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君 三代人的青春之歌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肇始于1955年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至今已过去60年。这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壮举,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五位发起人之一孙永贵之子、共青农场审计科科长、“垦二代”孙国君而言,波澜壮阔的篇章则浓缩为家族的脉络与传承,是镌刻在三代人生命中的印记。
  初夏时节,记者到青苗葱郁的共青农场采访孙国君。从农场场部机关出发,他带着记者驱车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共青大道上,路边的新柳在北方响晴的天空下舒枝展叶。“这条路原来9米宽,现在22米宽。我住的小区,是2011年新盖的,东边曾经是我工作过的木材厂 ,目前则是农场最大的超市,再往东以前都是荒草甸子,而今已经建起30多栋住宅楼,成为一座新小区。我们幸福指数‘噌’地提高了。”孙国君一路介绍道,这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兴奋地像个孩子。
  坐在孙国君2011年搬迁的楼房家中,采访的话题就从这一路一屋的变迁开始,一直延伸到远方。
  “我的父亲是‘铁人’”
  “我的父亲是‘铁人’。”孙国君的讲述,从父亲孙永贵“孙铁人”开始。
  孙永贵是哈尔滨垦荒队五位发起人之一。1955年8月30日,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首批队员向黑龙江萝北荒原出发,受此鼓舞,哈尔滨市各界青年纷纷写下申请书。在哈尔滨市青年宫当建筑工人的孙永贵代表哈尔滨南岗区青年工人,向市里申请到边疆垦荒。当年10月10日,时任哈尔滨市市委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多次接见队员,勉励大家说:“你们干的是前人没干过的事业,青年集体开荒,你们是全国第一批开拓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月27日晚上8点25分,孙永贵和其他103名先遣队员,高举垦荒大旗,在市领导和全市各界代表几百人的送行中乘上北往的火车,向荒地进军。
  孙永贵是带着未婚妻何淑英一起到萝北、走向选择的人生之路的。第二年,他们在哈尔滨青年集体农庄的“马架子”(东北地区一种窝棚)中喜结连理,队员们凑份子给这对新人送了好几样礼物,其中一架三五牌座钟至今摆放在何淑英的房间里,成为这位年过八旬老人的光阴见证。1957年,孙永贵的大女儿出生,成为垦荒队第一批孩子,胡耀邦提出“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的希望,陆续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广袤沃野上变成现实。
  1963年,孙国君在农场出生,他是孙永贵和何淑英最小的孩子。孙国君记忆中的父母,只剩下忙碌的背影。“父亲原来在连队时就非常能干,后来从垒起的砖坯上掉下来,腿部受伤,痊愈后就有点儿拐。我们小时候,父母在场部建筑公司上班,现在我们马路对面的场部工会楼,就是我父亲1979年、1980年领着大家盖的。那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肩挑人扛,我母亲都五十多岁了,还挑灰桶往楼上送灰呢。父亲是建筑队队长,长年累月起早贪黑领着队员干活,积劳成疾。”
  “孙铁人”的称号由此而来。孙永贵在垦荒时期受过的苦,跟其他队员一样多。建设时期,他依然以今天青年难以理解的劲头儿玩命地干。同为哈尔滨垦荒队五位发起人之一的梅树生,生前曾在回忆文章中记录这段往事:“孙永贵,哈尔滨垦荒队发起人之一,是一位建设北大荒的铁人。哈尔滨庄的栋栋房屋都洒下了他生前的血汗。他常常绘图到深夜,东方发白就出现在建筑工地上。他是块钢一样的硬汉。记得有一次,我就在医院的门诊部见到他脸色蜡黄、手里拿着住院通知单艰难地靠在墙上,我当即找了小车将他送到住院部。经诊断,他是心脏病复发,医生进行了急救。待他稍微平静些,我就回到离医院不远的家,等我把饭拿来给他时,他已离开医院又去上班了。过些时间,我去看他时,他正在抬着保险柜,累得满头大汗,艰难地往前一步一步地挪动,在过门口时,1000多斤重的保险柜落在他和另一位同志的肩上,一个健康的青年肩上压着几百斤是可以办到的,可落到一个年近50岁的病人身上,要承受多大的危险啊!”
  1984年,中国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前夕,刚刚办理退养手续一个月的孙永贵病逝,长眠于这片他奉献了全部青春和生命的北疆热土。“父亲常年劳累,积劳成疾,去世时才53岁。那年我20岁。父母感情很好,有一段时间却老吵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父亲喝酒,虽然不算喝得量大的,但是喝得频繁。现在我理解了,喝酒是他唯一排解劳累、补充体力的方式啊。”而今也是半百之年的孙国君陷入静默,半晌不语,眼眶湿润。
  纵然时间具有巨大的消解力,但并非可以淹没和遗忘一切事物。2005年,刘永新、付乃瑞等老垦荒队员自发为孙永贵树了一座碑。碑不高,水泥砌成,上面是老队员们亲自撰写的碑文“为人正直、肯干认真……”他们特意把碑立在垦荒时期哈尔滨队第一位牺牲的队员墓地的旁边,作为永生的纪念。


  “我是共青的孩子”
  “我是共青的孩子,耳闻目睹父母的苦干精神长大。”“垦二代”孙国君在共青农场出生,至今没有离开这片土地。1981年从农场的高中毕业时,他是那一年53名毕业生中唯一考上中专的学生,进入黑龙江赵光农机校会计专业学习。“农机校位于赵光农场,赵光农场是全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一年后,赵光农机校与黑龙江农业技术学校合并成立黑龙江农垦经济学校,我又在佳木斯学了一年。”1983年,中专毕业的他听从父母的意见回到共青农场,将自己的青春安放在父辈开垦的沃野上。
  孙国君的第一份工作是被分到农垦局第15连当会计。“工作环境很艰苦,我还算住得近的,家离连部3公里,每天骑自行车去单位。1984年年终决算时,赶上下大雪,积雪四五十公分深,只能趟着没膝的大雪步行上班。”
  1984年5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在共青农场筹办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庆典活动,并为晚会点燃篝火。同样在这一年,黑龙江农垦区借鉴农场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始试办一批家庭农场。这意味着国营农场要打破过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端掉农场职工手中的“大锅饭”,由原来的统营向承包制转变。孙国君记得,“最初是试点,叫承包大组,就是十几个人合伙承包土地。到1986年,就开始真正把地分到各家各户了”。   “开始大家肯定不适应,那时有个说法——‘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孙国君看到,原来统营时,大家一起播种、收割、晒麦子的场面不见了;下雨时,大家在农场广播的招呼下去抢场的身影不见了;大家在晒场上一起干活,休息时一起打闹开玩笑的温暖感也不见了。“当时一个连大概三四百人,场院上一干活热热闹闹的,大组时还可以,到1986年个人承包之后的快节奏,大家真得有个适应的过程。不过,另一种集体感在慢慢形成。”
  而今回首,“垦二代”们接棒时,共青农场已不再如父辈开荒创业时的轰轰烈烈,而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又需要他们在迎头赶上、经历变革的同时坚守精神。在时代越来越快、不断前行的步伐里,他们鼓起勇气接受变革,成为体制的拓荒者,努力在各种新挑战中寻找属于新一代垦荒精神的坐标。
  有的人走出去了,孙国君选择留下来。1986年,他从15连调入农场木材厂继续当会计。“1990年代初期,农场搞基本建设时的很多东西需要木材厂做,而且我们自己也联系很多业务,比如为造纸厂做他们放纸张用的木夹板、玻璃箱等,当时我们厂跟洛阳、周口的好几家工厂都有联系,经营状况还可以,能够保证工资,就是工作特别忙,很辛苦。”孙国君说在木材厂的8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从上班就马不停蹄地干活。因为都是手工算账,没有微机,每个月结账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每月月初要给领导拿出分析数据,到月底还要加班算账,给上级单位报工人的计件工资。“加班都是正常事,好像人不那么斤斤计较。”
  1993年,孙国君再次工作调动进入场部机关计财科,此后历任计财科主管会计、科长,2013年起轮岗担任审计科长。从管理一个厂的财务到管理全农场27个连队还有10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从手工核算、全科20多人长达一个多月的全年决算大“会战”,到微机准确快捷的统计报表,在孙国君经手的农场账单上,清晰地勾勒出共青农场过去十几年间的发展。
  只是,真正的生活永远不会如数字显示得那般简单。孙国君也与共青一样,经受过改革带来的阵痛。“农场最难的几年,有时候开不出工资,大家心情都不好。幸亏我爱人从单位买断工龄后开了十几年饭店,补贴家里收入。现在干不动了,累得一身病。”
  筚路蓝缕的征途上,孙国君也曾羡慕闯出去的人,在孙国君一个月挣几十块钱工资时,人家比自己的生活水平高出一大块。“可是,在最艰难的几年里,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我们笑着说,上班有瘾,没钱也去。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政策允许垦荒青年子女中可以有一个回城,我家里我最小,那时也已经参加工作,因此全家都放弃了这个机会,没人回哈尔滨,现在也不后悔。我是共青的孩子,我觉得,还是北大荒好。”


  三代人的共青
  一个甲子的光阴倏然而过,孙国君的女儿也出生、成长、工作在共青,听着奶奶讲垦荒故事长大,被称为“垦三代”。在孙国君眼里,这个“80后”的孩子好像并不能像自己这一辈人理解垦荒精神,却同样能够捕捉到属于自己时代的责任使命。
  如今,孙国君兄弟姐妹四人都工作生活在共青农场,个个事业有成。“女儿大了,母亲老了,农场富了,生活好了。”孙国君轻叹道。如他一样,每家每户、每个个体的经历,汇集成几代共青农场人的奋斗史。
  2013年7月4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到共青农场视察,看望老垦荒队员、参观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后,称赞垦荒队队员是“创业火炬,青年先锋”。的确,“创业”与“先锋”是不同时代际遇下,这片土地上几代人不变的奋斗主题。
  再翻开泛黄变脆的纸页,重温60年前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的垦荒公开信,拓荒者与他们的继承者已为这些字句赋予厚重的历史意义:“我们不怕千辛万苦,以顽强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把荒地变成良田,把荒无人烟的草原建设成美丽的家乡。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用我们辛勤的劳动把荒原变成良田,让它为国家建设服务。”
  “年轻时我理解的垦荒精神,就是我们共青作为垦荒第一场,要继承父母那一辈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品质。他们的奋斗,让我们坐享今天的生活。垦荒人的一辈子,在奉献中过去了,我们这一代要有自己的目标。最近5年,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挖掘垦荒精神,抓住机遇,为农场争取了很多机会,我们曾经淡化的自豪感又回来了。”坐在自家将近90平米的新房子里,孙国君在回忆与憧憬中讲完父辈和自己的故事,身后的白墙上,一幅大红福字静静地印证着他的话。
其他文献
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改革方案称,人大将严控包括官员、企业家在内在职博士生的录取比例,并缩减了包含省部级官员在内的兼职博导人数。(6月24日《新京报》)  中国人民大学取消部分官员兼职博导身份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这是一种归位,而对大学和官员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免得被指责和诟病。官员作博导早就让舆论不满,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典型的权学媾和,而且在于有大学自降身段、谄媚权力的嫌疑,也有官员利用权力
期刊
一茬又一茬的公安边防官兵踏上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寻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  祖国最西端,莽莽雪域阿里高原。  “阿里”藏语的意思是“我们的地方”,这里群山如阙,雪峰如林,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40%,年平均气温-5℃。因极度缺氧,寸草不生飞鸟绝迹,生物学家宣布它是“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它为“永冻层”。然而,一茬又一茬的公安边防官兵踏上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寻找着属于他们自
期刊
每年“七一”党的生日,党中央都会与时俱进地发出强烈信号,让8700万党员不可忘了自己崇高的称号与有别于普通群众的特殊身份。  今年,这样一个强烈信号就是“严”与“实”。  在2015年的早春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讨论时,全面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随后,以之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党如火如荼地展开,党各级组织的一把手登台承担起宣讲“三严三实”的第一责任。  “七一”前夕,习
期刊
民办教师,这个被认为在2000年起逐渐退出讲台的群体,已经彻底被遗忘在角落。就在不少人认为民办教师已经成为过去时时,仍有大量民办教师在乡村教学一线,搜索相关新闻,民办教师被欠薪、转正时被顶替、上访被抓捕、教龄被缩水、莫名被辞退等信息比比皆是。这个国家欠民办教师太多。  我的小学就是在民办教师的教育下完成的,因此在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中看到1980年代乡村教师的形象被呈现出来时,内心有很复杂的感
期刊
近日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出炉,被称作高考填志愿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在网上再度兴起:“千万别报中文,因为四年大学白上了”“千万别报法学,别幻想何以琛,张益达倒是一大堆”……其中间杂着“学××悔青肠子”的感慨。(6月27日《新京报》)  “千万别报”占据网络,“坑爹专业”充斥眼球。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关口,这场关于专业的集体大吐槽,虽是网友幽默的自黑,但走红的背后,却折射出在专业的一次性选择体制下
期刊
在北京南六环的边上,普乐园爱心养老院占地30亩,房山长阳镇仅此一家。北京的养老院院长里,“85后”也只有一个。他就是普乐园的院长闫帅。6年前,19岁的他还是跳着街舞、唱着Ra p的“富二代”。6年后,25岁的他成了家中的顶梁柱,要负责还清240万元欠款,还要照顾好养老院的114名老人。某次接待领导到访,让他请院长,他称自己就是,对方再次要求请院长,他重复:“我就是院长!”  1987年出生的闫帅,
期刊
6月的北大荒,好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油画,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油油的稻田随风摇曳……坐落于小兴安岭脚下的黑龙江省共青农场,是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发源地,与久负盛名的江西共青城有着同样的历史渊源,且开发早于共青城。  记者走在共青农场宽阔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芳草香。已过了农忙时节,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干净整齐地停在车库里,宽阔的街道、崭新的住宅、广场上人们尽情地舞动着红色的飘带,这一切无不诉说这
期刊
2015年5月21日,在江西省共青城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上,记者采访了宰承峰。一身合体的西装,一副黑框眼镜,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年轻的脸上甚至带着几分稚气,让人很难将“创业者”“投资人”“青年社团领袖”这些字眼儿和他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的确在英国创办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人青年创业平台“中英青年创业协会”,为在英的华人青年创业者提供帮助,为中英之间的创业交流合作
期刊
早在归国创业前,张亨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团回国服务一次的频率,与政府一起为科研机构、企业、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留学也是为了报效祖国啊”,这位高大的内蒙古汉子如是说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位于海淀区的新世纪日航饭店二楼的中华2厅,一块写着“生物医学与节能环保分论坛”的蓝色牌子映入眼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如约等候的日本华侨,医学博士张亨。  现任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院长,留日博士总会常务理事、北京分会
期刊
伟大的思想者,也往往是孤独的旅行者,他们以自己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思索,以融于天地俯瞰苍生的仁行善举,为后学树立精神与灵魂的标杆。  张载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创始人。张载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被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作为思想家的张载,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