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年时间里,整个媒体圈经历了传统媒体(包括门户网站)断崖,微信公号兴起,微博回落又热闹,新闻客户端开放媒体号……,跟很多人吃饭、见面、活动时都在说“这两年的媒体转型看不懂”。媒体、广告、公关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在迷茫、彷徨。
正是带着这种迷茫,一年半前离开了呆了13年的21世纪报系。这一年多时间里,很多人都在问我干什么,熟悉的会聊得很多,不太熟悉的就“在自己做APP”带过了。不愿意多说是因为,很多想法还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先谈谈汽车媒体面临的几个公共话题。
网红自媒体人会通吃
离开媒体下海,所有的媒体人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做自媒体,把媒体做成一门生意,那开个微信号,再在几个媒体平台上做若干个媒体号,写软文要广告就行了。要么重新做个媒体或者干别的行当。
我就谈谈这一段时间对自媒体的观察体会。自媒体未来会有一个趋势:这一波视频直播的兴起,会让相当一部分自媒体被网红干掉。从技术手段上,这是冷兵器与火器的对垒,义和团和洋枪队的对决。
互联网技术迭代让传播越来越简单,传播路径变短,原来网络大家都是通过文章来看,内容繁琐的加工环节在未来会越来越轻。原因在于看文字对于车来说,体验不直观,被认为修饰过的文字太主观,对读者的理解有障碍。而视频直播的兴起,让报道和现场同步体验,必然让更多人愿意通过看直播和短视频去了解车。
据说目前做汽车内容的自媒体就达到10万人。内容同质化,广告化现象非常严重。内容泡沫太大,有相当部分的好内容并没有被很好地释放和关注,这是目前汽车营销传播最大的问题。那些提供流量的开放平台的内容质量也下滑得厉害,为什么很多的媒体要开放平台,包括垂直网站都开放给自媒体?
做开放平台让大家入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编成本太高造成的。现在招一个记者,一个月最低起码6000块钱,好一点的如财经记者,工资都要上万,一个月才写几篇稿子,把平台开放给自媒体没有采编成本。
今日头条的平台模式,让占据流量的新闻客户端们接受了平台就是平台,内容就是内容的概念,原来这两者是一体的,在最早的纸媒阶段,连采编和分发渠道都是统一的,后来渠道剥离了,但是采编和平台并没有分离。
移动互联网阶段这两块都分离了。所以为什么说今日头条这种轻运营的平台,重技术的平台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这就是趋势。今日头条是一个高流量入口平台,但是下一阶段,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的一部分流量会被乐视、优酷、斗鱼等纯视频或直播平台分流掉。
视频未来是做媒体的标配,自媒体未来的转型视频是必须要做的,传播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给自媒体提出了几个要求:原来光能写不行,现在还得能喷,喷得对不对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拍也是一个门槛,这几个门槛形成后对自媒体的要求就高了,不是所有的媒体人都是罗振宇和吴晓波,秦朔的口才比起他的文章来说,也缺少了很多煽动力。
东风风光一款汽车圈都没什么人关注的车,会因为一百个网红现场直播,让几个门户新闻客户端报道了,自媒体还掀起了一轮撕逼大战,东风商用车的人看到后,躲在家里捂着嘴笑翻了。这就是现实。直播有现场感,更真实,产生裂变式传播,这就是最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手段。
没流量是做内容的硬伤
未来的汽车传播会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碎片化,原来大家最早的时候几大门户到后来加两个垂直网站,自媒体无非就是在这几个平台加一个微信公众号去玩儿。
未来用户的阅读需求会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各个平台在新车导购内容上做得太重了,大家所有的产品全部集中在这一端,其实在购买之后的很多东西是用户也想看的。为什么大家集中要去做汽车导购?因为他离收益最近,自媒体最核心的诉求还是出于商业收益考虑。
其实自媒体是有时间窗口的,自媒体的形式会转。未来微信号对自媒体来说不是一个利好,很多东西会限制它,如果自媒体做得太大,微信平台可能会限制或者采取收费分成,不可能完全让自媒体躺在自己平台挣钱,这一块微信很快会设立一定机制去限制它的发展。
为什么现在公众号打开率那么低?不是你的内容太多,而是微信在产品结构设置上把你弱化了。微信内部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打开朋友圈天天在刷微商的内容,现在我被拖进的几十个自己群里,天天有人在发红包求转发软文。沟通弱化了,垃圾的信息已经影响了沟通的体验,这是微信订阅号面临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更重要的是,车主平均五年才买一次车,谁会天天盯着一个推荐汽车资讯的微信号看?况且还没有系统的比价、参数对比等信息。我看汽车之家不就行了吗。
做有标签的好青年
我觉得媒体未来会分化,网红直播加入可能解决了销售漏斗最上层那一块,就是曝光率的问题。原来在销售漏斗结构里,媒体传播结构是不合理或者不科学的,都挤在中间的导购那一端,天天在那发产品怎么样,这是第二层面的东西,第一层面需要在曝光率方面加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跟厂家一味强调做精准营销有直接关系。在整个传播结构上厂家做得越来越功利,而5年前汽车企业做的还是不错的,现在大家都在做精准营销。
你没有传播的广度哪来的深度?用户从哪里来,汽车之家也好,所有的数据在公开场合现在都能拿到,厂家拿到的所谓的销售线索都是各个渠道倒来倒去。曾经遇到过一个90后男孩,他是做APP广告分发,告诉我从垂直网站上可以导销售线索,价格比店买到的还要便宜,我没想到还能这么干? 大家销售线索来源都能拿到,关键要解决的是成交率的问题,成交率不是写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文章肯定要写的,这也是标配的问题,但不是唯一解决的办法。曝光率、导购、线下体验,经销商销售顾问的销售能力,这一系列的东西都要有。大家都说车不好卖了都开始削减预算,在美国恰恰相反,车不好卖的时候是大家投广告投得最多的时候。在中国就反了,销售其实是零和游戏,今年有1000万的盘子在那儿放着,你多拿了相当于竞品今年就少了,你其实挣的竞争对手的份额,而不是你提供了增量。
谈一下媒体阶段应该注意的几个现象:网红这个东西肯定会火起来,不懂车的人带来很多讲车新话术,对车的不同理解,反而会刺激很多人对汽车的理解,原来看书面的东西就挺烧脑的,口语化的东西听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我也有兴趣去看。你的性格标签越清晰就越可能脱颖而出。
目前汽车圈里,颜宇鹏、萝卜报告、吴佩频道等都是有自己鲜明标签的IP,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较早切入了视频内容制作。可见视频是最人格化的内容形式。
罗振宇讲人格魅力体,品牌是需要人格魅力的。以前这个行业写试驾稿都是一个套路:用拳头比划一下空间怎么样,格栅设计怎么怎么样,都已经程式化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进行过两轮汽车消费的教育,第一轮是门户网站培养起来对产品的理解,第二轮是垂直网站对产品的导购,很多东西已经解决了。
你会发现现在很多文章写完之后,很多网友的评论更专业,他买车的时候花的精力和用心程度,对这一款车研究的透彻程度可能比编辑还深。
想对汽车厂家说两句
你们真的觉得,消费者看两篇文章就会买你的车吗?车作为一个大宗低频的消费品,它的购买决策过程很复杂。按照传播的趋势,我们来对应一下天天挂在嘴上的销售漏斗模型,会得出如下结论:
媒体的官方报道、网红和优质跨界自媒体(如混子曰、黎贝卡的异想世界、逻辑思维)是解决顶层曝光率的最佳途径,圈层营销要在这个层面去解决;有质量具有网红气质的专业子媒体号是第二层精准营销的载体,决定的是车主是否把你列入购物车选项的问题,列入购物车后最终在哪辆车上打勾,取决于用户口碑,这个第三层是最重要的工作。
现在许多人买车取决于身边人说这个怎么样,6-7个人说这个车好这个车就是好,这六七个人凭什么说你好?这就是在传播层面上,汽车厂商要有效管理保有车主。
今年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很多厂家在SCRM(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上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这有两个背景,第一,中国已经进入换购的周期,2000-2010是中国汽车的元年,2010年是中国换购和升级换代的时候,升级换代的时候还不会买你车,保有用户其实是很重要的。
玩粉丝营销这一块做得好的一个是华为,一个是小米,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还是导购为主,大家都很迷盲,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一窝蜂都去投自媒体,反正那钱得花出去。广告做得越来越少了,其实真正研究过营销的人知道,广告做好了效果还是最好的,只不过用什么形式去做。
互动广告在中国是落后的,国外做得最好的是宜家,宜家在公交车站一个沙发放着,大家去试坐,感觉不错就会看价签多少钱,这是最真实的体验,旁边没有人干扰你,躺着都没有人管。我只是举一个例子,你不一定放在公交车站,可以放在别的地方。
正是带着这种迷茫,一年半前离开了呆了13年的21世纪报系。这一年多时间里,很多人都在问我干什么,熟悉的会聊得很多,不太熟悉的就“在自己做APP”带过了。不愿意多说是因为,很多想法还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先谈谈汽车媒体面临的几个公共话题。
网红自媒体人会通吃
离开媒体下海,所有的媒体人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做自媒体,把媒体做成一门生意,那开个微信号,再在几个媒体平台上做若干个媒体号,写软文要广告就行了。要么重新做个媒体或者干别的行当。
我就谈谈这一段时间对自媒体的观察体会。自媒体未来会有一个趋势:这一波视频直播的兴起,会让相当一部分自媒体被网红干掉。从技术手段上,这是冷兵器与火器的对垒,义和团和洋枪队的对决。
互联网技术迭代让传播越来越简单,传播路径变短,原来网络大家都是通过文章来看,内容繁琐的加工环节在未来会越来越轻。原因在于看文字对于车来说,体验不直观,被认为修饰过的文字太主观,对读者的理解有障碍。而视频直播的兴起,让报道和现场同步体验,必然让更多人愿意通过看直播和短视频去了解车。
据说目前做汽车内容的自媒体就达到10万人。内容同质化,广告化现象非常严重。内容泡沫太大,有相当部分的好内容并没有被很好地释放和关注,这是目前汽车营销传播最大的问题。那些提供流量的开放平台的内容质量也下滑得厉害,为什么很多的媒体要开放平台,包括垂直网站都开放给自媒体?
做开放平台让大家入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编成本太高造成的。现在招一个记者,一个月最低起码6000块钱,好一点的如财经记者,工资都要上万,一个月才写几篇稿子,把平台开放给自媒体没有采编成本。
今日头条的平台模式,让占据流量的新闻客户端们接受了平台就是平台,内容就是内容的概念,原来这两者是一体的,在最早的纸媒阶段,连采编和分发渠道都是统一的,后来渠道剥离了,但是采编和平台并没有分离。
移动互联网阶段这两块都分离了。所以为什么说今日头条这种轻运营的平台,重技术的平台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这就是趋势。今日头条是一个高流量入口平台,但是下一阶段,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的一部分流量会被乐视、优酷、斗鱼等纯视频或直播平台分流掉。
视频未来是做媒体的标配,自媒体未来的转型视频是必须要做的,传播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给自媒体提出了几个要求:原来光能写不行,现在还得能喷,喷得对不对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拍也是一个门槛,这几个门槛形成后对自媒体的要求就高了,不是所有的媒体人都是罗振宇和吴晓波,秦朔的口才比起他的文章来说,也缺少了很多煽动力。
东风风光一款汽车圈都没什么人关注的车,会因为一百个网红现场直播,让几个门户新闻客户端报道了,自媒体还掀起了一轮撕逼大战,东风商用车的人看到后,躲在家里捂着嘴笑翻了。这就是现实。直播有现场感,更真实,产生裂变式传播,这就是最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手段。
没流量是做内容的硬伤
未来的汽车传播会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碎片化,原来大家最早的时候几大门户到后来加两个垂直网站,自媒体无非就是在这几个平台加一个微信公众号去玩儿。
未来用户的阅读需求会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各个平台在新车导购内容上做得太重了,大家所有的产品全部集中在这一端,其实在购买之后的很多东西是用户也想看的。为什么大家集中要去做汽车导购?因为他离收益最近,自媒体最核心的诉求还是出于商业收益考虑。
其实自媒体是有时间窗口的,自媒体的形式会转。未来微信号对自媒体来说不是一个利好,很多东西会限制它,如果自媒体做得太大,微信平台可能会限制或者采取收费分成,不可能完全让自媒体躺在自己平台挣钱,这一块微信很快会设立一定机制去限制它的发展。
为什么现在公众号打开率那么低?不是你的内容太多,而是微信在产品结构设置上把你弱化了。微信内部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打开朋友圈天天在刷微商的内容,现在我被拖进的几十个自己群里,天天有人在发红包求转发软文。沟通弱化了,垃圾的信息已经影响了沟通的体验,这是微信订阅号面临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更重要的是,车主平均五年才买一次车,谁会天天盯着一个推荐汽车资讯的微信号看?况且还没有系统的比价、参数对比等信息。我看汽车之家不就行了吗。
做有标签的好青年
我觉得媒体未来会分化,网红直播加入可能解决了销售漏斗最上层那一块,就是曝光率的问题。原来在销售漏斗结构里,媒体传播结构是不合理或者不科学的,都挤在中间的导购那一端,天天在那发产品怎么样,这是第二层面的东西,第一层面需要在曝光率方面加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跟厂家一味强调做精准营销有直接关系。在整个传播结构上厂家做得越来越功利,而5年前汽车企业做的还是不错的,现在大家都在做精准营销。
你没有传播的广度哪来的深度?用户从哪里来,汽车之家也好,所有的数据在公开场合现在都能拿到,厂家拿到的所谓的销售线索都是各个渠道倒来倒去。曾经遇到过一个90后男孩,他是做APP广告分发,告诉我从垂直网站上可以导销售线索,价格比店买到的还要便宜,我没想到还能这么干? 大家销售线索来源都能拿到,关键要解决的是成交率的问题,成交率不是写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文章肯定要写的,这也是标配的问题,但不是唯一解决的办法。曝光率、导购、线下体验,经销商销售顾问的销售能力,这一系列的东西都要有。大家都说车不好卖了都开始削减预算,在美国恰恰相反,车不好卖的时候是大家投广告投得最多的时候。在中国就反了,销售其实是零和游戏,今年有1000万的盘子在那儿放着,你多拿了相当于竞品今年就少了,你其实挣的竞争对手的份额,而不是你提供了增量。
谈一下媒体阶段应该注意的几个现象:网红这个东西肯定会火起来,不懂车的人带来很多讲车新话术,对车的不同理解,反而会刺激很多人对汽车的理解,原来看书面的东西就挺烧脑的,口语化的东西听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我也有兴趣去看。你的性格标签越清晰就越可能脱颖而出。
目前汽车圈里,颜宇鹏、萝卜报告、吴佩频道等都是有自己鲜明标签的IP,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较早切入了视频内容制作。可见视频是最人格化的内容形式。
罗振宇讲人格魅力体,品牌是需要人格魅力的。以前这个行业写试驾稿都是一个套路:用拳头比划一下空间怎么样,格栅设计怎么怎么样,都已经程式化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进行过两轮汽车消费的教育,第一轮是门户网站培养起来对产品的理解,第二轮是垂直网站对产品的导购,很多东西已经解决了。
你会发现现在很多文章写完之后,很多网友的评论更专业,他买车的时候花的精力和用心程度,对这一款车研究的透彻程度可能比编辑还深。
想对汽车厂家说两句
你们真的觉得,消费者看两篇文章就会买你的车吗?车作为一个大宗低频的消费品,它的购买决策过程很复杂。按照传播的趋势,我们来对应一下天天挂在嘴上的销售漏斗模型,会得出如下结论:
媒体的官方报道、网红和优质跨界自媒体(如混子曰、黎贝卡的异想世界、逻辑思维)是解决顶层曝光率的最佳途径,圈层营销要在这个层面去解决;有质量具有网红气质的专业子媒体号是第二层精准营销的载体,决定的是车主是否把你列入购物车选项的问题,列入购物车后最终在哪辆车上打勾,取决于用户口碑,这个第三层是最重要的工作。
现在许多人买车取决于身边人说这个怎么样,6-7个人说这个车好这个车就是好,这六七个人凭什么说你好?这就是在传播层面上,汽车厂商要有效管理保有车主。
今年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很多厂家在SCRM(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上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这有两个背景,第一,中国已经进入换购的周期,2000-2010是中国汽车的元年,2010年是中国换购和升级换代的时候,升级换代的时候还不会买你车,保有用户其实是很重要的。
玩粉丝营销这一块做得好的一个是华为,一个是小米,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还是导购为主,大家都很迷盲,都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一窝蜂都去投自媒体,反正那钱得花出去。广告做得越来越少了,其实真正研究过营销的人知道,广告做好了效果还是最好的,只不过用什么形式去做。
互动广告在中国是落后的,国外做得最好的是宜家,宜家在公交车站一个沙发放着,大家去试坐,感觉不错就会看价签多少钱,这是最真实的体验,旁边没有人干扰你,躺着都没有人管。我只是举一个例子,你不一定放在公交车站,可以放在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