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党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模式多种多样,既有按年级跨专业横向设置模式,也有按照相关专业纵向设置模式,还有融合横向和纵向的灵活设置模式,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或者研究生党员来担任。研究生党支部如何设置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党支部作用的发挥,影响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文拟在当前研究生党支部设置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纵横交错设置研究生党支部的模式,并探讨在这种模式下支部运行的主要措施与制度。
【关键词】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
研究生党支部是党在研究生中的基层组织,是引导研究生全面成才的先锋队,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战争堡垒,在研究生中起着政治核心作用。现阶段,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研究生支部的设置问题。为了调研“以导师科研团队位载体,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课题组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抽样调查的覆盖面大,各年级抽样比例均衡,能较真实地反映情况。
一、当前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及支部生活开展现状调研
1.支部设置
关于支部人数,调研显示,支部人数10人以下的占11.3%,10人以上的占88.7%。绝大多数研究生党支部存在支部规模偏大的问题。关于支部设置,统计结果显示45.3%的党员所在支部是按专业纵向划分,22.7%以入学年份划分,其他则是所有研究生同在一个支部。
关于研究生党员对支部设置的想法,51.3%的同学认为基本合理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他同学认为这几种划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可见,当前研究生党支部不仅在人数规模上偏大,而且在设置上也不近合理。
2.支部大会召开情况
关于支部大会召开的频率,42%的同学所在党支部每月会按时召开一次支部大会,34%的党员所在支部每月少于一次,其他会多于一次,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党支部只是按时完成份内的事,很少自主去开展一些额外的有意义的支部大会。关于支部大会的内容,除了发展同学入党和转正,56%是偶尔召开支部大会,而8.7%除了发展党员从来没有召开支部大会。关于支部大会学生出勤率,58.7%的党员所在支部很少有人缺席,其它或多或少都会由于各种原因缺席,缺席原因最多是因为与导师安排或实习有冲突。可见,除了制度因素外,在现有支部设置模式下,支部大会召开频率不高,支部大会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党员出席率得不到保证。
3.支部生活开展情况
一半党员认为支部生活的形式比较一般,28%的党员觉得比较单调比较传统,仅有22%的党员认为还比较丰富。有一半的同学对于支部生活抱有的态度是不能不去或者根本无所谓。有约20%的同学对自己所在支部的党员都不太熟悉。有一半党员认为目前的组织生活对提高党员素质作用一般,仅仅少数党员认为目前的组织生活对提高党员素质作用很大。
随着研究生规模日益扩大,以专业、院系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或以年级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导致研究生党支部群体过大,组织生活无法有效开展,因为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的特点:第一,研究生党员比例高,进入研究生时党员大约占到40%-50%,管理、政治类专业研究生党员更高达到70%。第二,研究生管理较为分散,都是以导师为主体,分散在各项目组,活跃在实验室或实习单位,与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党员没有共同的交流学习时间。这种模式下设置的研究生党支部由于人员过多、人员互相不熟悉,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困难,组织生活有效性大打折扣,支部对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学习科研作用不明显。
二、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设置研究生党支部的可行性调查
针对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设置研究生党支部”的设想,并在研究生党员中进行了调研。
1.研究生党员对“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的认同度
67%的党员认为“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支部小,便于开展活动,并且可以结合科研。他们对“导师科研团队党支部”可以开展的学术讨论和课外实践比较感兴趣。因为党员之间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人数少,活动开展方便,效果好,支部活动与科研学习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也有10%的学生党员认为不可行,导师都很忙,不一定有时间开展组织生活。可见绝大多数数同学赞成“导师科研团队党支部”的模式,但少部分同学考虑的导师无暇顾及组织生活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并且需要得到切實解决。
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党员导师数量和学生党员数量
74%的受访研究生党员的导师是中共党员,而这些导师中51%所带学生党员人数为3人或3人以上。这个调查数据与党委组织部提供的党员数据库和研究生处提供的导师库基本吻合。在条件成熟的党员导师科研团队中成立党支部具有人员基础。
三、“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运行的建议与做法
正与前面的调研了解到的一样,“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的确存在着支部规模不大、人员相对熟悉、活动开展方便、与科研学习密切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建工作者要创新思维,探索适合这种模式下个各项制度,确保研究生党支部成为促进研究生党员“思想、学习、实践”的坚强组织。本文在
支部书记设置、组织生活的内容、组织生活的形式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实行支部书记遴选制,配强支部书记
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设置研究生党支部时,应充分发挥党员导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在遴选导师担任支部书记时,应该选择一些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党员导师,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在思想上导师也应该以实际言行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前进的指路明灯。对于确实因工作特殊无法正常出席每次支部活动的支部,要选好支部书记助理或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他们在支部缺书记席的情况下能够独立主持本支部的活动。遴选党员导师担任支部可以实行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形式。
2.实行导师负责制度,明确导师责任
在选定党员导师担任支部书记后,党支部如何进行日常管理与开展组织生活,都应该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既是学业导师,又是党员导师,具有“双导师”的身份。导师既是所带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也是所带党支部的负责人。导师在本支部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主题上承担首要责任。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保证导师工作积极性
导师担任支部书记的,应该享有适当的支部工作津贴。在收入分配中,应将所在支部和党员学生的奖惩记录与导师的奖金挂钩,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交流学习等各方面可酌情考虑导师在支部中的工作表现。
4.实行组织生活“微”制度,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开展微组织生活。“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员属于同一个导师,平时工作或学习的地点相同,学习与作息时间也相近,这个研究生党员的团体相对较小,可以更多的开展一些贴近研究生学习与工作的微组织生活,比如开展学术微讨论、实事微分享、微言微语微公益等组织生活活动,主张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更能吸引研究生党员的参与,丰富了组织生活的形式。
【关键词】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
研究生党支部是党在研究生中的基层组织,是引导研究生全面成才的先锋队,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战争堡垒,在研究生中起着政治核心作用。现阶段,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研究生支部的设置问题。为了调研“以导师科研团队位载体,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课题组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抽样调查的覆盖面大,各年级抽样比例均衡,能较真实地反映情况。
一、当前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及支部生活开展现状调研
1.支部设置
关于支部人数,调研显示,支部人数10人以下的占11.3%,10人以上的占88.7%。绝大多数研究生党支部存在支部规模偏大的问题。关于支部设置,统计结果显示45.3%的党员所在支部是按专业纵向划分,22.7%以入学年份划分,其他则是所有研究生同在一个支部。
关于研究生党员对支部设置的想法,51.3%的同学认为基本合理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他同学认为这几种划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可见,当前研究生党支部不仅在人数规模上偏大,而且在设置上也不近合理。
2.支部大会召开情况
关于支部大会召开的频率,42%的同学所在党支部每月会按时召开一次支部大会,34%的党员所在支部每月少于一次,其他会多于一次,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党支部只是按时完成份内的事,很少自主去开展一些额外的有意义的支部大会。关于支部大会的内容,除了发展同学入党和转正,56%是偶尔召开支部大会,而8.7%除了发展党员从来没有召开支部大会。关于支部大会学生出勤率,58.7%的党员所在支部很少有人缺席,其它或多或少都会由于各种原因缺席,缺席原因最多是因为与导师安排或实习有冲突。可见,除了制度因素外,在现有支部设置模式下,支部大会召开频率不高,支部大会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党员出席率得不到保证。
3.支部生活开展情况
一半党员认为支部生活的形式比较一般,28%的党员觉得比较单调比较传统,仅有22%的党员认为还比较丰富。有一半的同学对于支部生活抱有的态度是不能不去或者根本无所谓。有约20%的同学对自己所在支部的党员都不太熟悉。有一半党员认为目前的组织生活对提高党员素质作用一般,仅仅少数党员认为目前的组织生活对提高党员素质作用很大。
随着研究生规模日益扩大,以专业、院系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或以年级为单位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导致研究生党支部群体过大,组织生活无法有效开展,因为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的特点:第一,研究生党员比例高,进入研究生时党员大约占到40%-50%,管理、政治类专业研究生党员更高达到70%。第二,研究生管理较为分散,都是以导师为主体,分散在各项目组,活跃在实验室或实习单位,与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党员没有共同的交流学习时间。这种模式下设置的研究生党支部由于人员过多、人员互相不熟悉,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困难,组织生活有效性大打折扣,支部对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学习科研作用不明显。
二、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设置研究生党支部的可行性调查
针对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设置研究生党支部”的设想,并在研究生党员中进行了调研。
1.研究生党员对“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的认同度
67%的党员认为“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支部小,便于开展活动,并且可以结合科研。他们对“导师科研团队党支部”可以开展的学术讨论和课外实践比较感兴趣。因为党员之间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人数少,活动开展方便,效果好,支部活动与科研学习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也有10%的学生党员认为不可行,导师都很忙,不一定有时间开展组织生活。可见绝大多数数同学赞成“导师科研团队党支部”的模式,但少部分同学考虑的导师无暇顾及组织生活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并且需要得到切實解决。
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党员导师数量和学生党员数量
74%的受访研究生党员的导师是中共党员,而这些导师中51%所带学生党员人数为3人或3人以上。这个调查数据与党委组织部提供的党员数据库和研究生处提供的导师库基本吻合。在条件成熟的党员导师科研团队中成立党支部具有人员基础。
三、“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运行的建议与做法
正与前面的调研了解到的一样,“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的确存在着支部规模不大、人员相对熟悉、活动开展方便、与科研学习密切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建工作者要创新思维,探索适合这种模式下个各项制度,确保研究生党支部成为促进研究生党员“思想、学习、实践”的坚强组织。本文在
支部书记设置、组织生活的内容、组织生活的形式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实行支部书记遴选制,配强支部书记
以导师科研团队为载体,设置研究生党支部时,应充分发挥党员导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在遴选导师担任支部书记时,应该选择一些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党员导师,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在思想上导师也应该以实际言行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前进的指路明灯。对于确实因工作特殊无法正常出席每次支部活动的支部,要选好支部书记助理或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他们在支部缺书记席的情况下能够独立主持本支部的活动。遴选党员导师担任支部可以实行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形式。
2.实行导师负责制度,明确导师责任
在选定党员导师担任支部书记后,党支部如何进行日常管理与开展组织生活,都应该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既是学业导师,又是党员导师,具有“双导师”的身份。导师既是所带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也是所带党支部的负责人。导师在本支部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主题上承担首要责任。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保证导师工作积极性
导师担任支部书记的,应该享有适当的支部工作津贴。在收入分配中,应将所在支部和党员学生的奖惩记录与导师的奖金挂钩,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交流学习等各方面可酌情考虑导师在支部中的工作表现。
4.实行组织生活“微”制度,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开展微组织生活。“党员导师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员属于同一个导师,平时工作或学习的地点相同,学习与作息时间也相近,这个研究生党员的团体相对较小,可以更多的开展一些贴近研究生学习与工作的微组织生活,比如开展学术微讨论、实事微分享、微言微语微公益等组织生活活动,主张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更能吸引研究生党员的参与,丰富了组织生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