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句话说,“出门需看天”,这句话看似很简短,但却直接道明了天气与出行之间的关系。时代发展,现代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以各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主,比如汽车、火车、飞机、航船等等,它们不仅速度快,而且非常方便,为现代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这些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也更加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步入现代社会,不论是来自人们生活的需要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都离不开交通,所以如何降低天气因素对交通安全的负面影响就非常重要,比如本文将要探讨的交通道路气象安全服务。为进一步保障交通安全,本文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对如何提升交通道路气象安全服务水平提出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气象服务;交通安全;提升策略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组数据:当前我国每年死于交通安全事故的人高达10万人左右,占到了我国每年死亡人口总数的1.5%左右,在各类死亡原因中排到了第7位。而全球每年死于交通安全事故的人为50万人左右,占全球死亡人口总数的1%左右,在各类死亡原因中排第10位。不难看出,我国交通安全死亡率是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所以提升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水平,保障交通安全迫在眉睫。
1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确实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对降低由天气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概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还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作者所总结的以下几点:第一,很多公路上,尤其是高速公路上都还没有装配能够自动监测气象变化的设备,比如能见度气象要素监测设备,这使得在面临一些区域性较强的天气变化时,比如强降雨、大雾等,便提供不了最为安全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信息,不能有效的起到预警作用;第二,交通信息与气象服务信息之间的共享平台尚未建成,双方的数据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共享,使得一些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布难以具有针对性;第三,服务过于笼统,不能最大限度体现出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的特色;第四,效率较低,没有一个能统一指挥信息发布、应急措施的高效系统,有时候就算信息已经发出,却仍不能最大限度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
2 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策略建议
2.1 进一步深化对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
农村有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这直接说明了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搞好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其次,站在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上来讲,虽然现代交通工具方便、快捷,但是一旦出现事故其危险性也更高,轻则致伤、致残,重则丢失性命,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来避免。要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为实质性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2.2 健全、完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将建的各类交通项目提供基本信息支持,站在气象学的观点上来对交通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分析,使交通工程在决策、设计阶段就能够为后期的气象灾害预防奠定基础。其中需要主要分析的气象内容包括整个工程沿线的湿度、气温、降水特征,以及冰冻、暴雨、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等。科学的进行了分析过后,要准确的给出交通安全与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与交通部门协作制定出各类灾害的预警分级与应对措施,为后期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提供更多可用的内容与建议。
2.3 加大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力度
要以政府的协调与支持为基础,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加大合作力度,联合预防道路交通安全,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交通气象数据库系统、交通气象管理信息系统、交通气象预报系统,以及配套的协调通信系统,提高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社会公众、公安部门、交通调度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气象信息发布和共享服务。
2.4 完善公路交通安全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的发生还与公路沿线的地形、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些灾害性天气现象空间尺度仅几公里,生存时间仅几十分钟,但危害极大,所以,开展公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工作,除了采取常规方法外,还必需采取一些突破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气象、公安、交通等部门应联合开展对公路沿线的天气和路况进行调查,对易出现连续大雾和团雾的路段应进行实地勘察,并输入上面所提到的交通气象数据库系统与交通气象管理信息系统中,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发挥气象部门现有的卫星监测、雷达监测、多要素自动站监测外,还应根据地形情况及气候特征,从重点路段、自然气象灾害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开始,一步一步对公路沿线的气象监测设备进行完善,建立自动监测设备。
3 结语
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其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系统已经非常的完善,而我国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要想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服务水平,就必须先要从进一步深化对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开始,通过健全、完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体系、加大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力度、完善公路交通安全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来慢慢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皮艳萍. 做好气象服务 为城市公交保驾护航[J]. 农业与技术,2012,(11):136.
[2] 苗艳丽. 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交通气象服务能力[N]. 中国气象报,2008-10-28(1).
[3] 孙健,吴先华. 气象服务产品的分类及其供给机制研究 [J]. 阅江学刊,2010,(01):162-163.
关键词:气象服务;交通安全;提升策略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组数据:当前我国每年死于交通安全事故的人高达10万人左右,占到了我国每年死亡人口总数的1.5%左右,在各类死亡原因中排到了第7位。而全球每年死于交通安全事故的人为50万人左右,占全球死亡人口总数的1%左右,在各类死亡原因中排第10位。不难看出,我国交通安全死亡率是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所以提升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水平,保障交通安全迫在眉睫。
1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确实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对降低由天气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概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还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作者所总结的以下几点:第一,很多公路上,尤其是高速公路上都还没有装配能够自动监测气象变化的设备,比如能见度气象要素监测设备,这使得在面临一些区域性较强的天气变化时,比如强降雨、大雾等,便提供不了最为安全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信息,不能有效的起到预警作用;第二,交通信息与气象服务信息之间的共享平台尚未建成,双方的数据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共享,使得一些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布难以具有针对性;第三,服务过于笼统,不能最大限度体现出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的特色;第四,效率较低,没有一个能统一指挥信息发布、应急措施的高效系统,有时候就算信息已经发出,却仍不能最大限度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
2 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策略建议
2.1 进一步深化对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
农村有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这直接说明了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搞好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其次,站在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上来讲,虽然现代交通工具方便、快捷,但是一旦出现事故其危险性也更高,轻则致伤、致残,重则丢失性命,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来避免。要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为实质性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2.2 健全、完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将建的各类交通项目提供基本信息支持,站在气象学的观点上来对交通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分析,使交通工程在决策、设计阶段就能够为后期的气象灾害预防奠定基础。其中需要主要分析的气象内容包括整个工程沿线的湿度、气温、降水特征,以及冰冻、暴雨、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等。科学的进行了分析过后,要准确的给出交通安全与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与交通部门协作制定出各类灾害的预警分级与应对措施,为后期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提供更多可用的内容与建议。
2.3 加大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力度
要以政府的协调与支持为基础,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加大合作力度,联合预防道路交通安全,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交通气象数据库系统、交通气象管理信息系统、交通气象预报系统,以及配套的协调通信系统,提高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社会公众、公安部门、交通调度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气象信息发布和共享服务。
2.4 完善公路交通安全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的发生还与公路沿线的地形、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些灾害性天气现象空间尺度仅几公里,生存时间仅几十分钟,但危害极大,所以,开展公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工作,除了采取常规方法外,还必需采取一些突破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气象、公安、交通等部门应联合开展对公路沿线的天气和路况进行调查,对易出现连续大雾和团雾的路段应进行实地勘察,并输入上面所提到的交通气象数据库系统与交通气象管理信息系统中,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发挥气象部门现有的卫星监测、雷达监测、多要素自动站监测外,还应根据地形情况及气候特征,从重点路段、自然气象灾害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开始,一步一步对公路沿线的气象监测设备进行完善,建立自动监测设备。
3 结语
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其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系统已经非常的完善,而我国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要想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服务水平,就必须先要从进一步深化对交通安全气象服务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开始,通过健全、完善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体系、加大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力度、完善公路交通安全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来慢慢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皮艳萍. 做好气象服务 为城市公交保驾护航[J]. 农业与技术,2012,(11):136.
[2] 苗艳丽. 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交通气象服务能力[N]. 中国气象报,2008-10-28(1).
[3] 孙健,吴先华. 气象服务产品的分类及其供给机制研究 [J]. 阅江学刊,2010,(0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