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雨”的几种解读之比较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m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过《听听那冷雨》的同人都会有个共同的感受:初读这篇美文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种风格显然是与余光中先生主张并奉行的“质料”“密度”和“弹性”的现代散文观密不可分的。然而,从另~角度来看,这样的美文也为读者的解读设置了不少障碍,特别是对于文化积淀并不怎么丰厚的高中生而言。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课文《听听那冷雨(节选)》而言,第五段中“鬼雨”一词的解读可谓难中之难。笔者遍寻《听听那冷雨》的各种解读文章、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对“鬼雨”的解读大致有如下几种,笔者粗略地加以归类,呈现如下:
  其一是政治层面的解读。这种观点以林忠港老师的《文学欣赏的内容、形式及其他——以(听昕那冷雨)为例》为代表。林文中写道:
  “鬼”有隐秘、阴险、不测之意,这里的“鬼雨”可能指“文革”……而大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鬼雨”正是造成作者“催心折骨”的主要原因。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老师是带着猜测的语气来解读“鬼雨”一词的,认为它“可能指‘文革’”。此外,还有比这种解读更为明确的,在“百度知道”对“鬼雨”一词的回答中,有一项回答是这样的:
  文章写于1974年,十年前应是1964年。1964年,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简称“四清”运动。1965年1月,“二十三条”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四清”运动是正确和错误相交织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这种解读更是明确地将“鬼雨”定义为“四清运动”了。这样的解读显然都是从政治层面来解读“鬼雨”一词的,它让笔者想起自己在高中时代学习时人们对《荷塘月色》的主流解读:因为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如此这般政治层面的解读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笔者认为颇不可取。
  其二是文化层面的解读。以吴周文老师的《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8年第3期)—文为代表。文中指出:
  所谓“十年前”的“摧心折骨的鬼雨”的“迷失”,是指上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的“中西文化论战”……此事不为大陆读者所知。
  这种解读联系了当年在台湾文坛发生过的一段文坛公案:“中西文化论战”。这场论争在当时的台湾文坛闹得沸沸扬扬,从1961年10月1日《文星》第四十八期刊发居浩然《徐复观的故事》一文算起,至李敖1963年7月1日在《文星》发表《为“—言丧邦”举证》一文时止,历时近两年。(详细内容可参阅李敖《文化论战的一些史料与笑料》,《李敖全集》卷二十一,第七集第三分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4~15、16、173~174页)此次论战的参与者主要为李敖与徐复观、胡秋原等人,余光中也曾在第五十八期《文星》上发表过《欢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文中说道:
  1962年的文化界是多姿多彩的。胡适先生在赞美与诟骂之间死去。在中西文化论战声中,年轻一代的发言人李敖先生自己,也多少成为毁誉参半的人物。一些假发被无情地揭露,一些偶像自高处跌下来。……年轻的一代中,大抵心仪其人,口诵其文,反对者固然也很多,但嘘声毕竟弱于喝彩……
  从诸如此类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先生对于这次“中西文化论战”的认识是相当清醒的,似乎谈不上“迷失”和“催心折骨”。看来这种文化层面的解读也是值得商榷的。
  其三是亲情层面的解读。以蒋惠老师的《客愁多在雨声中》(《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8年第4期)为代表,蒋文中写道:
  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故称之为鬼雨。
  虽已提及,却语焉不详。如果我们想要“知其然”与“所以然”,可将《听听那冷雨》与余光中先生写于1963年12月10日的另一篇名文对照起来阅读。 1963年冬天,余光中、范我存夫妇唯一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即夭折,不久余光中先生写就了《鬼雨》这篇奇文,以哀悼殇子。文章以沉郁凝重的悲悯慨叹追溯古今中外,从莎翁到李贺、再到课堂上朝气蓬勃的学生,无人能摆脱死亡的命运。《鬼雨》一文中,诗人的目光超越时空历史的界限,关注在死亡威胁下的整个人类生命,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其主题已超离一己的悲痛,转而哀悼全人类的死亡,具有浓重的宿命意味。如果说文章题目“鬼雨”还不足以说明什么的话,那我们且看以下的文字: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雨在海上落着。雨在这里的草坡上落着。雨在对岸的观音山落着。雨的手很小,风的手帕更小,我腋下的小棺材更小更小。小的是棺材里的手。握得那么紧,但什么也没有握住,除了三个雨夜和雨天。
  (《鬼面》引文皆引自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不再注释)
  此处就已明确地提出“鬼雨”一词了。文章又写道:
  雨在这里下着。雨在远方的海上下着。雨在公墓的小坟顶,坟顶的野雏菊上下着。雨在母亲的塔上下着。雨在海峡的这边下着雨在海峡的那边,也下着雨。巴山夜雨。雨在二十年前下着的雨在二十年后也一样地下着,这雨。
  相信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已然找到解读《听听那冷雨》一文中“鬼雨”的钥匙了。而文中还有一处与《听听那冷雨》第五段意境颇为相近的文字:
  巴山的秋雨涨肥了秋池。少年听雨巴山上。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中年听雨,听鬼雨如号,淋在孩子的新坟上,淋在母亲的古塔上,淋在苍茫的回忆之上。雨更加猖狂。屋瓦腾腾地跳着。空屋的心脏病忐忑到高潮。妻在产科医院的楼上,听鬼雨叩窗,混合著一张小嘴喊妈妈的声音。父亲辗转在风湿的床上,咳声微弱,沉没在滚浪的雨声之中。一切都离我恁远,今夜,又离我恁近..今夜的雨里充满了鬼魂。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冷清清,惨惨凄凄切切。今夜的雨里充满了寻寻觅觅,今夜这鬼雨。落在莲池上,这鬼雨,落在落尽莲花的断肢上。连莲花也有诛九族的悲剧啊。莲莲相连,莲瓣的千指握住了一个夏天,又放走了一个夏天、.现在是秋夜的鬼雨,哗哗落在碎萍的水面.如一个乱发盲睛的萧邦在虐待千键的钢琴。许多被鞭答的灵魂在雨地里哀求大赦。魑魅呼喊着魍魉回答着魑魅。
  笔者在此不厌其烦、大段大段地引用《鬼雨》的原文,不仅是因为此文也是典型的“余式散文”,同样感人至深,更是因为上述引文中包含了《听听那冷雨》一文中“鬼雨”一词的正确解读。而这种解读显然把握住了抒情散文的内核—一情感。当死亡紧接新生之踵而来,余光中先生蓦然感到生命之脆弱与短暂,体验到死的迫近,“死就在你的肘边”。毋庸置疑,正是十年前的那场象征着“丧子之痛”的“鬼雨”让作者“迷失”并感到“催心折骨”。
  在写作对象同样是雨的《听听那冷雨》—文时,余光中先生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延续了这种情感,才写下了这段文字: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这里所要传达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子思故乡”的浓浓乡愁,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种种不堪回首的人生遭际的无尽感叹,这种痛与沧桑感与南宋亡国之臣蒋捷相通,于是他化用了他的《虞美人·听雨》。余光中先生曾说,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失去:失去伙伴,失去朋友,失去同学,失去亲人,失去故土。在这里他所抒发的不正是自己大半生的闯荡、挣扎、彷徨、苦痛、忧虑、懊悔与无尽的感慨吗?这岂不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最好演绎吗?
  总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穿凿附会,而应该像孙绍振先生那样采取还原法与比较法等来获取其正确的内涵。
其他文献
摘要:客家方言是赣南地区人民普遍使用的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相距较远,因此该地区整体普通话水平不高,这与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大局不适应。本文对赣南客家方言区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中的推普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赣南地区 小学教育 普通话 客家方言 教学方法  一、赣南客家方言区小学生普通话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为了促使AMI患者早日恢复活动和工作能力,自觉预防疾病的危险因素,以达到更好的生理、心理、职业状态,本科在对AMI患者的护理中
分析小型VRV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针对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对过热度控制的局限性,采用变论域模糊控制方法对蒸发器过热度环节进行控制,解决小型VRV空调系统的冷量匹配与多蒸发器过
摘要:《墨经》中《经下》和《经说下》中有关“牛马”之说,一直是墨家研究者提及较多的问题之一,对于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鉴于“牛马”说涉及到“名称”、“指称”、“主谓关系”、“量词”、“逻辑基本规律”等问题,我们将从不同角度给出“牛马”说可能有的不同解释,并尝试对照原文说明《墨经》提及该“说”时所取的论述角度和相应解释。  关键词:墨经 牛马 名称 指称 量词 逻辑规律  《墨经》中的“‘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罕见的血管阻塞性疾病,由于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很难确诊,当病变发展至肠坏死时,虽可经剖腹探查确诊,但术后复发率死亡率高.本院1985~2
胆源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凶险,处理棘手.1997年3月至2002年3月,本院共收治胆源性重症胰腺炎患者21例,现报道如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很多记者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都用上了“老师”这个称呼。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老师”一般用来指教师,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20世纪90年代,“老师”一词开始在娱乐圈崭露头角,但当时颇受非议。近几年,《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等一些综艺节目红红火火,节目中大量使用的“老师”这个称谓也借着媒体的强势传播在受众那里变得耳熟能详,迅速流行并走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