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视角下的菲利普·罗斯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身份研究是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研究文本之中和文本外的社会文化、种族身份、宗教性别的一种有别于纯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从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美国犹太作家对犹太种族、犹太性、犹太文化身份及民族文化生存策略给予深层关注与深刻思考。藉此,我们可以汲取一些关于文化生存策略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文化身份研究;犹太性;文化生存策略
  一、菲利普·罗斯小传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1959年以一部《再见吧,哥伦布》而获得“文学神童”的称呼,在此后的45年里,罗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创作了26部小说和大量的文学评论。而且他的这26部著作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学界所有奖项,从全美图书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奖到福克纳小说奖,可以说他的作品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广受好评。
  国内对罗斯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对作品的纯文本分析,如对朱克曼三部曲、罗斯三部曲、美国三部曲等的分析研究;其次是对罗斯文学创作手法的研究;最后是对几代美国犹太作家的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说直接从文化身份这一角度的研究很少,而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寄希望能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分析研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
  二、《人性的污点》之文化身份视角探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文研究的领域越来越窄,尤其是纯文学研究。于是,20世纪40年代文化研究初露端倪,80年代开始走上学术舞台。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对其中比较有名的文化身份研究做介绍。所谓的文化身份是指一个民族本质的东西或者这个民族本质的特点,例如犹太民族本质的特点是信奉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文化身份也可以叫做文化认同。通常,文化身份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中唯一的、特殊的有别于其他的内在特征,同时,文化身份还含有一些结构主义特征。在用文化身份来进行文化研究时,通常我们是基于一个或多个文学文本,主要是看主人公(许多情况下是作者的化身)对文化身份的态度和思考以及他或者她是如何在另一种文化土壤中寻找和坚持本民族文化身份的。
  罗斯一直对美国犹太人的文化身份有种不舍的情结,从早期对犹太移民精神苦闷和生活困境以及回避、背叛民族身份的关注到揭示新一代美国犹太人痛感精神家园的失落与民族文化身份之根的丧失。不同于其他犹太作家笔下的诚实、虔诚和传统犹太人,罗斯极力刻画新一代犹太人的反叛与反抗,尤其以对性的大胆甚至露骨的描写为手段。这也正是第二、三代美国犹太人的生活状况,通过对犹太人生活的和犹太性的深刻思考,罗斯意在表达反抗是一种手段,但是过之,其结果只能是沉迷于性等淫乱的生活而不能自拔。
  《人性的污点》是罗斯美国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另两部是《美国牧歌》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其实这三部曲分别代表了美国的三个时代,克林顿时代、越战时代和麦卡锡时代,作品直指阴暗的美国社会。《人性的污点》是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的,叙述一位年过七旬的大学教师因为一个“点名事件”而被冠以种族主义的罪名,进而经历一些似是而非的各种荒唐事件,最后也是戏剧化的消失的故事。内幕、个人的自我是作品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但如果更深一步去发掘的话,不难发现作者真正想叙述的是一个人文化身份问题以及在美国这样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如何对待自身文化身份,如何采取文化生存策略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科尔曼(Coleman)戏剧的人生上看出来,他本来是一个浅肤色的黑人,可是他却以犹太人的身份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当近一辈子的教授,如果不是这次“点名事件”,他就可能真的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过完他的人生。对于科尔曼来说,他知道,虽然美国标榜种族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现实社会并非如此,当科尔曼在课堂上说“有人认识他们吗?他们到底存不存在,还是鬼?”(Does anyone know these people? Do they exist or are they spook?)一个spook就了断了科尔曼的平静人生,了解英语的人应该知道其实spook这个词本身就是鬼的意思,怎想别人把他古老的意思翻出来了,原来,spook还有相当于negro(黑鬼)的意思,这下科尔曼就成了“种族主义”者了。他本以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可以瞒天过海,结果一个微小的事件就将他的梦想毁之一旦。可见,他的这个文化生存策略也没能生存多久。
  通常,在罗斯的作品中,都会有一个犹太人物,他对自己的种族和历史深深矛盾,甚至他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身份。这就像Marlin和Stark争论的一样,美国犹太小说总会有如下主题:寻根(由于大规模移民的原因)、父子冲突(由于移民带来的代沟)、无奈忍受现状(由于过去那些恐怖的大屠杀)和双重性(同样是上帝的子民却被外邦人抛弃)。多年来罗斯以他的广阔的视野一直把精力和思考倾注在犹太性上,他经常会在文化身份的找寻中留下深深的犹太历史和宗教印记,这也许就是有些人称之为“犹太情结”的东西。对于每个犹太人来说,他们都是俄狄浦斯,因而注定了要在历史和现实,文化身份与时代命运中挣扎。
  海内外的评论界在谈论《人性的污点》这本小说时,侈谈的诸如历史、主题、背叛、身份、种族等等。然而,Brett Ashley Kaplan从种族的角度宣称,种族的和解总是被一些个人的无法识别的力量所挫败,而且他认为这种力量是由小说本身透露出来的,因为在美国你无法让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消失殆尽。其实,对于罗斯来说,他的犹太意识常常以模仿的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告诉我们那个我们因害怕而去回避的文化身份问题注定是逃避不了的,换言之,为了追求美国梦而牺牲自己本民族文化身份的代价将直接决定自我的可能性。因此,有人认为犹太文化身份应有两种模型,一种是扎根于历史的延续性,另一种则是一种非延续性的犹太性。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罗斯是将犹太历史、种族的挣扎和希腊悲剧有机地联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尔曼只是个“自我”。
  文化身份只能控制却不能改变,如果了解这一点科尔曼也不会最终走向末路。对自我身份和自我历史的接受是自我身份建构的基础,所以科尔曼对其身份的自我发明成就了其自我异化。这里,我们还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罗斯笔下的科尔曼是属于第二代、第三代犹太移民,不同于第一代犹太移民,科尔曼这一代犹太移民对于犹太文化、历史和宗教乃至犹太性是有过深层的思考,只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太多,所顾虑的东西也很多,不得不在美国主流文化和犹太文化之间夹缝之间寻找呼吸。同时,从科尔曼的悲剧人生中,我也可以看出罗斯的旨意明显,像科尔曼一样,始终戴着面具生活,妄图磨灭自我文化身份的结果只能自食恶果。摆在科尔曼面前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世俗世界,他不想被人称之为犹太美国人,因为这就意味着种族歧视的存在或者说他没能完全融入美国主流世界,但如果是美国犹太人又意味着被同化,这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为了生存,他隐藏身份,谎称自己是犹太人,就这样自己进入大学教书,竟然也混成了教授,如果不是“spook incident”,他就可能成为院长了。当他被逐出学院后,碰到了文盲的扫地工人福尼亚,一个代表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女人,她的存在其实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无言的抗争,她迫于生活压力,依然完全被美国社会同化。她在科尔曼生活中出现意在说明不可能让所有的美国人皈依犹太教从而成为犹太人,“应许之地”不一定在以色列,在美国同样可以。总之无论是科尔曼的文化身份的转变还是福尼亚的伪装都是“鬼”(spook)的象征,都会超越和损坏自我。科尔曼的逃避是因为他无法在文化身份如此重要的社会里找到平衡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美国犹太人文化身份的思索和对美国犹太人的犹太性的探索与建构无疑是《人性的污点》的话外之音,而通过科尔曼这个人物的悲剧人生,我们能看到一个自我的文化身份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这对于其他美国犹太作家和美国华裔作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祝远齐.从解构主义角度分析在《人性的污点》和《美国牧歌》中的菲利普·罗斯的犹太身份情结[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Marlin, Irving, ed. Contemporary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
  [4] Kaplan, Ashley Brett. Reading Race and the Conundrums of Reconciliation in Philip Roth’s The Human Stain [A] In Halio, Jay L. and Ben Siegel(ed). Turning Up the Flame: Philip Roth’s Latter Novels[C] Rosemont Publishing& Printing Corp, 2005:172-189.
  注释:
  ①拙作中所引《人性的污点》的内容,系笔者根据原著所译。参见原著Philip Roth, The Human Stain [M]. New York: Farrar, 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军车运行安全管理中,驾驶文化是重要的一环,本文重点探讨了驾驶文化建设的四个瞄准。  关键词:文化建设;四个瞄准  瞄准过硬搭平台,拓展军车驾驶文化建设的新领域。一要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环境建设是军车驾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营区环境、训练环境、舆论环境。营区、车场要设立能催人奋进、具有警示作用的标语牌、灯箱、文化长廊。训练场、驾驶室功能要齐全,设施配套要完善。要办好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  在当今时代,对物力资源的争夺日益让位于智力资源的争夺。21世纪是教育与人才竞争的世纪,因为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教育的竞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亚兹莱作品的研究,对比亚兹莱的作品及其风格进行评价,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最终促进自己独立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恶之花;颓废主义  一、比亚兹莱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比亚兹莱的作品被称为“恶之花”,他的艺术被维多利亚社会批判为最不正当和最怪异的艺术之一,但他用高度符号化和情色化的表达方式,充分揭示了维多利亚家长制社会结构中的伪善。  他的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
期刊
摘 要:本文关注了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分析了女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给出了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即: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女大学生更是有其独特的特质。近几年来,
期刊
摘 要:以新民为试点,阐述如何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从而验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实际工作,分析目前试行的数据库规范的不足知错  关键词: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新民市;数据库规范  1、引言  农村土地的范围:农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使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对其
期刊
摘 要:平面设计在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意识方面可选用诸多方式方法,但选择怎样的形式才能够凸显中国风格的设计思想与情感,使其在众多地域的平面作品中独树一帜,是当前许多平面设计业内人士以及艺术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话题。在这个话题的启发下,许多设计师早已开始尝试着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式注入平面设计创作之中,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为此,本文选择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篆刻艺术为载体,以对其历史渊源、审美趋向的分析
期刊
摘 要:纳西族传统生态观起源于古老的东巴教中的自然崇拜,其主要内容涉及生产活动中的梯田稻作;社会生活中的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和传统生态道德观念;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丧葬习俗、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民居建筑等方面。作者认为,纳西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的途径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途径  一、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起源  在畜牧经济向农耕过渡的漫长岁月中,纳西
期刊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一种常用的救济手段。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干扰了民事诉讼秩序、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拖延了诉讼进程,也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拟从法律分析入手,对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成因及其危害进行剖析,通过揭露分析,进而抑制这种现象,以维护司法权威和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当事人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形
期刊
[案例]被告人王某先后注册成立了多家空壳公司,积极对外宣传可以办理“票据贴现”、“保证金”、“短存短贷”等业务。2009年3月至6月间,取得他人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后,伪造贸易合同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并与有关银行工作人员合作,由银行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将款项汇至王某控制的公司,再由王某控制的公司将款项支付给持票人。在此过程中,王某贴现金额计人民币10亿余元,从中非法获利人民币6万余元。法院经审理
期刊
摘 要:“韵”是中国美学史特有的审美范畴,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韵”的最早提出一直未有定论,众多学者认为“韵”出自汉魏以下。从考古资料以及字源学中探究,“韵”在先秦时期既已出现,先秦是“韵”的初发时期。  关键词:韵;初发;先秦  “韵”是中国古代典籍和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它的出现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关于它最早提出却有很多的争论。现存已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