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技能的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axue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计算无疑更显枯燥,计算的练习更显乏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运算顺序、注意什么、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可以简便计算,该讲的都已经讲明白了,但错误还是不断地出现。学生学得压抑,老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意思”,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剖析,不断地反思,积极地寻找对策。
  一、目前学生的状况
  现状一:口算能力差。十道口算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对六、七道,甚至有的学生只能算对三四道,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全部做对。
  现状二:经常抄错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符号。
  现状三:竖式计算正确率不高。该点小数点的没点,该添零的没有添零……
  现状四:乘法口诀不过关。有的背的颠三倒四,有的必须从第一句开始背才想得起来。
  现状五:能简便计算的没有简算或算错了,不能简算的胡乱简算。
  现状六:计算器成了学生偷懒的工具。
  二、剖析及对策
  “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人生活、工作及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严格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加强口算很重要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三)培养兴趣很关键
  在计算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更真实效。
  1.题型多样化。简而言之就是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一味口算、竖式计算等老面孔。适当加入形式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换换口味,保持新鲜感。比如在设计巩固练习时,用“大家来找茬”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大家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对列式计算的文字题,设计“你列式、我计算”教学过程,同桌之间明确分工,每人列一道题的算式并给对方计算,所以他们在列算式时加倍细心,唯恐自己列错算式。这样的设计不但达到练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兴趣。
  2.竞赛趣味化。学生喜欢竞赛这种形式是每个教师的共识,练习课上是这种练习形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就在计算教学中仿照《开心辞典》开展过“24点快算”等计算竞赛,学生那种热情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学习。竞赛不仅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更可以在师生之间开展。
  (四)培养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教学的根本。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如何简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
  2.打好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一题,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每日三题,加强训练,但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六)计算器引入要适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学习兴趣。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不能偷懒的工具。
  (七)问题课题化是有效的补充
  因为各年级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我们把问题课题化,分年级分小组进行问题立项研究,找出方法总结经验。
  总之,计算教学是困难的,但又是迫在眉睫的。计算教学应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教师教计算到在计算教学中发展人的根本转变。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思维,是当前教学教改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学生在实践作业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学生在实践作业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原因何在,绝大多数不是粗心粗心问题,而是思维能力没跟上,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必须狠下功夫培养好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一、创设学习兴趣,激发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因为在日常
期刊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而这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
期刊
中国西部人才流失现象已极为严重,主要一方面表现为人才存量大幅流向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增量人才(到中、东部就读学生)中不回西部地区工作的比例逐年扩大,一些省区近年已达近70%。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指人们有目的性地进行的创新思维活动,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的知识,运用新颖、有见地性的思维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听、说、读、写”是教学一门语言必须进行的训练,在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在数学的教学中却很少有人进行尝试。其实,数学也是一门语言,而且是一门通用语言。就“1+1=2”而言,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来说,都只能被特定的一部分人群所接受,而如果在书面写出来,则可以走遍全世界,无人不能接受。由此可见学好数学这门语言的重要性。正是如此,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也尝试对学生进行“听、说、读、
期刊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农业科技现状及科技创新的分析,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政府与市场均失灵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的问题,从而探索建立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型与方法.在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