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现象”为何毁誉参半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远现象”争论焦点集中于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平衡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典型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地方经济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清远现象”之由来
  
  清远市地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最早的清远现象,来源于《人民日报》1991年2月20日的一篇文章《邻近金三角的寒极》。这篇长篇报道反映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距广州、珠三角不过百里的清远市清新县白湾镇极度贫困。当时,珠三角人均GDP超过5200美元时,以清远为代表的粤北山区依然不足1000美元。清远市随后被外界称为“寒极”,成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
  
  所谓“清远现象”的重新定义,亦是起源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2005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长篇通讯《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再次提出“清远现象”,指出清远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从2001年全省倒数第二,一跃发展到2005年的前列,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所谓实现了从“寒极”到“热土”的巨变。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清远考察时则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近几年来,清远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已经成为粤北山区的一颗耀眼明星,成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榜样。”
  新“清远现象”统计数字上看来是让人兴奋的:据统计,2005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GDP增长87.6%,年均增长13.4%;近几年招商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到位资金已达三分之一左右。
  2005年,清远市在上年取得“四个全省第一”的基础上,又在全省考核的八大经济指标中取得GDP、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个全省增长第一”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第二位。一改过去经济增长幅度长期徘徊在5%左右的窘境。
  2006-2007年,清远市的高速增长更加令人吃惊: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97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增幅居全省第一;总量继续居山区市首位,列全省第13位;人均GDP1.64万元,增长31%。工业经济大幅增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7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进入全省前十位,达1108亿元,增长79.7%。
  广东省似乎从清远现象中看到了苦恼几十年的粤北山区发展的希望,对“清远现象”大书特书以示表彰,广东省长黄华华将清远列为自己的驻点市,并冀其对粤北山区其它地市有所启发;清远市自己则从政绩、城市品牌等各个角度考量,进一步将“清远现象”提升到“后发地区创新发展的模式”的高度。
  
  “崛起”的动因
  
  深究其发展原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炼:
  其一,熟悉地方工业发展规律、对发展县域工业有十分丰富经验的领导人选的确定。清远工业的迅猛发展并引起外界的关注大约是2003年前后的事情,而这段时期正是清远市新领导人从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县委书记任上调任清远市长之职的时段,熟悉的路数,众多的人缘脉络关系,加之清远距离珠江三角洲距离较近,这样在行政主导的推动下,清远的工业化进程便风生水起地发展起来了。而在同一时期,与清远类似的其余地区并未有如此明显的发展。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我们不难观察到,在大致相同的体制、自然要素禀赋约束下,不同的地区往往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此时,主政者的作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从农业制度向工业制度转变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成为合理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其二,“招商引资”成为获取增量的主要手段,并准确地认识到了资本流动的本质特征,制订了能有效引诱资本流入的极具竞争性的地方政策。后进地区要想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惟有获取经济投入的外生增量,仅仅依靠内生增量,只能受制于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常规发展,这如同资本在常态下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一样。清远工业化起步阶段,正是广东各地大行招商引资之时,“穷则思变”的清远人,为工业化的起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使清远成为当时资金流入的“洼地”。同期,笔者曾在湛江某县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深深感到,如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资本获利不大,投资者多一公里距离都是不愿意转移资本的,出于特殊关系、面子的考虑,投资者最多给予礼节性、象征性的投资,绝不可能大规模、系统化,更不可能战略性的投入。
  其三,较好利用了“后发优势”,抓住了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机遇,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用了“园区”模式、“集群”模式和“延长产业链”等成熟的经济模式。清远的工业化起步恰逢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了不适合在珠三角发展的某些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巧合。从清远主导产业来看,重点发展了建材陶瓷、电力、机械装备等十大产业。全是不适合在珠三角继续发展而必须转移出去的知识含量较少的产业,可见,清远工业化起步的成功就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成功,符合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发展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环境里,要想一步到位就发展起来高科技,只是一种美妙的幻想。
  其四,主政者把顺德人务实的作风移植到了清远并复制了类似于顺德的基本工业制度,在短期内创造了适合工业发展的社会氛围。笔者在清远考察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所到之处,干部作风朴实,务实,不搞花架子,“忙忙碌碌一年不如做成一个项目”成为共识,许多工业园区都是辟山填谷建设起来的,其成本和难度都是较大的,各个县区呈现出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局面,笔者曾经当面请教过昆山市的一位领导,问其昆山市的各种基本政策是否随着市领导层的更迭而发生改变,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昆山市的做法和经验已经深入昆山人民心目中,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其五,科学揉合了珠三角模式和长三角模式的合理内核。在融资、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制订与执行中,充分灵活变通,在招商引资方面采取了一些高强度的做法,极端压低成本,“一切为了外资,外资就是一切”,造成洼地效应,以及亲商理念的普及等,使得外来资本在短期内大量聚集于清远。
  
  发展快了,环境毁了?
  
  争论焦点集中于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平衡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典型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地方经济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进入2008年,在国内有影响的两份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均对“清远现象”作了反思性报道。例如一位记者这样描绘道:“前往源潭工业园区的路上,远在数公里开外就可见从园区上空升腾而起的厚重烟雾笼罩在附近的山头上。进入园区,记者立刻被陶瓷厂大量排放的浓烈气味所包围,霎时间便感到呼吸困难,几乎令人窒息。……据搭载记者的摩的司机介绍,自从两年前陶瓷工业园开始建设以来,原来很好的空气和水都没有了,山上的树林也被砍伐了”。
  “源潭的环境容量实际上已经接近极限,甚至可说是有点失控,这是到过源潭陶瓷工业园的人仅凭感官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为清远市和清城区做过发展规划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成建三说。而中国社科院发布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更是一针见血:清远发展快了、环境毁了。
  事实上,在现有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由于农业天然的弱质性,难以靠农业来增加地方财源,农业税的取消及对农业各种补贴的增加,更使得农业对地方财政的支撑作用减弱,地方财政增量的获取主要地必须依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但在现行的环保技术和环保政策下,尚难以完全杜绝由工业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那么,清远下一步怎么办?关键在于要使这种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控制在环境和生态能够自动或人为修复的程度以内,在工业化进程已经启动工业产值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应实行环境和生态的硬约束,防止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破坏的扩散。例如,可在工业园区内提高绿化标准,增加对植被恢复的指令性计划,在工业园区或相邻地区设置“不开发区”,建造小生态保护区,增加氧气和负离子释放量。
  从整个区域来讲,要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鼓励开发”的思路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合理布局,即使在鼓励开发和优化开发的区域,也有必要保留足够的空间来作为“不开发区”,对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要制订积极的生态补偿政策,及时足额地进行补偿,使这些地区的人民在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活动中齐享其他区域的物质成果,做到生活水平成比例提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那些工业发达国家,也是生态和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而一些落后的农业国,尽管没有工业,但是由于社会管理落后,过度垦殖,仍然难逃生态恶化厄运。只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工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是有可能解决的。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马太效应”,却鲜有人听说“马桶效应”。那么,何为“马桶效应”。  马桶效应本意是指,马桶再臭,屁股坐那儿压着,一旦屁股离开,臭味马上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地着眼于“等”,不要等到那些坐在马桶上捂着臭味的人离开以后再冲洗。实际上,任何人坐在马桶上拉“屎”,只要他拉了,不但他自己知道,别人多少会闻到一些异味,要有前置处理办法。要建立一种机制,只要拉出来,外边就有显示,不需要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