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谍战类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关键词:谍战;电视纪录片;主旋律;娱乐;故事;视听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080-02
  
  
  2009年,一部谍战电视连续剧《潜伏》红遍大江南北,随后荧幕上刮起了一股谍战风。在建党90周年的2011年,谍战类型的影视作品依然势头强劲,各大电视台都在播出谍战类电视连续剧,一些电视纪录栏目如《见证》、《重访》、《人物》等也播出了一系列谍战题材的纪录片。CCTV-9纪录频道于2011年1月1日开播首日就播出了一部谍战类的系列电视纪录片《隐蔽战线》,纪录了在隐蔽战线上从事情报工作的人们的故事,还原了那一段历史。
  纪录片《隐蔽战线》的主角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解放前这一时期的中共情报人员。正如片中的解说词所述:“他们是一群神秘的人物,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甘愿将知道的一切带进坟墓,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某一个瞬间改写历史。”这些情报人员为了新中国成立和世界和平在隐蔽战线上和敌人斗智斗勇,不畏流血牺牲。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信仰的力量和他们对意义的坚守,正是这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所以《隐蔽战线》在思想上是主旋律的,然而它在主旋律的内核之外又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显现出当今谍战类电视纪录片特有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娱乐化的趋向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娱乐化俨然成为当今电视纪录片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吸引观众的手段。对于谍战类纪录片来说,其内容的历史、军事、政治性使它看似严肃、与娱乐没有多大联系,然而它的娱乐化趋向恰恰首先体现在谍战题材上。谍战这种脱离大众日常生活的事,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新奇性,严肃的革命政治性内容在观众猎奇心理驱使的窥视下,被披上了一层娱乐化的外衣。《隐蔽战线》里的人物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其工作的特殊性又使他们在公众眼中具有厚重的神秘色彩。他们大多隐姓埋名、暗中活动,在当时极其艰难的处境之下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又是如何传送关乎党国存亡的机密信息的,这部纪录片正好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情报、密电、各种情报手段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政治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谍战纪录片具有了游离于政治、历史之外的娱乐性。
  当今谍战类纪录片的娱乐化倾向还体现在人物的表达上,更注重对人性和情感的挖掘。《隐蔽战线》里的主角——这些隐蔽战线上的战士,在最本真的人性上和每一位普通人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隐蔽战线2》第五集里,主角是一位曾经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又是一位美丽可爱的女性——张露萍。片中除了表现她作为战士与军统作斗争的过程,还再现了她作为女人的婚姻和情感经历,请她的丈夫讲述他们的故事,用口述历史、情景再现等方式再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为了革命理想离开新婚丈夫奔赴情报工作的画面。片中运用了大量细节,张露萍身着红衣服拉歌的场景、寄给丈夫的水果糖、表达思念之情的信等,这些细节更真切地还原了历史,也更立体地再现了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革命女青年形象,表现了一位青春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的忠诚。革命加爱情,成了谍战纪录片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显现的标志。对人情人性的表达,特别是对革命者爱情方面的表现,在之前的历史政治题材的纪录片里是比较缺失的,它正在成为当代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趋向。
  美国探索频道声称他们的主旨是寓知识于娱乐,探索频道亚洲有限公司中国副总裁罗百鸿说:“尽管你是教育科技节目,你也必须做到教育娱乐并重,你才会有观众。”这就是探索频道成功的秘诀之一。今天的观众不再仅仅是作为被动吸收者,更不是被教育的对象,科教节目重视娱乐功能,对于历史政治性题材的纪录片来说,更需要将它的宣传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结合起来,将它的政治性内容通过娱乐化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被观众喜爱和更好地接受。在以《隐蔽战线》为代表的一批电视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娱乐化的美学取向。
  二、故事化的叙事
  纪录片是对生活和历史的纪录,但生活现实的琐碎性使我们不能每事必录,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和概括,使生活事件故事化,用一个完整、清晰的结构来支撑纪录。在纪录片娱乐化的趋势之下,现在的纪录片越来越重视故事的讲述,强调通过情节的安排和叙事手段的设置,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因为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纪录片里的故事不像剧情片里的故事那样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的关键在于发现真实的戏剧性。
  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谍战题材具有天然的戏剧性。首先谍报人物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内在的矛盾,其次敌我之间的斗争又构成直接的戏剧二元对立。在隐蔽战线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公开的身份,他表面上可能是大学生、工人,也可能打入敌人内部,甚至是军统情报机构里的核心成员。但公开身份之下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秘身份,就是中共情报人员。在这极度割裂的双重身份之下的人必然处于纠结状态,人格的分裂带来了戏剧张力。同时,谍报人员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他与敌人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绝对的二元对立。他流血牺牲、无所畏惧,只为着心中的理想和信仰,而敌人却千方百计要破坏这个理想。隐蔽战士既要完成任务又要隐蔽身份,他们随时处于危机之中,生与死的对决就是最大的矛盾冲突,一个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情节加强了戏剧性。
  在《隐蔽战线》故事的讲述中,还频繁运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手段。最后一分钟营救是类型片尤其是惊险片、犯罪片中常用的手段,随着危机的层层推进,正反双方进行角力,直到最惊险的一刻才破除危机。在《隐蔽战线》第一集里,由于中共核心情报人员的叛变,中共上海组织面临灭顶之灾。在这一段的讲述中,敌我双方两条线索交错剪辑,中共方面积极地想办法传递情报、进行营救工作,军统方面也在迅速调动力量进行搜捕行动,情节随着时间的一秒秒流逝越来越惊险,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戏剧化叙事手段的使用使得谍战类纪录片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
  在纪录片的情节化叙事中,要使故事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悬念的营造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手法。悬念的营造实质上就是激发观众的期待心理,通俗的说法就是“卖关子”。在《隐蔽战线》里就充分设置悬念,吊足了观众胃口。它的每一集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悬念铺陈整个故事。在故事讲述中带给观众无数疑问:这个人是谁,他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尤其是每一集里面总有一个情节爆炸点——改写历史的瞬间,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重重悬疑,十足调动了观众的紧张和期待情绪。在《隐蔽战线》第一集的情节安排上,没有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将时间线打乱。先是交代黎明被捕,设置了第一个悬念,黎明是谁?再由白鑫案补充介绍中央特科的情况,然后抛出第二个悬念,黎明将作何抉择。紧接着告知观众中共面临着一个关乎存亡巨大的危机。整个故事悬念迭起,险象环生,直至最后一刻才破除悬念、化解危机。这种设置悬念的叙事策略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的观看性。
  三、视听化的表达
  传统纪录片重视真实的力量,比较轻视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大多采取画面配解说词的方式呈现资料和观点。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电视纪录片更加强调纪录片的视听特性,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
  在纪录片中,再现真实的手段从传统的运用照片、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到搬演、情景再现,影像化的表现方式为纪录片的艺术化表达拓展了新的表现途径。以前的情景再现主要是作为再现现实、还原历史的手段,而在现在的很多纪录片里,情景再现不再仅仅是再现现实的手段,它可能侧重的是写意而不是写实,它重视的是意境的营造而不是细节的真实,它重在借助于光影、色调、景别、构图、镜头运动等影视手段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隐蔽战线》里的大量情景再现片段,都运用了人物身体局部特写和虚焦处理,观者看不清也无需看清由演员搬演的历史情境里的人物面容和环境细节,但是又完全可以领会其影像的意义表达,这样的视听呈现在再现历史的同时又营造了一股强烈的神秘感,正好契合了谍战纪录片的精神气质。
  《隐蔽战线》里还有一些极富画面感的镜头,通过视听元素的综合运用传达思想和表达情感,而不像一些纪录片主要依赖文字解说传情达意。在《隐蔽战线》第一集的片头,黄色调的画面营造了深深的历史怀旧感,逆光中一个剪影似的人缓慢而又坚定地前行,他的衣角和着沉郁舒缓的音乐在风中飘动。无需言语,影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颇具悲壮情怀的世界里。这就是视听语言独到的魅力,现在的纪录片越来越重视用视听手段的综合应用强化其形式美感和艺术感,更好地表现影视艺术特有的魅力。
  这部系列纪录片还非常重视音乐对叙事和情感的强化作用。通过节奏变化,音调的高低去渲染情绪、营造意境、烘托主题,以唤起人们的共鸣。片中的每一个危机的关头,都运用了极具紧张感的音响和音乐与画面一起充分发挥了视听震撼力。第二集里,中共安排在军统内部的情报人员钱壮飞紧急破译密电,画面是人物面部特写,以时钟的滴答声作为环境音,加强了紧迫感,同时配上快节奏的音乐强化紧张情绪。正是通过这些视听化手段讲述故事,才使得《隐蔽战线》具有了较高的美学品格,深受观众喜爱。
  综上所述,在以《隐蔽战线》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当今谍战类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故事化、视听化等美学走向,《隐蔽战线》在娱乐化趋向下,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这部纪录片表达了信仰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坚守意义的重要性。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 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红军.纪录影像文化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 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做主持人要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基础上与众不同,多吃苦,耐的住寂寞;做主持人不是进娱乐圈,要离闪光灯和鲜花红地毯远些,和有见识的人和普通百姓近些……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央电视台绝大部分节目主持人都是科班出身,主持风格以正襟危坐、严肃庄重为主。而“名嘴”阿丘似乎是其中的“另类”,他主持节目所采用的个
期刊
摘 要:围绕新闻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且定义者又各自强调了的唯一性与排他性。其实,这像盲人摸象。用某一狭隘的新闻范畴,去囊括新闻概念的所有范畴。殊不知新闻概念是一个范畴系统并不恰当。从各种语境中新闻的多范畴可以看出,彰显出对新闻学基石——新闻范畴的革命势在必行,因而“非对称层级新闻范畴系统”应运而生。处于上位范畴的是核心概念:新闻;处于下位范畴的是:本闻、知闻、媒闻、受闻和馈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形成的大众传播媒介分层使媒介自身的发展与运作必须与其生存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具有相同环境维度的作用也促使很多媒介在发挥其功效时形成较高的相似性。为了证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以媒介地理学观点出发,通过对甘肃临夏和宁夏泾源两县回族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习惯进行比较;对政府处理各类社会问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调查,发现同是回族聚居区;同处于西北这个落后和欠发达区域的两个县城,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两
期刊
摘 要:《超级全能住宅改造王》是日本一个开播已有8年之久的住宅改造栏目,曾在竞争节目影响下停止常规制播达3年之久,2009年恢复常规制播,至今收视率稳定。本文主要以《超级全能住宅改造王》栏目为例,探析日本服务类节目媒体责任意识是怎样表达的,从中总结经验作为借鉴。  关键词:日本;服务类节目;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海南省公务员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该群体对媒体的认知水平总体较好,与媒体有一定的沟通、交流以及接受相关新闻培训的机会。但是,官员对新媒体的接触与认知能力存在偏差,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建议要树立媒体意识,了解公众的愿望,树立政府的威信与形象;从制度层面来看,要形成一套集培训、交流、考评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活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
期刊
摘 要:舆论学自从与传播学发生学科交叉后,传播学中的概念论也开始普遍适用于舆论学。舆论传播在新闻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新闻工作的头一关则是议程设置。如何理解舆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流程,以方便新闻工作者们更好的开展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在对舆论传播和议程设置有关概念解释的基础上,以2011年人民网对“两会”报道的案例加以分析,得出舆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方向,并对未来舆论传播的议
期刊
摘 要:新闻传播的最大魅力在于即时性,电视媒介突出的优势在于现场直播。但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不加控制地使用电视直播,以满足受众盲目的“暴力知情权”,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悲剧,形成另一层面的社会危机。文章通过823菲律宾人质事件电视直播的反思,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度”与“量”的把握原则,既要保障大众的知情权,更要尊重危难者的生命权,并对国内电视直播报道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知
期刊
摘 要:真实性、权威性以及颇具历史积淀的新闻专业素质是受众在报道事实不一致时,更愿意信任传统媒介的原因。面对网络媒介的过激化、盲目化、失控化,虚假新闻、策划新闻不断出现。传统媒介应在在观念上,常怀回归意识、明确普惠大众的责任;在报道实践上,寻求多方科学验证、善用报道技巧,力争站在平衡的位置,对新闻事件进行不断的挖掘、比较、鉴别、思考,从而逼近事实真相,把好新闻关,给受众一个真实可靠的新闻事实,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的后语境电视中,网络文化时常被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这既使得电视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也满足了一定人群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在消费语境下,这种凸显更是蔓延着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然而对于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网络文化向电视中肆意渗透,也的确让人忧心忡忡。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并从中观照出三重因素的缺位。   关键词:后语境;网络文化;电视;碎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