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计算无疑更显枯燥,计算的练习更显乏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运算顺序、注意什么、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可以简便计算,该讲的都已经讲明白了,但错误还是不断地出现。学生学得压抑,老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意思”,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剖析,不断地反思,积极地寻找对策。
一、目前学生的状况
现状一:口算能力差。十道口算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对六、七道,甚至有的学生只能算对三四道,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全部做对。
现状二:经常抄错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符号。
现状三:竖式计算正确率不高。该点小数点的没点,该添零的没有添零……
现状四:乘法口诀不过关。有的背的颠三倒四,有的必须从第一句开始背才想得起来。
现状五:能简便计算的没有简算或算错了,不能简算的胡乱简算。
现状六:计算器成了学生偷懒的工具。
二、剖析及对策
“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人生活、工作及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严格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加强口算很重要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三)培养兴趣很关键
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更真实效。
1.题型多样化。简而言之就是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一味口算、竖式计算等老面孔。适当加入形式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换换口味,保持新鲜感。比如在设计巩固练习时,用“大家来找茬”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大家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对列式计算的文字题,设计“你列式、我计算”教学过程,同桌之间明确分工,每人列一道题的算式并给对方计算,所以他们在列算式时加倍细心,唯恐自己列错算式。这样的设计不但达到练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兴趣。
2.竞赛趣味化。学生喜欢竞赛这种形式是每个教师的共识,练习课上是这种练习形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就在计算教学中仿照《开心辞典》开展过“24点快算”等计算竞赛,学生那种热情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学习。竞赛不仅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更可以在师生之间开展。
(四)培养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教学的根本。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如何简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
2.打好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一题,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三题,加强训练,但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六)计算器引入要适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学习兴趣。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不能偷懒的工具。
(七)问题课题化是有效的补充
因为各年级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我们把问题课题化,分年级分小组进行问题立项研究,找出方法总结经验。
总之,计算教学是困难的,但又是迫在眉睫的。计算教学应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教师教计算到在计算教学中发展人的根本转变。
一、目前学生的状况
现状一:口算能力差。十道口算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对六、七道,甚至有的学生只能算对三四道,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全部做对。
现状二:经常抄错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符号。
现状三:竖式计算正确率不高。该点小数点的没点,该添零的没有添零……
现状四:乘法口诀不过关。有的背的颠三倒四,有的必须从第一句开始背才想得起来。
现状五:能简便计算的没有简算或算错了,不能简算的胡乱简算。
现状六:计算器成了学生偷懒的工具。
二、剖析及对策
“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人生活、工作及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严格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加强口算很重要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三)培养兴趣很关键
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更真实效。
1.题型多样化。简而言之就是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一味口算、竖式计算等老面孔。适当加入形式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换换口味,保持新鲜感。比如在设计巩固练习时,用“大家来找茬”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大家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对列式计算的文字题,设计“你列式、我计算”教学过程,同桌之间明确分工,每人列一道题的算式并给对方计算,所以他们在列算式时加倍细心,唯恐自己列错算式。这样的设计不但达到练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兴趣。
2.竞赛趣味化。学生喜欢竞赛这种形式是每个教师的共识,练习课上是这种练习形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就在计算教学中仿照《开心辞典》开展过“24点快算”等计算竞赛,学生那种热情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学习。竞赛不仅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更可以在师生之间开展。
(四)培养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教学的根本。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如何简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
2.打好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一题,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三题,加强训练,但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六)计算器引入要适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学习兴趣。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不能偷懒的工具。
(七)问题课题化是有效的补充
因为各年级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我们把问题课题化,分年级分小组进行问题立项研究,找出方法总结经验。
总之,计算教学是困难的,但又是迫在眉睫的。计算教学应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教师教计算到在计算教学中发展人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