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创新人才对建设富强辽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分析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特征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将创新人才“招聘选拔、绩效管理、留任激励、继任管理”等整合为一体式人才管理云平台,按照科技人才的内在规律运营平台,根据积累的大数据全方位分析的结果,实现创新人才个性化的激励、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弱项培训课程等,高效的发挥人才能效,实现人才发展成长。知识经济时代下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及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科学技术创新成为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143-01
引言
目前,企业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价值创造为主的模式转变,创新人才群体是科技企业的关键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科技活动中具有良好创新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创造性工作取得创新成果。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发展聚智、聚力。
1 科学技术依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科技”被提到17次,“创新”被提到50次,尤其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仅300字却提及“科技”9次,“技术”5次,无一不显示出科技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形态转变为以知识、科学技术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为主,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以及使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因素,围绕知识建立起来的相关行业则成为最主要的产业,非物质资源———知识也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然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仍是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综合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正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在知识经济时代之前,社会生产依靠资本资源,而如今,社会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智力开发,依托知识以推动经济增长。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有形资产逐渐向无形资产倾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产品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知识创新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富有力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竞争的源泉及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变翻天覆地,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也会日益显著。进一步地,知识经济也必然会全面影响组织的科学技术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技术开发的方法、科技创新的流程、技术成果的表现形式等,必然会以全新的标准评判技术开发的方法、科技创新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成果的管理。
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知识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科技活动之中,它是组织科学技术互动中重要的工作环节。组织科技活动的效果直接由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来决定。进行科技管理创新能够保证科技发展方向,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落后的科技管理决不会造就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对知识经济的种种挑战,组织进行科技
2 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2.1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行业分布失衡。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博士和硕士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省重点发展行业和主导产品生产领域中科技创新人才非常缺乏。二是专业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现有学科专业培养的文史类专业人才多,理工类应用专业、新兴专业人才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培养模式失衡。高校人才培育模式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较为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缺口较大。四是地区分布失衡。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心城市聚集多,在边远地区聚集少。
2.2 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教材老化、课程体系教条化,教学方法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自我封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产学研紧密结合仍然有很大距离,制约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3 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滞后
一是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氛围不佳。表现在创业氛围不浓,待遇不够优厚,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强,按贡献分配机制不顺,国家级实验室、创业园区偏少,科研经费管理不活。二是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分工定位不准,时常发生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管理原则和管理手段单一滞后,计划色彩浓厚。三是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缺乏顺畅渠道。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科技、经济、教育“三张皮”相脱节,科研机构、高校远离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被隔开,大学里教育与科研被“分家”。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真正做风险投资的机构凤毛麟角。五是服务科技的中介市场不发达。
3 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人的需求最高层次是精神满足。第一,重表彰。尊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地位,表彰他们的科研实绩,使其在实现自身价值中有成就感。第二,重宽容。应鼓励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构建适宜创新的容错机制。可以采取科技人才的动态激励机制,如取消户籍制度、级别待遇、年龄限制等人才流动壁垒,唯才是用,加强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分配激励。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院士、教授、博士等到河南省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工资待遇。科技创新人才的薪酬激励制度要体现创造价值,对科研、生产做出重大贡献的要实行重酬。
3.2 提升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特征,知识、文化、物流、人材等不受地理限制,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愈加激烈。由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现代意识管理,这是经济变革的先行条件和根本保证。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离不开管理方法的运用,只有利用好管理方法,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应当把科技活动看作整个经济活动的重中之重,要看紧科技项目的运作源头并看中项目后期的产业化问题,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抓科学技术项目转向抓技术经济,加大工作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这是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目前处理问题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各科研机构是相互紧密聯系的,管理者应当主动地加强各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集成为一个联动的、灵活的系统。
3.3 发挥企业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企业能更好地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到实践,再到实现商业化,必须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通过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技能培训对人才实行专门化引导,实现创新人才的再造。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教育、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专项培养,有利于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要不断完善,创造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结语
为了保障我国科学技术更加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应当将科技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速科学技术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科学技术制度的完善也注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吕春玲.浅谈科技管理创新[J].中国化工贸易,2015,7(22).
[2] 严秋菊.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策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4):51-52.
[3] 赵茂媛.人才外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职业教育,2016(05):270.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143-01
引言
目前,企业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价值创造为主的模式转变,创新人才群体是科技企业的关键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科技活动中具有良好创新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创造性工作取得创新成果。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发展聚智、聚力。
1 科学技术依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科技”被提到17次,“创新”被提到50次,尤其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仅300字却提及“科技”9次,“技术”5次,无一不显示出科技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形态转变为以知识、科学技术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为主,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以及使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因素,围绕知识建立起来的相关行业则成为最主要的产业,非物质资源———知识也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然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仍是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综合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正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在知识经济时代之前,社会生产依靠资本资源,而如今,社会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智力开发,依托知识以推动经济增长。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有形资产逐渐向无形资产倾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产品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知识创新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富有力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竞争的源泉及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变翻天覆地,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也会日益显著。进一步地,知识经济也必然会全面影响组织的科学技术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技术开发的方法、科技创新的流程、技术成果的表现形式等,必然会以全新的标准评判技术开发的方法、科技创新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成果的管理。
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知识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科技活动之中,它是组织科学技术互动中重要的工作环节。组织科技活动的效果直接由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来决定。进行科技管理创新能够保证科技发展方向,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落后的科技管理决不会造就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对知识经济的种种挑战,组织进行科技
2 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2.1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行业分布失衡。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博士和硕士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省重点发展行业和主导产品生产领域中科技创新人才非常缺乏。二是专业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现有学科专业培养的文史类专业人才多,理工类应用专业、新兴专业人才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培养模式失衡。高校人才培育模式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较为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缺口较大。四是地区分布失衡。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心城市聚集多,在边远地区聚集少。
2.2 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教材老化、课程体系教条化,教学方法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自我封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产学研紧密结合仍然有很大距离,制约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3 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滞后
一是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氛围不佳。表现在创业氛围不浓,待遇不够优厚,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强,按贡献分配机制不顺,国家级实验室、创业园区偏少,科研经费管理不活。二是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分工定位不准,时常发生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管理原则和管理手段单一滞后,计划色彩浓厚。三是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缺乏顺畅渠道。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科技、经济、教育“三张皮”相脱节,科研机构、高校远离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被隔开,大学里教育与科研被“分家”。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真正做风险投资的机构凤毛麟角。五是服务科技的中介市场不发达。
3 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人的需求最高层次是精神满足。第一,重表彰。尊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地位,表彰他们的科研实绩,使其在实现自身价值中有成就感。第二,重宽容。应鼓励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构建适宜创新的容错机制。可以采取科技人才的动态激励机制,如取消户籍制度、级别待遇、年龄限制等人才流动壁垒,唯才是用,加强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分配激励。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院士、教授、博士等到河南省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工资待遇。科技创新人才的薪酬激励制度要体现创造价值,对科研、生产做出重大贡献的要实行重酬。
3.2 提升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特征,知识、文化、物流、人材等不受地理限制,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愈加激烈。由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现代意识管理,这是经济变革的先行条件和根本保证。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离不开管理方法的运用,只有利用好管理方法,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应当把科技活动看作整个经济活动的重中之重,要看紧科技项目的运作源头并看中项目后期的产业化问题,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抓科学技术项目转向抓技术经济,加大工作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这是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目前处理问题的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各科研机构是相互紧密聯系的,管理者应当主动地加强各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集成为一个联动的、灵活的系统。
3.3 发挥企业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企业能更好地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到实践,再到实现商业化,必须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通过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技能培训对人才实行专门化引导,实现创新人才的再造。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教育、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专项培养,有利于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要不断完善,创造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结语
为了保障我国科学技术更加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应当将科技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速科学技术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科学技术制度的完善也注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吕春玲.浅谈科技管理创新[J].中国化工贸易,2015,7(22).
[2] 严秋菊.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策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4):51-52.
[3] 赵茂媛.人才外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职业教育,2016(0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