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本文立足于公共政策视角,通过对厦门PX公共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认为要科学、合理的应对不断爆发的公共危机,必须实现从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向现代的公共危机“治理”转型。所谓公共危机治理,在其浅层意义上,追求的是通过构建政府与公众互动、彼此沟通的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治理系统,从而能够找到化解公共危机的最优路径;而在其深层意义上,则是通过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造就具有公共参与能力和公共精神的公民和公民社会,从而最终实现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这无疑是当代政府治理的人文指向,也是走向新文明的历史底蕴,因而格外值得中国公共管理者重视和深思。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公共危机 公共参与 公共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182-06
一、引言:厦门PX公共危机事件回溯
厦门PX(PX,化学原料二甲苯的简称)和PX(Protect Xiamen,保卫厦门)之争,贯穿了2007年全年。(注:新闻媒体关于厦门PX事件的报道,可参见屈丽丽:《厦门百亿化工项目安危争议》,《中国经营报》,2007年3月18日;朱红军:《厦门果断叫停PX应对公共危机》,《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朱竞若,蒋升阳:《厦门PX项目续建、停建还是迁建》,《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9日;笑蜀:《祝愿厦门PX事件成为里程碑》,《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曾繁旭,蒋志高:《厦门市民PX的PK战》,《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1期,等等。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关于厦门PX事件的报道有655000条之多。)这个年产80万吨的对二甲苯,投资108亿元人民币,号称全世界最大的PX项目及其下游产业将至少每年为厦门的GDP贡献800亿元,这相当于厦门现有GDP的四分之一强。这一“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重大化工项目在2007年“两会”前一切看起来都似乎顺风顺雨。据悉,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发改委更是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然而,2007年3月是一个转折点。
2007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此举,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关注。
2007年6月1日至2日,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形式,集体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意见。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该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已经完成对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评。
2007年12月13日至14日,厦门市政府召开了有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85%以上的代表反对PX项目继续兴建。
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PX项目迁到漳州古雷半岛,从而成功化解了一场波及整个城市的公共危机,取得了一个多赢和相对圆满的结果。
厦门PX事件贯穿2007年全年,媒体已有广泛报道和诠释,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本文则打算从公共政策视角切入,立足于中国正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不断成长的公民社会这一宏大背景,探讨在一个公共危机日益成为政府行政环境的常态,公共参与日益勃兴的现代信息社会,政府能否在有效地化解公共危机的同时,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引导公众热情而不失理性的参与公共事务,并最终塑造成熟的公民共同体和发达的公共精神。我们的旨趣,就是希望循着公共危机——公共参与——公共精神这一路径,从而为公共危机治理探索一条富有时代气息的研究进路。
二、公共危机:政府行政环境的常态
在现代社会,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的公共危机就是确证。如何认识公共危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界定公共危机?迄今为止,学界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比较全面而确切的定义来框定公共危机的种种特性以及相应的管理系统,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注:由于对“危机”和“公共危机”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过于繁琐且意义不大,学界一般不过多区分这两个概念。本文沿袭这一做法,在行文时可能经常互用。)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学者罗森塔尔的定义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危机这一概念的内涵,因而,也为学界大多数人所引用。他认为,所谓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注: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l T.,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1989.)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由于环境自身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危机相伴随,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的过程。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本已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社会生活注入了更多的变量和参数,由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况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注:〔德〕乌尔里希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公共危机 公共参与 公共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182-06
一、引言:厦门PX公共危机事件回溯
厦门PX(PX,化学原料二甲苯的简称)和PX(Protect Xiamen,保卫厦门)之争,贯穿了2007年全年。(注:新闻媒体关于厦门PX事件的报道,可参见屈丽丽:《厦门百亿化工项目安危争议》,《中国经营报》,2007年3月18日;朱红军:《厦门果断叫停PX应对公共危机》,《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朱竞若,蒋升阳:《厦门PX项目续建、停建还是迁建》,《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9日;笑蜀:《祝愿厦门PX事件成为里程碑》,《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曾繁旭,蒋志高:《厦门市民PX的PK战》,《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1期,等等。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关于厦门PX事件的报道有655000条之多。)这个年产80万吨的对二甲苯,投资108亿元人民币,号称全世界最大的PX项目及其下游产业将至少每年为厦门的GDP贡献800亿元,这相当于厦门现有GDP的四分之一强。这一“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重大化工项目在2007年“两会”前一切看起来都似乎顺风顺雨。据悉,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发改委更是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然而,2007年3月是一个转折点。
2007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此举,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关注。
2007年6月1日至2日,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形式,集体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意见。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该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已经完成对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评。
2007年12月13日至14日,厦门市政府召开了有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85%以上的代表反对PX项目继续兴建。
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PX项目迁到漳州古雷半岛,从而成功化解了一场波及整个城市的公共危机,取得了一个多赢和相对圆满的结果。
厦门PX事件贯穿2007年全年,媒体已有广泛报道和诠释,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本文则打算从公共政策视角切入,立足于中国正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不断成长的公民社会这一宏大背景,探讨在一个公共危机日益成为政府行政环境的常态,公共参与日益勃兴的现代信息社会,政府能否在有效地化解公共危机的同时,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引导公众热情而不失理性的参与公共事务,并最终塑造成熟的公民共同体和发达的公共精神。我们的旨趣,就是希望循着公共危机——公共参与——公共精神这一路径,从而为公共危机治理探索一条富有时代气息的研究进路。
二、公共危机:政府行政环境的常态
在现代社会,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的公共危机就是确证。如何认识公共危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界定公共危机?迄今为止,学界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比较全面而确切的定义来框定公共危机的种种特性以及相应的管理系统,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注:由于对“危机”和“公共危机”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过于繁琐且意义不大,学界一般不过多区分这两个概念。本文沿袭这一做法,在行文时可能经常互用。)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学者罗森塔尔的定义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危机这一概念的内涵,因而,也为学界大多数人所引用。他认为,所谓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注: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l T.,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1989.)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由于环境自身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危机相伴随,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的过程。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本已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社会生活注入了更多的变量和参数,由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况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注:〔德〕乌尔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