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教师如何提升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进行三点阐述: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地图语言以及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读图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06-01
一、扎实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的前提
读图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认知,学生拥有扎实的地图方面的基础,才能理解图中所示,进而展开分析,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地图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读图教学做好准备。
实际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判断地图上的方向,这是正确读图的前提和关键,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和联系。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它不仅能直观反映地理事物间的距离,还能换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这是地图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借此可以获取重要信息,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让思维变得理性、严谨。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看图例,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各种线条又分别有什么含义等。教学时,学生不仅要能借助“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而且要学会运用经纬线,为以后的深入探析做好准备。
扎实掌握了以上内容,学生就迈出了读图的第一步,能初步了解地形图、气候图以及行政区划图等,对相关概念有所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协调好“讲”与“学”、“听”与“说”的度,让学生能听懂、会用。
二、合适的地图语言是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的载体
地图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地图语言的输入,我们的大脑获取信息;二是思维的运转,我们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不断深化认知。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地图语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灵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关注地图语言的鲜明性。研究表明,人们对色彩丰富、鲜艳的地图的辨别率比面对单色地图的辨别率高出5倍,也就是说,色彩丰富、鲜艳的地图更能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其阅读效率。地图语言的鲜明性表现在重点的突出上,重要信息一目了然,不需要反复寻找,能加强学生读图的准确性。其次是地图语言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认知和进行探究有很大影响,准确、合适的地图语言能促进学生思考,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偏差较大的地图语言会导致事倍功半。再次,在选择运用时,教师要精心选择地图的类型、比例尺;在自绘地图时,要格外注重地图的准确性,合理设置符号大小、注记位置等,在细节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用图、绘图意识。最后,要注意地图语言的协调性,在选择时充分考虑实际,尽可能地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让其在良好的情境中探究、分析。比如,在选择挂图时,考虑到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健全,教师可以以形象符号的地图为主,边讲边指,做到动作与语言的协调,帮助学生迅速抓住重点。
三、运用地图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地图能力的目的
讀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将这一点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事物是什么,在何处,表象如何,进而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联系以及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讲解北美洲气候时,笔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由整体到局部,全面剖析。首先,我让学生阅读《北美洲行政区划图》《北美洲气候图》两幅图,并提问。学生很快便发现两个重点信息,一是北美洲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多样;二是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给学生呈现《北美洲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图》,引导其据图进行分析,进一步获取信息。地图鲜明的语言标注让学生很快了解到北美洲一月份与七月份南北温差很大,且大部分地区有相同的情况。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特点的认识,笔者一下子呈现三幅图:《北美洲行政区划图》《北美洲年降水量图》以及《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引导学生再次对比分析,综合所有信息,得出结论。这一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整合探究。经过一番交流,学生得出结论,顺利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清楚知识的获得过程,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地图的驱动下增强学习兴趣,积极融入课堂,主动探析,借助阅读、观察、分析培养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科实用性。
(责编 刘小瑗)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读图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06-01
一、扎实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的前提
读图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认知,学生拥有扎实的地图方面的基础,才能理解图中所示,进而展开分析,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地图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读图教学做好准备。
实际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判断地图上的方向,这是正确读图的前提和关键,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和联系。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它不仅能直观反映地理事物间的距离,还能换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这是地图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借此可以获取重要信息,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让思维变得理性、严谨。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看图例,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各种线条又分别有什么含义等。教学时,学生不仅要能借助“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而且要学会运用经纬线,为以后的深入探析做好准备。
扎实掌握了以上内容,学生就迈出了读图的第一步,能初步了解地形图、气候图以及行政区划图等,对相关概念有所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协调好“讲”与“学”、“听”与“说”的度,让学生能听懂、会用。
二、合适的地图语言是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的载体
地图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地图语言的输入,我们的大脑获取信息;二是思维的运转,我们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不断深化认知。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地图语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灵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关注地图语言的鲜明性。研究表明,人们对色彩丰富、鲜艳的地图的辨别率比面对单色地图的辨别率高出5倍,也就是说,色彩丰富、鲜艳的地图更能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其阅读效率。地图语言的鲜明性表现在重点的突出上,重要信息一目了然,不需要反复寻找,能加强学生读图的准确性。其次是地图语言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认知和进行探究有很大影响,准确、合适的地图语言能促进学生思考,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偏差较大的地图语言会导致事倍功半。再次,在选择运用时,教师要精心选择地图的类型、比例尺;在自绘地图时,要格外注重地图的准确性,合理设置符号大小、注记位置等,在细节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用图、绘图意识。最后,要注意地图语言的协调性,在选择时充分考虑实际,尽可能地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让其在良好的情境中探究、分析。比如,在选择挂图时,考虑到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健全,教师可以以形象符号的地图为主,边讲边指,做到动作与语言的协调,帮助学生迅速抓住重点。
三、运用地图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地图能力的目的
讀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将这一点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事物是什么,在何处,表象如何,进而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联系以及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讲解北美洲气候时,笔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由整体到局部,全面剖析。首先,我让学生阅读《北美洲行政区划图》《北美洲气候图》两幅图,并提问。学生很快便发现两个重点信息,一是北美洲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多样;二是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给学生呈现《北美洲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图》,引导其据图进行分析,进一步获取信息。地图鲜明的语言标注让学生很快了解到北美洲一月份与七月份南北温差很大,且大部分地区有相同的情况。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特点的认识,笔者一下子呈现三幅图:《北美洲行政区划图》《北美洲年降水量图》以及《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引导学生再次对比分析,综合所有信息,得出结论。这一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整合探究。经过一番交流,学生得出结论,顺利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清楚知识的获得过程,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地图的驱动下增强学习兴趣,积极融入课堂,主动探析,借助阅读、观察、分析培养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科实用性。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