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广东人,他不满于现有的成绩,不满于沙龙式拍摄风格,渴望着颠覆现有的拍摄风格与手法,努力寻求着一条突破之路。为了破解自身遇到的摄影难题,萌生了辞职而跟随我学习摄影的念头。我跟他说,能否拍出好作品与辞职与否无关,只要你心中有影像;天天拿相机未必能够拍出好作品……
学美术专科出身的郭红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强的影像掌控力与表达力,加之自身的机智果敢等特质,使之具备了走出一条不同以往摄影之路的成功潜质。为了让郭红营能够进一步消化理解我们之间关于摄影的探讨,我专程带他到大凉山腹地进行拍摄创作。之所以选择大凉山腹地,其一,摄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公共的资源与财富,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并走进这份资源。独占资源并非善举,每个摄影人视角不同,提炼能力有强弱,摄取与表达必然不同,其产生的作品自是各有千秋,这也必将多维度展现这一区域的人文影像,创造出更大的影像价值。其二,因为大凉山是我的影像创作之地,大凉山改变了我对摄影的认识,认识到了摄影的人文价值,也真切地希望郭红营通过大凉山腹地之行与创作真正改变他对摄影的认识。
真诚的影像来源于生活,当我们深入到生活一线,当我们的影像贴近生活的时候,我们的影像才会重生;当摄影回归生活,才能拍出有体温的作品,才能拍出生态摄影。作品有生活则大,无生活则小;采风是为了寻找生活,在生活中提炼精华。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即是题中之义。在大凉山期间,每到一处拍摄现场,我都注重对郭红营进行视角、观察力及掌控力的培养。对一名摄影人而言,“应该专注于找到和发展你自己的视角,分辨看到与观察之间的区别,朝这个方向努力,你将会画满你自己的创作之圆。技术只不过是一个细节问题。仅此而已,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内心的声音,那个恋上摄影的视觉诗人便会重获自由,并将创作出能够改变观者人生的照片。”(文森特·范思哲)除了视角,摄影人一定要有一双立体眼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注意到的摄影元素,并能够从取景框中移除与之无关的元素,将相关元素迅速重组,使拍摄主体与主题更加凸显。而要做到这些,现场的掌控力,包括分寸感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驾驭不了现场,分寸感把握不当,则会使本是作品的照片成为废品,甚至是影像垃圾。在行进的途中,我也将自己多年来的摄影探索与创作心得传授给他,只是希望自己走过的弯路能够不让郭红营再走,让年轻的一代多走直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摄影的创作上。
郭红营后来所说,在这之前,他基本上没有影像意识,拍照片,只是为漂亮而漂亮,只是为“养眼”而已,并没有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摄影之道。他坦言,此次大凉山之行,通过与我的交流与现场创作,大大缩短了他在摄影路上摸索的里程,坚定了将摄影艺术追求进行到底的信念。
美国摄影师大卫·杜舍曼说:“我们应该拍摄让我们感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打动他人。”拍摄主体打动了拍摄者,拍摄者怀揣着虔敬之心与人文情怀拍摄出的作品必将打动欣赏的人。实践亦证明如此。
经过数日的拍摄指导,执着、聪慧而又有灵气的郭红营拍摄出了一组关于大凉山腹地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的摄影作品。这组作品在当地打动了一群人,影响了一批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真正令人感动的作品,可以激励人们产生想做一点什么的愿望。取得成绩的他没有忘记还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同胞们,通过讲座、办展览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介绍大凉山,期许着通过点滴的努力唤起更多人的公益心,能够为大凉山腹地的同胞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对他的摄影创作来说,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以前的作品,让人“眼美”却未曾让人“心动”;而这次大凉山主题作品,不仅让人“眼美”更让人“心动”。好作品,不仅让人“悦”,更要引人“思”,他做到了。这次摄影创作让郭红营理解了大卫·杜舍曼所说的 “摄影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视角,正是它驱使你拿起相机,也是它决定了你所观察以及看到的东西”和“不管你怎么拍,都要首先决定摄影主题以及怎样才能最好地表现这个主题”;让他意识到了“要想让人关注你的照片,首先要用心拍摄,用照片讲出你自己喜欢和在意的故事”(大卫·杜舍曼);让他切身感受到了摄影的力量与价值,我们进行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拍摄,在用照片传递信息的同时,我们也在参与,有时我们的努力可能会为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塑料中追求质感,在快餐中寻找永恒,在浮夸中挖掘内涵,用一颗虔敬的心庄严而朴素地去搜寻具有人文价值的影像,努力让它的魅力经久不衰,这就是摄影的根基。
学美术专科出身的郭红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强的影像掌控力与表达力,加之自身的机智果敢等特质,使之具备了走出一条不同以往摄影之路的成功潜质。为了让郭红营能够进一步消化理解我们之间关于摄影的探讨,我专程带他到大凉山腹地进行拍摄创作。之所以选择大凉山腹地,其一,摄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公共的资源与财富,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并走进这份资源。独占资源并非善举,每个摄影人视角不同,提炼能力有强弱,摄取与表达必然不同,其产生的作品自是各有千秋,这也必将多维度展现这一区域的人文影像,创造出更大的影像价值。其二,因为大凉山是我的影像创作之地,大凉山改变了我对摄影的认识,认识到了摄影的人文价值,也真切地希望郭红营通过大凉山腹地之行与创作真正改变他对摄影的认识。
真诚的影像来源于生活,当我们深入到生活一线,当我们的影像贴近生活的时候,我们的影像才会重生;当摄影回归生活,才能拍出有体温的作品,才能拍出生态摄影。作品有生活则大,无生活则小;采风是为了寻找生活,在生活中提炼精华。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即是题中之义。在大凉山期间,每到一处拍摄现场,我都注重对郭红营进行视角、观察力及掌控力的培养。对一名摄影人而言,“应该专注于找到和发展你自己的视角,分辨看到与观察之间的区别,朝这个方向努力,你将会画满你自己的创作之圆。技术只不过是一个细节问题。仅此而已,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内心的声音,那个恋上摄影的视觉诗人便会重获自由,并将创作出能够改变观者人生的照片。”(文森特·范思哲)除了视角,摄影人一定要有一双立体眼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注意到的摄影元素,并能够从取景框中移除与之无关的元素,将相关元素迅速重组,使拍摄主体与主题更加凸显。而要做到这些,现场的掌控力,包括分寸感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驾驭不了现场,分寸感把握不当,则会使本是作品的照片成为废品,甚至是影像垃圾。在行进的途中,我也将自己多年来的摄影探索与创作心得传授给他,只是希望自己走过的弯路能够不让郭红营再走,让年轻的一代多走直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摄影的创作上。
郭红营后来所说,在这之前,他基本上没有影像意识,拍照片,只是为漂亮而漂亮,只是为“养眼”而已,并没有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摄影之道。他坦言,此次大凉山之行,通过与我的交流与现场创作,大大缩短了他在摄影路上摸索的里程,坚定了将摄影艺术追求进行到底的信念。
美国摄影师大卫·杜舍曼说:“我们应该拍摄让我们感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打动他人。”拍摄主体打动了拍摄者,拍摄者怀揣着虔敬之心与人文情怀拍摄出的作品必将打动欣赏的人。实践亦证明如此。
经过数日的拍摄指导,执着、聪慧而又有灵气的郭红营拍摄出了一组关于大凉山腹地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的摄影作品。这组作品在当地打动了一群人,影响了一批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真正令人感动的作品,可以激励人们产生想做一点什么的愿望。取得成绩的他没有忘记还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同胞们,通过讲座、办展览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介绍大凉山,期许着通过点滴的努力唤起更多人的公益心,能够为大凉山腹地的同胞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对他的摄影创作来说,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以前的作品,让人“眼美”却未曾让人“心动”;而这次大凉山主题作品,不仅让人“眼美”更让人“心动”。好作品,不仅让人“悦”,更要引人“思”,他做到了。这次摄影创作让郭红营理解了大卫·杜舍曼所说的 “摄影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视角,正是它驱使你拿起相机,也是它决定了你所观察以及看到的东西”和“不管你怎么拍,都要首先决定摄影主题以及怎样才能最好地表现这个主题”;让他意识到了“要想让人关注你的照片,首先要用心拍摄,用照片讲出你自己喜欢和在意的故事”(大卫·杜舍曼);让他切身感受到了摄影的力量与价值,我们进行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拍摄,在用照片传递信息的同时,我们也在参与,有时我们的努力可能会为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塑料中追求质感,在快餐中寻找永恒,在浮夸中挖掘内涵,用一颗虔敬的心庄严而朴素地去搜寻具有人文价值的影像,努力让它的魅力经久不衰,这就是摄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