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炎病毒Ⅰ型的RT—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l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鸭肝炎病毒Ⅰ型(DHV-1)的部分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D1/D2,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起了有效的鸭肝炎病毒Ⅰ型的RT—PCR诊断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近年在上海及周遍地区分离到的2株DHV-1分离毒进行了检测和测序鉴定,结果证实此株分离毒为DHV-1病毒。结果显示建立的DHV—1的PER诊断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其他文献
作者前期对氰戊菊酯经Tn细胞代谢后结构变化的研究表明,氰戊菊酯的苯氧基被羟基所取代,α-氰基被氢基取代。为了验证氰戊菊酯经Tn代谢后毒性是否发生了改变,作者利用点滴法测
其作用是在使用时自动切断电源,使用完毕自动恢复供电的一种安全装置。实际并不能避免触电的可能,因为它只是在出水时切断电源,如果此时出现了漏电的隐患,则当关水时由于恢复了供
采用分散型阳离子荧光染料对改性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研究了染料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染浴 pH值等因素对染色织物K/S值和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型阳离子荧光染料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和羊角槭(Acer yangjuechi)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差异较大,其中羊角槭最低,为21.15μmol·m-2·s-1,明显低于其他2个种(分别为164.28和417.10μmol·m-2·s-1);3种植物的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