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hA.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是其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了理论经济学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障碍因素。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障碍
中图分类号:F091.3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46-002
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诸多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是有其原因的,这就是在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障碍因素。通过对近几年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认真总结和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其障碍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障碍因素
1.从教师方面来看
1.1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惰性是巨大的。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继承过来的、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目前仍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人们也认识到它有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和问题,但对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总还是有着浓重的依恋情结,中国人重视传统的思想习惯阻碍了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进行。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已进行的改革看,许多大学是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各学科专业内部,对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局部修补。总体来看,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包括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对过去传统本科教育的弊端普遍认识不清,对新形势下本科教育的性质与任务还不明确。教学观念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始推动力和基本指导原则,而理论经济学教学观念的落后则直接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2缺乏了解学生。高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松散的关系交往模式,决定了大部分理论经济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缺乏具体的了解。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包括一部分理论经济学教师在内的相当多教师仍奉行“师道尊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地位之上,而是仍将学生置于自身的对立面,自觉与不自觉地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致使学生不敢轻易提问,也从不敢轻易发言。教师在自觉不自觉中只注意到那些踊跃发言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那些对理论经济学有兴趣但又不善言辞的学生,导致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施不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明确合理的针对性,从而造成教学效果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1.3角色定位偏差。强调学生主体性,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然而,一些理论经济学教师在放弃话语霸权之后,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从独霸话语走向放弃话语权,对学生不指导、不提示,对问题不澄清、不评论,似乎这样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了。这种做法实质是把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对立起来,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看作是放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实行不受制约的所谓绝对“民主”与“自由”。在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其结果教师也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1.4教学方法认识误区。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得比较充分,而对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则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名师自然出高徒,用不着专门去集中精力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大学教师多数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只用自己过去惯用的那—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因而“填鸭式”、“满堂灌”,依然是高校教学方法的主旋律。在这方面,多数理论经济学教师亦概莫能外。例如,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理论经济学教师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其具体设计和实施更是少有人专门进行深入探究,理论经济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和缺陷暴露无遗。
1.5教学方法能力障碍。目前许多高校理论经济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尚且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还未能熟练驾驭和灵活运用各种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学校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加之学校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致许多教师不愿意主动地加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无法真正胜任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更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2.从学生方面来看
2.1学习热情不高。理论经济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理论性的经济学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庞大复杂、分析范式晦涩,对于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理论经济学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所以其很难真正理解该课程基本经济理论的含义,从而学生很容易对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对理论经济学理论在现实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更是普遍感到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学生自身对理论性较强的理论经济学缺乏必要的预习、复习,往往在课堂之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从而缺乏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2.2主体能力薄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但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是提供了外部条件,根本原因来在于学生有意识、有意愿、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正在成熟和发展阶段,生理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都相对较弱,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自主确定目标、主动参与教学、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不到完全独立、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因此,理论经济学教师实施意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容易出现几种削弱实际教学效果的消极因素,使得案例教学等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无法真正实现。
二、客观方面的障碍因素
1.课程自身特点
理论经济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一门专业课,内容庞杂,分析范式晦涩难懂,这无疑会增加教师讲授的难度和学生理解、掌握其理论实质和具体应用的难度。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等特点。因此,如何实现教学活动从枯燥乏味到鲜活生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今后必须重点突破之处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2.现行教学内容及教材
2.1理论体系庞大,学生理解困难。理论经济学所探讨的是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理论知识多且抽象,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真正理解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内涵和实质。这无疑就给我们进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寻求适宜高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2.2教材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经济学教学总要有案例素材,贴近学生,更要考虑到初学者直观化的要求。然而,理论经济学教科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却在一定程度忽略了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的运用,致使原本理论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更加脱离实际。结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切实得到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改革、完善和有效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3.教学制度缺陷
我国现行教学组织实行的是以班级授课制和分科教学为主的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倾向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地位,倾向于教学方式的传授性特征,倾向于确定的教学内容,倾向于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虽然最新的课程改革强润了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这在学生整个学习内容中数量较少且不占主导,往往还会受到传统习惯、师资、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就容易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行教学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性,这种情况在目前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亦普遍存在,从而成为制约其教学方法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的羁绊。
4.教学评价机制缺陷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者仍主要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未树立“主体性”观念,更未将“主体性”指标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结果教学评价往往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教师,投向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很少真正将目光投向学生的学习效益、内在潜能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及创造性的发挥。在这种缺乏强化学生主体f生发展因素的教学评价机制下,学生出于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往往对能够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有一种排斥的心理,而理论经济学教师则对能够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缺乏激情和热情,更不愿意主动地进行相关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以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障碍
中图分类号:F091.3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46-002
目前,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诸多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是有其原因的,这就是在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障碍因素。通过对近几年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认真总结和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其障碍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障碍因素
1.从教师方面来看
1.1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惰性是巨大的。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继承过来的、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目前仍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人们也认识到它有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和问题,但对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总还是有着浓重的依恋情结,中国人重视传统的思想习惯阻碍了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进行。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已进行的改革看,许多大学是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各学科专业内部,对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局部修补。总体来看,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包括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对过去传统本科教育的弊端普遍认识不清,对新形势下本科教育的性质与任务还不明确。教学观念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始推动力和基本指导原则,而理论经济学教学观念的落后则直接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2缺乏了解学生。高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松散的关系交往模式,决定了大部分理论经济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缺乏具体的了解。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包括一部分理论经济学教师在内的相当多教师仍奉行“师道尊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地位之上,而是仍将学生置于自身的对立面,自觉与不自觉地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致使学生不敢轻易提问,也从不敢轻易发言。教师在自觉不自觉中只注意到那些踊跃发言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那些对理论经济学有兴趣但又不善言辞的学生,导致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施不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明确合理的针对性,从而造成教学效果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1.3角色定位偏差。强调学生主体性,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然而,一些理论经济学教师在放弃话语霸权之后,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从独霸话语走向放弃话语权,对学生不指导、不提示,对问题不澄清、不评论,似乎这样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了。这种做法实质是把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对立起来,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看作是放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实行不受制约的所谓绝对“民主”与“自由”。在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其结果教师也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1.4教学方法认识误区。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得比较充分,而对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则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名师自然出高徒,用不着专门去集中精力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大学教师多数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只用自己过去惯用的那—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因而“填鸭式”、“满堂灌”,依然是高校教学方法的主旋律。在这方面,多数理论经济学教师亦概莫能外。例如,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理论经济学教师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其具体设计和实施更是少有人专门进行深入探究,理论经济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和缺陷暴露无遗。
1.5教学方法能力障碍。目前许多高校理论经济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尚且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还未能熟练驾驭和灵活运用各种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学校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加之学校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致许多教师不愿意主动地加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无法真正胜任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更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2.从学生方面来看
2.1学习热情不高。理论经济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理论性的经济学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庞大复杂、分析范式晦涩,对于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理论经济学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所以其很难真正理解该课程基本经济理论的含义,从而学生很容易对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对理论经济学理论在现实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更是普遍感到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学生自身对理论性较强的理论经济学缺乏必要的预习、复习,往往在课堂之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从而缺乏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2.2主体能力薄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但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是提供了外部条件,根本原因来在于学生有意识、有意愿、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正在成熟和发展阶段,生理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都相对较弱,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自主确定目标、主动参与教学、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不到完全独立、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因此,理论经济学教师实施意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容易出现几种削弱实际教学效果的消极因素,使得案例教学等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无法真正实现。
二、客观方面的障碍因素
1.课程自身特点
理论经济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一门专业课,内容庞杂,分析范式晦涩难懂,这无疑会增加教师讲授的难度和学生理解、掌握其理论实质和具体应用的难度。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等特点。因此,如何实现教学活动从枯燥乏味到鲜活生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今后必须重点突破之处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2.现行教学内容及教材
2.1理论体系庞大,学生理解困难。理论经济学所探讨的是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理论知识多且抽象,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真正理解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内涵和实质。这无疑就给我们进行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寻求适宜高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2.2教材理论脱离实际。理论经济学教学总要有案例素材,贴近学生,更要考虑到初学者直观化的要求。然而,理论经济学教科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却在一定程度忽略了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的运用,致使原本理论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更加脱离实际。结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切实得到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改革、完善和有效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3.教学制度缺陷
我国现行教学组织实行的是以班级授课制和分科教学为主的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倾向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地位,倾向于教学方式的传授性特征,倾向于确定的教学内容,倾向于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虽然最新的课程改革强润了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这在学生整个学习内容中数量较少且不占主导,往往还会受到传统习惯、师资、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就容易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行教学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性,这种情况在目前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亦普遍存在,从而成为制约其教学方法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的羁绊。
4.教学评价机制缺陷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者仍主要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未树立“主体性”观念,更未将“主体性”指标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结果教学评价往往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教师,投向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很少真正将目光投向学生的学习效益、内在潜能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及创造性的发挥。在这种缺乏强化学生主体f生发展因素的教学评价机制下,学生出于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往往对能够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有一种排斥的心理,而理论经济学教师则对能够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缺乏激情和热情,更不愿意主动地进行相关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以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