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人才群体的前身,这就决定了高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对高中学生群体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逆反心理
  這里说到的逆反心理主要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群体中存在逆反心理是很普遍的问题,也是这一群体中最直观的特征体现。德育本身的价值具有隐蔽性,并不是直观能够感受到的,也就是说在德育课堂上学生能够体会到的德育价值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因为缺乏直观的价值感受而陷入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怪圈儿。进入这种怪圈儿后,最初表现出的是迷茫,加上高中学生群体中特有的“逆反基因”,更多的学生会进入迷茫、放弃、无所谓、逃避的过程,由此也就形成了高中学生对德育课堂教学的逆反心理。
  二、紧张心理
  高中学生群体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易出现紧张心理,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层面上:一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德育的不适应。高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于小学、初中,给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带来冲击与不适的同时也包括高中特有的德育内容和方式。这种来自德育内容与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对德育学习的不适;二是高中学习中后期对德育的认知偏差。高中学生群体适应了紧张而充实的高中学习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而这一阶段他们的认知方式是“我认为对的就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认知方式影响下,高中学生群体依然会对德育产生“自以为”的认识,而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认识都是偏激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这一认知偏差被强行纠正或者被现实无情地验证的时候,也就是高中学生群体因此而产生紧张心理的时刻。
  三、焦虑心理
  《中学德育大纲》中提到,高中阶段德育的要点之一就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一条目有如下表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精神;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坚定的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群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教师在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就是面面俱到、整体推进,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高中学生群体在朝着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实际与自认为的方向和现状不同或者相悖的情况。在学校、家庭等的矫正下,也不能马上修正自己的方向或改变现状,甚至还要在这样的方向上、现状中继续“挣扎”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四、嫉妒心理
  高中学生群体产生嫉妒心理的情况,多发于那些对德育工作比较重视的学校。不可否认的是德育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学校极其重视的一项工作,而且要将学生的素质培养当成是衡量学生表现的重要指标。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素质表现被定义为评价学生好坏的“一票否决式”的标准,有时,素质表现好的学生还会受到一些优待。这种被学校或者教师认为“素质好”而被优待的过程,就是德育工作中高中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重要因素,而这更是对德育工作目标的背离,因为嫉妒心理的产生已经违背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目标。
  五、超前心理障碍
  超前的心理障碍是指部分学生的心理欲望超越了现实,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而出现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超前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多来源于学生自身,对于高中德育工作而言,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在于对这种产生超前心理障碍原因的一种矫正。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工作过程中学生可能由此出现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当然,本文概括出来的心理问题也不能代表全部。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德育行为可能引起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也才能够为我们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一些借鉴,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发展线,是一所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加以认真地分析研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与策略,需要从宏观上把握,让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下工夫。  一、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一所学校,“考勤随便,课堂随意,言行随性”的“散沙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