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33-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我们站在今天的讲台上,审视着过去的教育旅程,面对在座的学生,思考着如何展开现在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在半年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疑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是否增强了?教师怎样“教”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下面围绕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能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大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
过去,我国课程体制受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形成了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现代课程观点认为,课程乃育人媒体。课程体制和课程结构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是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人们课程观念认识的发展,是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社会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新课标实施的指导原则
1、素质发展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围绕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设计的。新课改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构建出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式的课程。
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都作了大的改变。在教学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2、探究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改革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在科学探究中不断发展的。课堂教学贯彻探究方式,并不是忽视知识,而是使知识的构建处于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创新的原则
如果说,知识是躯壳,探究是走向心灵之路,创新则是教育的魂灵。创新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
创新精神的培养,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和素质的思想观念,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合适环境。
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有批判和质疑精神,善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观念
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转变角色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的转变要求及时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组织和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探究中内化知识、提高素质。
3、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明确提出三维备课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贯彻三维备课目标,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5、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整合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中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提高课程整合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还应该充分重视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充分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在新的课程观念的指导下,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社会科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所制订的。新课程改革从试验到推行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并且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改革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并不能改变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应该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和完善。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掌握教育教学的原则,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材而不懈努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我们站在今天的讲台上,审视着过去的教育旅程,面对在座的学生,思考着如何展开现在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在半年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疑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是否增强了?教师怎样“教”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下面围绕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能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大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
过去,我国课程体制受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形成了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现代课程观点认为,课程乃育人媒体。课程体制和课程结构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是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人们课程观念认识的发展,是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社会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新课标实施的指导原则
1、素质发展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围绕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设计的。新课改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构建出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式的课程。
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都作了大的改变。在教学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2、探究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改革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在科学探究中不断发展的。课堂教学贯彻探究方式,并不是忽视知识,而是使知识的构建处于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创新的原则
如果说,知识是躯壳,探究是走向心灵之路,创新则是教育的魂灵。创新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
创新精神的培养,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和素质的思想观念,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合适环境。
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有批判和质疑精神,善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观念
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转变角色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的转变要求及时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组织和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探究中内化知识、提高素质。
3、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明确提出三维备课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贯彻三维备课目标,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5、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整合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中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提高课程整合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还应该充分重视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充分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在新的课程观念的指导下,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社会科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所制订的。新课程改革从试验到推行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并且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新课程改革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并不能改变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应该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和完善。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掌握教育教学的原则,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材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