的座右铭,鼓励自己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自己之所追求,直至实现理想;孔子也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以激励他的3200个弟子和后人,教诲人们只有不断地上进才不会辜负流逝的时光。而“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在人格塑造上,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精辟而又博大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看重正道直行、立志乐道的文化精神,并以此培育尚气节、重情操的素质。受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熏陶,中华文化具有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的精神,从而也使中华民族成为能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民族。孔子讲“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又说“士可杀不可辱”,强调人要确立正确的志向,树立宏伟的目标,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进取。同时要以坚毅的意志为正义而抗争,甚至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强调坚持道义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儒家倡导的是一种大丈夫的气节,并且主张要确立远大志向并能身体力行,这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这种正道直行的文化精神,被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也为广大劳动群众所效法。
  
  三、传统儒家文化的学习方法教育
  
  从传统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学习方法来看,也对我国教育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失为现代教育以引导为本方式的一个有益补充。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另外孔子还十分看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触类旁通”等这些教育主张也都体现出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丰富的见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继承并丰富完善这种文化沉淀,对于现代教育中学习方法而言,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
  历史告诉人们:由于文化的发散性、灵活性及开放性,无论何种民族文化总是站在时代变革的前列,成为教育变革的驱动力。无论何种教育也都“折射”着当时民族的文化内涵。教育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教育对社会主要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用我国优秀的文化精神重建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 余 光)
其他文献
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制度环境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大学制度环境的变革要求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重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困境根源于实践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并导致大学发展难以走出政府
通过对赋体文学和古代小说多维度比较和分析认为:由于赋的文体特征和文人雅文学情结等方面的作用,传统古代小说深受赋体文学的影响,这表现于虚构增饰、韵散相间、夸张手段、场景
对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界定,对民间音乐作品保护制度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保护民间音乐作品法律制度构建的相关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全民节约观念的形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厉行节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必须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浪费风气和行为,协调个人观
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展为例,论述了在学报办刊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办刊观念,找准定位,不断创新,才能在期刊界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
通过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报网互动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力求探讨报网互动中网络媒体的媒介呈现情况,受众参与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报网互动提供深入发展的实证分析
[摘要]遗传学实验在遗传学教学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和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本文就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实验课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遗传学 实验课程 改革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遗传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革新分不开。因此,对于每一个跨入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遗传学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