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那次大潮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转眼已经三十几岁了,虽然没有经受过多少自然界中大风大浪的洗礼,但每忆起那次豪雨大潮,却仍然历历在目。
  那是在一九九七年八月,天已深秋。我读完两年专科回到家里,一边帮父母干一些农活,一边在等待公务员分配。那个夏天是记忆中最热的一个夏天,也是最干旱的一个年头。入夏后,老天几乎没下过一滴雨,眼看收获的季节到了,庄稼却长得刚离起地皮,村子里几乎所有的水库都干枯了,人们吃水都要到邻村去拉,日子过得相当恓惶。劳作这个平日里对于农村人很平常、很天命的字眼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天空依然灰蒙蒙的,紧绷着脸,飘着黄色的尘屑,不见丝毫要下雨的表情。人们在埋怨完这干旱的天气后,依然凑在一起拉个家长里短。农妇们像往常一样叽叽喳喳,听不清是因了什么在相互嬉笑怒骂。投脾性的汉子们则三五成群地聚到年长的人家,炒几个薄菜,打一壶散装的白酒,几轮古老的划拳酒令伴着震破屋顶的山吼过后,几张黝黑的面膛变成了黑紫色。爽快劲儿过去了,男男女女们便又回到对这炎夏天气的咒骂上来。
  农村人终究是闲不住的,田地里没有了指望,便想办法出去赚钱,有拖拉机的出去干土方活,有壮劳力的出去干建筑工,剩闲的妇女和半大孩子则一天一次往返于海天之间,摸蛤蜊、沙蚕什么的,卖成钱贴补家用。那时我们家里唯一能寄托丰收希望的就只剩那几亩果园了,由于管护精心,特别是人工拉水浇灌后,长势还算可以。
  俗话说大旱过后必有大灾。或许老天也有七情六欲,喝过了头或者是睡得忘记了下雨的日子,忽然醒来才手忙脚乱地下个不停。这场雨来得很平静,虽然没有瓢泼大雨凶猛的气势,但雨点也密得让人看不到天际,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已全部笼罩在一片灰黄和惨白的雨色中。起初,人们还为久旱逢甘霖而喜悦,相互感叹着这个秋天终于又有了盼头,真是老天有眼啊。然而,忧愁很快就浮现在这群靠天吃饭的人脸上。
  二
  这场迟来的秋雨整整下了两天两夜。兴奋与憧憬已不再占据人们空虚的大脑。接踵而来的又是一声声怨气和叹息。
  往常黄尘弥漫的天井积满了雨水。狗儿趴在敞棚下唯一一处干燥的柴草上,忧郁地望着远方,耳朵上打湿的皮毛拧成绺儿,滴着水珠,瑟瑟发抖。院里栽种的几棵玉米,未等及吐出红缨子便已倒伏在地上,随着成溪的雨水流过,一起一伏。
  为了保住赖以生存的那片果园,我和父亲扛起铁锹去给园子排涝。家乡特有的红土被水浸透后,异常泥泞和沉重,废了半天的功夫刚刚挖开两处排沟,可挖完后又后悔了,客水已经把泄洪沟的水位抬起,水开始倒灌了。无奈和苦澀再次浮现在父亲干瘦的脸膛上。
  我们草草将缺口堵上后,悻悻地回家了,再也不愿看一眼那片泥涝在水中的林子。
  三
  傍晚时分,雨丝细了,渐变成毛毛细雨。
  因为下雨的缘故,电早就断了。村庄慢慢地被夜幕吞噬着。时间好像停滞了一样,四周一片漆黑。一股惊恐涌上心头,我本能地跑出屋子,伫立在马路边上。此时,五官所能感觉到的只有在屋脊上隐约摇晃着的树叉、丝雨跌落地面时的扑簌声,或者还有大潮涌动之前烈烈的腥气。
  稍顷,停滞于胡思乱想中的那条小路忽然变得熙熙攘攘起来。几条手电的光影在黑夜里晃动着,散落在一片细雨微风镶裹的夜色里。三五成群的路人一面在泥泞中踉跄着,一面不忘散布刚刚得到的重大消息——北面的乡镇已被潮淹了,水都没到窗台了,快逃命吧。
  小村随之骚动起来,在大自然面前,无助的人们还能乞望什么?走吧,只要保住生命,一切还会重新开始的。于是,我们一家也毅然决然加入了这支逃荒的队伍。
  大水已经将路面吞没了。出走的人越聚越多,扶老携幼,凭着感觉和记忆在水中摸索前行。车辆的轰鸣声、几头随行的老牛哞叫声、小孩的哭喊声、情绪激动妇女的呼嚎声顿时乱成一片。放眼望去,四周已是一片茫茫水色,除了沿着路基慢慢蠕动的人流外,这个村庄已然了无生趣。
  我的恐惧随着水势陡长,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痛,堵得难受,我想那种感觉也许就叫做悲壮吧。
  后记
  这场大潮百年不遇,侵袭之地,损失也是空前的。特别是沿海农村、滩涂和油田作业区遭受了重创,不少无辜生命丧生大潮。所幸,家乡所在的地方,不过是纳潮河口决堤致潮水波及,我们撤离后,黎明时分潮水已退去,除经济损失和土地返碱外,没有死伤发生。
  之后有好事者对此次大潮以文记之:“丁丑孟秋,西风漫卷,霪雨沥沥,昼而复夜。水天苍茫,树倒伏,五谷殇。将入夜,骤风起,大潮涌。至戊时,阡陌不见,泱及民宅。路人呼嚎,六畜奔窜,其状甚惨……”。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丝竹琴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江南”到底有多美,不消说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意境给我了这样美妙的想象,只“江南”这两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一种诗意的想象。也许是因为西北的风沙和干旱让我自小对水性的江南特别向往和爱慕,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最想去的城市就是杭州和昆明,因为电影《白蛇传》给我传递了西湖的美,因为人们对于昆明“四季如春”的定性。  从乌鲁木齐到福州,近七个小时的飞行中,高山、河流和一处处人烟
期刊
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春节反而越来越没年味了。是的,随着市场繁荣商品丰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过年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记得我们小时候,要过年了,父亲早早地就忙着置办年货,农贸市场,食品商店,自行车一趟又一趟驮回平日里很难见到的鸡鸭鱼肉和各色蔬菜。母亲就带着兄长宰鸡杀鱼地忙开了,屋里屋外好几天都弥漫着一大家子有条不紊的忙碌和肉香。现在可好,大人小孩,散步间悠闲地来到超市,
期刊
总是在静寂的夜,你的双唇打开我慌乱的心跳。而后,用故作平静的问候,掩饰你无可名状的心绪。我分明听到涌动的暗流奔过你压抑的躯体。而我,需要忘记过往或者忽略你的存在。其实,我多么愿意俯身,以倾听的姿势,成为你今夜的听众。  即使一言不发,你知道,我从未在你的目光中平静。而平静,不过是淡淡的一个对望。我做不到。  多年来,你一直是我沉积的暗伤。一丝风动,也会让我的痛切肤、入骨。几近空幻的记忆,无法触摸又
期刊
树在时光里穿行,一棵树就是一片独特又美丽的风景。  在广西融水双龙沟景区,深深震撼我的,是那面积约一万多亩的原始森林,以及森林中那些形态奇特、风情万种的树木。面对那么多极赋艺术色彩的树,我甚至愿意相信,一定有一位森林女神,每天用她奇巧的双手,将那些树精心梳妆打扮。从公园入口处上山,在山脚下,我遇到这样一棵树,树干如碗口一般大,两根藤蔓互相缠绕着,从树干上斜伸下来。藤蔓的缠绕是那么均匀,仿佛有一双手
期刊
2015年的春天,我回到内蒙古隆盛庄寻根。  其实,我的根不用寻,小时候常听父亲说,我的祖先是陕西长安县人。但是,从小我就知道,我的故乡在内蒙古隆盛庄。  同治年间首先从陕西开始,爆发了历时17年的震动全国的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清廷的镇压惨败后,陕西的七八十万回民,“有的死于兵,有的死于疫,有的死于饥饿,剩下者仅十之一二”。这些幸存者绝大多数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而逃往异地他乡,其中部分逃至内蒙古丰镇隆
期刊
撒哈拉沙漠浩翰无际,堪称世界沙漠之最,周边有好几个国家与它毗邻接壤。利比亚以南有一段二百多公里长的沙漠地带,虽然与浩翰的大漠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却充满了撒哈拉沙漠的神秘、深邃。  那年冬季,我受单位派遣前往利比亚工作。过完春节,就接到了首次出车任务,运送建材到利比亚三大城市之一的赛卜哈。此段路程全长约1200公里,撒哈拉沙漠是其中的必经之路。第一次在异国“千里走单骑”,独自穿越撒哈拉,无疑是人生的一
期刊
盛夏的古都,七月流火,骄阳毫不吝啬它的热情,繁华的都市此时褪去了昔日的温存,裸露着的只有无处不在的炙热。而在这鳞次栉比的钢筋丛林,都市比骄阳更难耐的是物欲横流中的喧嚣和人们心中难掩的浮躁。背上世俗的行囊,在这久居的都市中我竟无处可逃。眺望远方,川西北高原上那一抹诱人的高原宁玛红,在时光中透着静美和从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好像在梦里呈现,有着一种隔世的陌生和熟悉。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分。
期刊
一  在一抹夕阳的金色中,我和云合,来了一次清澈的相遇。  走在云合,包括路边一株孱弱的小草,都是温文尔雅的。  它们似乎吸吮了乡村的某些灵性,蘸着向晚的夕阳,诵读出一摞摞静谧的禅意。云合镇,在此刻被夕阳晕染的瞬间,变成了一个彩色的梦,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童话般的世界。游戏的孩童,飞舞的蜜蜂,清洌的河水,还有彩色的云彩。  徜徉在河水叮咚的路边,一畦畦浓郁的田地里,农植物们,正挽着向晚的绚丽之色,悄
期刊
父亲坐在地头,双脚埋在草丛里。他定定地看着那些长疯了的野草,它们正在忙着充实籽粒。风起,苍郁的草浪裹挟着摇动着的黄白穗子涌向远方,父亲的目光也随着草浪起伏跌宕。  田地上方,弯弯的小路尽头,帮我们犁地的大叔正和他的牛车一点点隐没在野草和庄稼翻起的层层叠叠的波浪里。  地里面,我们母女三人在紧张地收花生。  这是父亲最后的花生。  这几年我们几次三番地劝父亲不要再种地了,他一直舍不得他的地。明年,我
期刊
咚、咚、咚……  这不是时钟在走,这是母亲的拐杖触地的声音。母亲49岁脑出血后,就留下偏瘫的后遗症,常年靠拐杖勉强在家里可以走几步。  每天下班后,我总是急匆匆回家,一边掏出钥匙开门,一边喊着“妈,我回来了。”进屋看母亲安然坐在床上,就长长松口气,然后到厨房去做饭。这时,房间里就会想起匀称的“咚、咚”声,母亲靠着墙,拄著父亲亲手给她做的拐杖,一步一挪的来厨房,坐在靠墙放好的一把椅子上,开始问长问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