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围绕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阅读实践;语言文字运用;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于是乎各种公开课中总能见到学生练笔的环节,即使教学内容没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教师也要挖空心思,极尽所能强行塞入,美其名曰:语言文字运用。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文字运用”?笔者认为不然。
一、源头活水
1.课内得法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文章,同时这些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生只有直面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对话,主动亲历阅读过程,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包括文字的文化价值,文章如何表情达意,以及自字、词、句的积累等。
2.课外迁移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学生用课内习得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为自己不断地注入活水。课堂学习时间及教材内容的有限,注定了我们的阅读实践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
二、曲径通幽
1.明确方法
所谓明确方法,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包括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等。如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文,优美的语言,变换的句式,描绘出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顿视觉大餐,更是一顿语言大餐。
2.迁移运用
一教师在上《有趣的数量词》时,以课文《比一比》引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有趣的数量词,接着通过看图说数量词,让学生发现“只”与“头”的区别,“一”与“许多”的区别。在“铺路搭桥”环节,教师让学生发现课文中是这样给数量词化妆的(一场精彩的球赛、一条长长的小路、一只可爱的布熊、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这些数量词组经过化妆,显得更生动、更优美了。紧接着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好!我是一只小白兔。我住在一片森林里。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头黄牛送了我一束鲜花。一群百灵鸟为我唱了一首歌。啊!今天我真开心!现在让我们也学着这样,为这些数量词化化妆吧……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数量词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通过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白了恰当的数量词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优美的形容词让我们的句子更加生动。
三、拨开云雾
1.重写轻读
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对字音、词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匆匆而过,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立即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名曰:语言文字运用。一味地讲授写作方法与知识,没有了阅读的情味,这样的语文教学岂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而反观我们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她是这样教图画书《我爸爸》的。
在这堂80分钟的课中,窦老师花了大约6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让孩子看,看后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老师一幅一幅地说,在说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赶进度,讲到那里停都可以。在整个读书活动中,窦老师只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窦老师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画,为你爸爸画一张像。
(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
(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樣,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你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呈现出精彩的课堂,生动的儿童世界。
2.重写轻说
我们的语文教材几乎在每个园地中都会编排一个口语交际内容的训练,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以赶进度为由,或三言两语带过,或干脆无视其存在。这使得口语交际课沦为可上可不上的尴尬境地。
3.重指导轻实践
习作课中,教师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但轻视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只有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书面表达实践,其实践结果不容乐观。
目前,我们的教育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唯有静下心来,拨开面前的层层云雾,为学生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曲径通幽”,让语言文字运用之花在阅读实践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郑昌良.在语文实践中绽放“语用”之花[J].新教师,2014(1):47-48.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阅读实践;语言文字运用;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于是乎各种公开课中总能见到学生练笔的环节,即使教学内容没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教师也要挖空心思,极尽所能强行塞入,美其名曰:语言文字运用。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文字运用”?笔者认为不然。
一、源头活水
1.课内得法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文章,同时这些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生只有直面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对话,主动亲历阅读过程,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包括文字的文化价值,文章如何表情达意,以及自字、词、句的积累等。
2.课外迁移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学生用课内习得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为自己不断地注入活水。课堂学习时间及教材内容的有限,注定了我们的阅读实践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
二、曲径通幽
1.明确方法
所谓明确方法,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包括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等。如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文,优美的语言,变换的句式,描绘出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顿视觉大餐,更是一顿语言大餐。
2.迁移运用
一教师在上《有趣的数量词》时,以课文《比一比》引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有趣的数量词,接着通过看图说数量词,让学生发现“只”与“头”的区别,“一”与“许多”的区别。在“铺路搭桥”环节,教师让学生发现课文中是这样给数量词化妆的(一场精彩的球赛、一条长长的小路、一只可爱的布熊、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这些数量词组经过化妆,显得更生动、更优美了。紧接着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好!我是一只小白兔。我住在一片森林里。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头黄牛送了我一束鲜花。一群百灵鸟为我唱了一首歌。啊!今天我真开心!现在让我们也学着这样,为这些数量词化化妆吧……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数量词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通过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白了恰当的数量词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优美的形容词让我们的句子更加生动。
三、拨开云雾
1.重写轻读
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对字音、词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匆匆而过,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立即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名曰:语言文字运用。一味地讲授写作方法与知识,没有了阅读的情味,这样的语文教学岂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而反观我们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她是这样教图画书《我爸爸》的。
在这堂80分钟的课中,窦老师花了大约6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让孩子看,看后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适当让学生即兴说出图意。老师一幅一幅地说,在说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赶进度,讲到那里停都可以。在整个读书活动中,窦老师只是小朋友知性的研究伙伴、思考的技术顾问。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窦老师一边总结故事内容,一边渗透网络图,渗透、体会递进关系的句子、比喻修辞的练习运用等。最后环节,老师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图文并茂”。给学生的友情提示是:
(1)用简笔画,为你爸爸画一张像。
(2)用笔,为你爸爸写上一句话。
(3)或者也像黑板一样,画一个网络图也可以。
(4)注意爸爸的友情提示。(“……像……一样……”“……像……一樣,也像……一样……”,用上更好。)
(5)当然,你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也可以。
这样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呈现出精彩的课堂,生动的儿童世界。
2.重写轻说
我们的语文教材几乎在每个园地中都会编排一个口语交际内容的训练,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以赶进度为由,或三言两语带过,或干脆无视其存在。这使得口语交际课沦为可上可不上的尴尬境地。
3.重指导轻实践
习作课中,教师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但轻视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只有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书面表达实践,其实践结果不容乐观。
目前,我们的教育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唯有静下心来,拨开面前的层层云雾,为学生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曲径通幽”,让语言文字运用之花在阅读实践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郑昌良.在语文实践中绽放“语用”之花[J].新教师,2014(1):47-4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