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体会文本的情感,理解文意,恰当地运用朗读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做适当的、及时的范读显得十分重要。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时而如涓涓细流渗入学生心田,时而如大河澎湃撞击学生心扉,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研究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例如,我在教学《咏华山》一课时,先用叙述的语气读,“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接着节奏较慢的语调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重读“艰难地”让学生体会华山的高;读“啊!华山真高哇!”则用欣喜的语气激发学生对华山的喜爱之情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在教学七岁的寇准登上华山山顶吟诵《咏华山》这首诗时,用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犹如置身于美丽的华山之顶,亲身感受着华山的高。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有感情朗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
二、借助图像理解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想象等来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要适时用插图(借助多媒体课件)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同时也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文中,在炎热的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和几只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的情景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图,问:夏天真热,一群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几只蝈蝈又在干什么?通过观察,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脑中有了画面,对这段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朗读时,继而体会到了蚂蚁搬粮食很勤劳,蝈蝈很懒惰。
三、表演朗读加深感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表现欲。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阅读环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表演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读好课文、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将表演、游戏巧妙地融入朗读教学中,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一练所选角色的话,接着让孩子们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担任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入情入境地展示自己所喜欢的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艺术的教学手段,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教师应把朗读教学一直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优化朗读形式,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乐于朗读、理解朗读,陶醉于朗读的氛围,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使朗读真正点亮语文课堂,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做适当的、及时的范读显得十分重要。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时而如涓涓细流渗入学生心田,时而如大河澎湃撞击学生心扉,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研究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例如,我在教学《咏华山》一课时,先用叙述的语气读,“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接着节奏较慢的语调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重读“艰难地”让学生体会华山的高;读“啊!华山真高哇!”则用欣喜的语气激发学生对华山的喜爱之情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在教学七岁的寇准登上华山山顶吟诵《咏华山》这首诗时,用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犹如置身于美丽的华山之顶,亲身感受着华山的高。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有感情朗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
二、借助图像理解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想象等来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要适时用插图(借助多媒体课件)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同时也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文中,在炎热的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和几只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的情景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图,问:夏天真热,一群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几只蝈蝈又在干什么?通过观察,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脑中有了画面,对这段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朗读时,继而体会到了蚂蚁搬粮食很勤劳,蝈蝈很懒惰。
三、表演朗读加深感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表现欲。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阅读环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表演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读好课文、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将表演、游戏巧妙地融入朗读教学中,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一练所选角色的话,接着让孩子们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担任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入情入境地展示自己所喜欢的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艺术的教学手段,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教师应把朗读教学一直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优化朗读形式,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乐于朗读、理解朗读,陶醉于朗读的氛围,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使朗读真正点亮语文课堂,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日月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