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_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物质条件日趋丰富的今天,文化旅游项目成为人们炙手可热追寻的一种丰富文化生活的方式,而旅游演艺作为新兴起的文旅项目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文旅项目嫁接在旅游景区,是当代艺术文化和旅游经济相结合发展的一大缩影,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推动旅游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资源,有着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馆(站)作为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机构,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既能深入到基层挖掘原生态第一手素材,又能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在广泛宣传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中,又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意义。本文以湖南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与文旅项目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如将民族艺术和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创新性整合,涵盖了摆手舞、土家织锦、哭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边城》故事等文学元素,并且运用了数字科技手段来展现等。本文主要听过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SWOT分析法,对湖南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和文旅项目的融合发展现状得出分析结论,探究文化馆(站)在当地民族文化中起到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如何推动湖南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思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
  一.民族民间艺术与文旅项目的融合发展
  (一)文旅项目的发展概况
  随着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业飞速发展,在此之中新兴起的旅游演艺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文旅项目中的旅游演艺从形式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大型实景演出,以当地真实景观作为舞台布景来承载歌舞表演。比如承德《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它以承德元宝山的丹霞地貌为背景,展示了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桂林山水之中表演的《印象刘三姐》;湖南天门山脚下表演的《天门狐仙》;把十五块电影银幕嵌入自然山水中的《印象·大红袍》。第二种是剧场表演,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科技手段结合民族艺术将演艺展现给游客,如湖南《魅力湘西》、北京《万历选妃》、昆明《云南映像》、山西《又见平遥》等。第三种是主题公园展演,此类旅游演艺主要是为配合园区的主题背景而开发、如杭州宋城景区的《宋城千古情》、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
  目前我国文旅项目的发展主要围绕热门的地标与地点,如特色文化、奇特景观、民俗风情等。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文旅项目提供了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约为127.6亿人次,而我国连续七年旅游总收入排全球第二。旅游演艺作为一种更直观的形式为国内外各文化层次人民所接受,它抓住了游客的文化需求并围绕当地艺术和文化体现其旅游地的区域特色。
  (二)民族民间艺术在文旅项目中的呈现方式
  民族民间艺术与真实场景的结合。在实景文旅项目中,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场地就在真实的场景。民族舞蹈常以群舞和双人舞形式呈现,大多以当地真实环境为背景舞蹈依托,用民族舞蹈演演绎当地民族文化与故事,给观众以沉浸感和更高的艺术审美体验。
  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参与表演的大部分演职人员都来自当地,部分是专业演员,还有一部分是从小在当地成长以传统形式接受传习的村民。其演出包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当地原生态民俗风情文化。多以群体表演形式呈现,由于使用的大部分是传统舞台,舞台布景于道具较为丰富,如大鼓等。这一类演艺更加强调民族民间艺术表演的专业性与舞蹈本身的编排。
  科技技术手段运用在民族民间艺术中。把民族艺术表演通过一些科技技术手段造成其他特效视觉效果得以呈现,运用光、电、LED屏幕等等方式充分将舞美技术为民族舞蹈的演出效果作烘托。此类演艺形式侧重于民族舞蹈与科技手段的配合,营造出一种令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会让民族艺术表演以一种耳目一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
  (三)民族民间艺术在文旅项目中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接触到艺术文化的视角越来越广阔,形式越来越多样,渠道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民族民间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其舞蹈动作与形式如果一成不变,那么将很难再吸引住大众的眼球得到关注。而旅游演艺中的民族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民族艺术被注入了新兴的力量。同时,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他们不一样的审美需求且因为地域原因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能让他们通过文旅项目中的民族艺术来感受当地的民族文化,并且能有融入感。因此在文旅项目中的民族艺术作品,其编排和舞蹈演员自身都比传统民族作品更具有表现力。
  而在商业模式下的发展的文旅项目,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一些舞蹈表演中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将传统的民族服饰完全的舞台化和现代化,脱离了民族服饰上本身的民族文化和寓意。部分旅游演艺中不经推敲,对舞蹈形式进行商业化包装,加入一些快时尚元素和潮流元素,使民族民间艺术脱离了其本身原生态意义。
  二.对民族民间艺术和文旅项目融合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少数民族人民善用音乐与舞蹈的形式记录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因此民族艺术不但热烈、具有民族风情,而且技艺性极强。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因此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文化。湖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数量多,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湖南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民族优势,为民族民间艺术在旅游演艺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民族文化,使得湖南地区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崛起。
  (二)弱势(Weakness)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湘西一袋,相比较贵州、云南,少数民族汉化率较高,少数民族文化大多由演员和文化工作者来展现,但大多数没有和居民的生活习惯相融合。另外由于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集中在湘西,所以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市重点,各县级文化馆(站)牵头,动员群众,挖掘文化,另外省市两级要集中资源大力支持。湖南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因此交通不便,有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深居山林,在接待游客上十分困难,尤其越往后期发展,随着来湘人数的增加,交通是限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次传统的演出形式与场地还是傳统的舞台演出,展现形式相对缺乏新意。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的游客群体表示目前旅游演艺的可参与性不强,体验文化感较弱,大部分形式还是以观看为主。67%的游客对原生态民族舞蹈不了解,持“看热闹”的态度观看,对其民族文化知识所知甚乏,只有%7的人表示对此舞蹈及其民族文化有所研究。作为文化馆(站)部门,能够对此客观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   (三)机遇(Opportunity)
  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将持续炙手可热。湖南湘西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在文旅项目中要想得到良性的发展和更高的定位,就要把关键点放在民族艺术作品的编排和其演艺形式、宣传力度上。湖南省湘西地区,有着多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国家政策大力的支持与扶助。此外,湖南本身得天独厚的传媒文化优势,如何与本土流量传媒结合,对湖南地区文旅项目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遇。
  (四)威胁(Threat)
  湖南湘西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形式较为单一,像藏族、蒙族、维族这样已成学院教材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主要通过文字、音像等教材得以保存,也成为了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传承得以顺畅进行。但人口基数较少的民族舞蹈传承形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相对受到了威胁。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摆手舞,主要传承形式还是在土家族村寨里由传承人来传习给村民。传承面受限,因此一部分民族舞蹈在面临流失的威胁局面。其次,因管理规划不严谨,对民族文化本身造成了伤害。如盲目聘请业余演员,使民族艺术的学习不规范,风格把握不当与其他动作混搭等,也是民族民间艺术在文旅项目中的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对当地文化馆(站)在发展中功能与作用的思考
  (一)发挥组织作用,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
  市、县文化馆是作为大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核心部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也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举办一些具有意义的活动,如文化座谈会、文艺下乡汇演、地方特色文化展等。因此文化馆(站)要积极发挥其组织作用,多开展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挖掘民族民间艺术素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馆(站)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文化事业部门,充分发挥其号召力与组织力,让更多的群众能投身到湖南湘西地区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湖南地区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根据当地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创作出具有代表性和有艺术高度的原创作品。而民族舞蹈的创作应该扎根于民族村寨采风,去挖掘和采集原生态舞蹈创作元素,编排出还原少数民族风情的舞蹈作品,不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因此市、县文化站(馆)的工作对当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和地方资源起着直接与关键性的作用,文化馆(站)与民间艺术家、民俗学专家、民族学专家等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在研究民间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绝对的优势,文化馆(站)组织对传统文化、地方资源的保护传承,具有强有力的民间与学术界的支持。
  (二)发挥传递作用,打造文化馆(站)品牌文化
  文化馆(站)作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对当地的文化艺术发展起着先行者的引导作用与使者的传递作用。市、县文化馆通过专业艺术人才编排大量优秀的原创与改编民族民间文化作品,发掘民间艺术家团体积极提供民族民间艺术节目,不仅可以通过文艺演出、艺术讲座等形式将这些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展现在更多人眼前,并让群众更切身感受与体会到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大众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了解往往都是基于民族地区特定旅游资源品牌的喜好而选择。这就意味着要使地区文旅项目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使区域内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并提高这种特色品牌的知名度,最终使其成为地方文化的代名词。在湖南卫视现有电视节目中,如《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重庆天坑寨子、湖南绥宁的大园古苗寨,《向往的生活》中的湖南湘西古丈县,其中不乏有少数民族舞蹈表演的拍摄。而文化项目本身作为一种已经编排好的艺术成果,如何与流量节目相结合,将少数民族艺术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更多人眼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民族舞蹈作为一种直观、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民族艺术,同时具备了观赏性和互动性,因此它是最易与传媒文化相结合产生宣传传播效益的。
  (三)发挥引导作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者
  在时代进程中,文化馆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肩负着教育培养和引导的责任。而最好的传承,则是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灌输传统文化的基因种子。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与糟粕没有分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喜好更多是因为好奇、因为好玩。作为引导者和教育者,文化馆要培育青少年对传统应持有的敬畏之心和最大的尊重,对创新也给予鼓励和包容。目前湖南地区的文旅项目建设中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文艺演员的流动性大、不稳定造成后期维护的不必要投入。因此,建立健全的地方文化艺术保护机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使用固定的演员人才队伍,保证文艺演出舞蹈核心演员的质量,利于打造“明星”,产生“流量效应”。并且定期将表演者的日常工作中加入不断学习和不断创作的内容,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文旅项目建设中去。这样不仅节省了请兼职演员的高昂开支,也确保了演职人员的质量和避免出现演员流动性大造成反复排练旧节目的状况。文化馆要和文旅部门联动,将少数民族文化做成特色旅游产品,挖掘文创商品。
  四.结语
  在精神文化追求日益火热的当下,把握住文旅项目建设发展的契机创作出具有新意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展现地区文化馆(站)部门的引导与联系作用,发掘优秀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从而创作出更多原创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剧场去观看民族民间艺术,去了解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也拉动了湖南地区的经济效益与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在文旅项目的发展中进行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传承、保护和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作品演艺形式去展示民族文化内涵。旅游文化新生态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民族民间艺术其本身具备的文化价值为文旅项目艺注入了新的内涵,二者的融合发展对民族民间艺术和文旅项目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化馆(站)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系统工程,要持续有效的实施这一工程,没有专业人才队伍是很难完成。而近年来,从市到县级的文化馆,再到乡镇的文化站,早已形成相应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文化馆是所有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聚集了大量来自民间或者专门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甚至有建树的专家,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对地方资源有着很深的情感和充分的了解,是组建保护工作队伍的人才基础。因此,由文化馆组织对民族民间文化和地方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结合当下热兴的文旅项目,对湖南湘西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牛德孝,冯超伟,毛静蝶,陈义凡,孟冰辉.精益管理在旅游演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9
  [3]周金泽.试析如何充分发挥群众文化馆的职能作用[J].大众文艺,2016,(10).23
  [4]周柯.关于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推动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散文百家(下),2016,(9).14-15.
  [5]潘雪虹.浅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2-104.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作者简介:贺佳颖(1995.4-),女,湖南怀化,中小学二级教师,校园文化艺术。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其他文献
摘要: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无限可能,微课程教學法翻转课堂,期中信息技术功不可没。本文剖析微课程教学法精华,从中发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课前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多元互动技术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教师成为数字时代的优秀教师。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助力教学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无限可能。不过,如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良好的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标下,教师怎样面对存在的问题,化被动为主动,集思广益,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呢?本文就个人教学,谈谈自已的浅见。  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存在混乱。学生对于主课时常会认真对待,但对于生物课,常常会非常"怠慢"。这时往往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灵活自如地管控课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数字化教学技术已然成为现代教学的必要支撑。数字化教学资源因其直观性、趣味性、便捷性高效性,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组织方式的情境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进入了小学课堂,人类文明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传统的体育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都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多媒体教学则不存在这些问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在传统教学传递方式、低效率、教条化、教师的性别、年龄、体能以及受到场地、器材、天气等影响都对体育课程有很大的束缚。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育的改革需要超前的规划和发展。高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新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学科,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小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色彩。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先进教学形式的使用,优化了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迅速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诸多万面,为小学数学开辟了生动而广阔的天地。工作数年,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领域有深刻的体会,在小学阶段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优化小
期刊
摘要:对于刚入学的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兴趣和自信心才是最关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有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恰当运用既能化虚为实,化难为易,使抽象的词语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又能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运用语文,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一体机、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教育信息化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本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
期刊
摘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因其交互性强而更显灵活生动,在许多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势明显。本文即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对象,针对学生对课程认知状况以及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偏好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等体验式教学手段来促进理论掌握。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西方经济学;问卷调查  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极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多是计算机投影”的形式,不具备交互性。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不仅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环境,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基于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实践,研究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过程中对教学各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
期刊
摘要: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将会有好的品行。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培养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