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 经世致用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修课课程目标的设定不必面面俱到,应当体现出教材的特点。基于教材篇目的选择和单元的设定,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课程目标可以设定在“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八个字上。
  [关键字]课程目标;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78-04
  [作者简介]刘巧玲(1978—),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发展,中学教学改革的洪流铺天盖地袭来,教学改革中最突出的部分莫过于教材的改革,语文教材改革主要体现在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相结合上。相对于必修教材来讲,选修教材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教师首先要给教材定好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篇目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这里谈论的课程目标是狭义的课程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对人教版课程目标的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关于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课程说明》中,对课程目标的如描述下:
  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这份课程目标对教材学习目标的描述十分全面且完备。但笔者认为,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其不足。
  (一)这份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表述不能凸显本教材的特点
  换句话来说,这份课程目标换给其他的文化论述研究类选修教材也同样适用。试问:中学生学习哪一篇文言文不需要“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呢?
  (二)这份课程目标的设定不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体现中学生学习的梯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例如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5册人教版的必修教材的学习,接触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过秦论》《六国论》等共计17篇文言文。这些篇目属于基础性课程,必修课程的设定和教材篇目的选择都是以学生打好文言文阅读基础为目标的。这些课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已经基本覆盖了高考考纲提出的高中生需要掌握的18个虚词、355个实词和常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要求,能给学生打下较深厚的文言阅读基础。再加上平时课堂延伸的文言阅读资料,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新课标要求。如果再将选修教材的课程目标设定为“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画蛇添足。
  到了教授选修教材的阶段,学生的语文积累已经较为深厚,字词句的积累只能针对某些课文提出,成为次要教学目标。针对整本教材的学习目的而言,它已然变成了学习当中的细枝末节。对于具有较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中学生,适宜以带领他们向更高深的文化殿堂探索为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提高与发展这一学习梯度。
  二、定位“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课程目标的原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教学有这样的指导:“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由此看来,选修教材是为着让学生向某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的教科范本。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地摒弃求多求全,面面俱到的做法,针对教材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集中设定一个课程目标,全力攻破呢?为此,笔者认为,可把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课程目标定位在“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八个字上。学习这本教材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观点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外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热情并能利用所学做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尝试。
  (一)基于教材篇目的选择和单元的设定
  我国历来就有关于“文”与“道”的论争。“文”更多地指向语言文字,强调语文的工具性;“道”更多地指向思想内涵,强调语文的思想性。就教材的编写,笔者认为必修课程内的文言文篇目的选择和单元的设定更多地侧重于“文”的一面,选修课程则向“道”的一方倾斜。必修课本里的17篇文言文,或是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如《烛之伍退秦师》《苏武传》等,或是叙事精彩,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或是文采斐然,如《滕王阁序》《赤壁赋》等,或是闪烁着思想的智慧,如《陈情表》《劝学》等。虽然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粹,但是在单元的设置上可见编写者的目的更侧重于文体的归类。例如在必修课教材第一册中,编写者将《烛之伍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设定在一个单元当中,显然是为了凸显这几篇文章写人叙述的技巧。又如在必修课教材第四册中,编写者将《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合并作一个单元,显然是突出传记的文体特点。在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书中,篇目的选择与单元的设定如表1:   内容无疑都选自中国的文化经典代表作,而单元的设置是以中国的文化思想特点来划分的。例如,第二单元“儒道互补”揭示了中国人以儒道入世以黄老处世的思想哲学;第三单元“春秋笔法”谈中国史书的记录特点,也折射出中国人为人处世所秉承的一贯方式;第五单元“佛理禅趣”节选了佛教经典的几则小故事,也传递了中国人智慧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让中学生了解并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对文化的传承,最具体的落实莫过于“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八个字,以此为本教材的课程目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本着对从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正是历代千万士子学者阅读的材料。在这些文化经典的影响之下,前代学子无不是以“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为己任。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儒家文化是最凸出的入世文化,孔子宣传他的“入世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的局面,创建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汉代的《说苑》卷第十六《说丛》中提到“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也是强调所学到的知识要内化为智慧、能力后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行之以身”不仅可以理解为“修身之行”也可以理解为“致用之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也是建立在“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之上的。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也是提倡士人以“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为己任吗?直至毛泽东也是以一介文人的身份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同饮长江水,共唱黄河谣的当代中学生,理当义不容辞地接过前辈肩上的担子,以“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为己任,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分析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创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那么我们所学习的这本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理应将课程目标设立在“修齐治平 经世致用”八个字上。
  (三)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
  笔者斫枝留干,大胆地以这八个字为课程目标,在备课中更注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高谈阔论” 。例如在教授《论语十则》之“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社会现象:有知之却不敢言,唯唯诺诺者;有知之却不愿说,明哲保身者;有知之却不屑说,自谓清高者;有知之却胡乱言,欺上瞒下者。有强不知以为知,点头乱应者,耻于问人者,不懂装懂者;有假内行充专家者,瞎指挥居高位者。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论语》中这句话的理解,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促进了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疾苦,调动起了他们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士子情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寒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的有效方式[J].文学教育:下,2011(7).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史教学往往被传统课堂忽视,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化学史的作用。教师将化学史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并为新课程所积极提倡。  [关键词]化学史;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63-04  [作者简介]张章录(1970—),男,福建德化人,本科
期刊
[摘要]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课本上的生活知识进行探究。通过对《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对待金钱的正确做法,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  [关键词]正确对待金钱;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2-0067-03  [作者简介]付巧云(1968—),女,天津塘沽人,
期刊
[摘要]广西素有“歌海”“刘三姐的故乡”等美誉,有着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歌。虽然南宁被称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但是南宁城市里的孩子对广西本土民歌却是一知半解。以广西本土民歌《伦伦咧》进课堂为个案,简要分析当前本校的音乐教育状况,并尝试建立一套本土民族音乐教学方案,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彻底落实到音乐教育课程里,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懂得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  [关键词]课堂;伦伦咧;本土;民歌
期刊
[摘要]“成功习作”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作文教学法,适用于农村小学生。它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有助于帮助学生消除写作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自改、互改和正确书写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教师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从涵义、原则、前提等方面入手,具体实施“成功习作”作文教学法。  [关键词]成功习作;理论依据;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
期刊
[摘要]默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方法并不受重视。于静中思,把握文段主旨;在静中品,感悟无言精彩;从静中来,分享情感体验。这些措施可充分利用默读方法,有效开展默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默读;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58-02  [作者简介]曹玉华(1970—),女,江苏南通人,
期刊
[摘要]如果课程缺乏创造性的挖掘与设计,那么会导致语文课在远离语文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学生的心灵。“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问”激起千层浪;挑战名家激斗志;内敛虚词耐咀嚼;巧妙整合有洞天,催生了一个个激情满怀、跌宕起伏甚至是荡气回肠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个性;艺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
期刊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些孩子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学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用“爱心”去架起心灵的桥梁,“细心”地捕捉闪亮点,持“恒心”去发掘,去打磨,去雕琢,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爱心;细心;恒心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
期刊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但目前识字教学的状况是:要求不明,认写合流;重视不够,重阅读轻识字;识字教学枯燥,缺乏方法的指导;任务重,识字量大。识字教学的任务繁重而且琐碎,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教师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提高认识,理清要求;激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重视识字方法的教导,培养识字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推行使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个体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亲近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挖掘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乐说。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54-04  [作者简介]邱敬慧(1976—),女,广东省惠州市下角
期刊
[摘要]对小学乘法口诀表的教学来讲,“学、展、导、用、评”五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其学习能力。五步教学具体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师生互动,探究点拨、学法指导,实践运用、拓展延伸,以及立体评价、全课总结等。  [关键词]五步教学;5的乘法口诀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53-03  [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