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适应护士人文培养的需要,以护理实训基地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渗透,可使学生尽早进入护理角色,树立职业意识,拥有良好形象,善于沟通协作,领悟护理内涵,形成良好行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护理实训基地; 人文素质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护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理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练兵场,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摇篮。应充分发挥护理实训基地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渗透,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拥有良好形象,善于沟通协作,领悟护理内涵,形成良好行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 模拟医院实训环境,树立学生职业意识
根据现代医院的布局和设计要求,从环境布局、设备配置、病区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走廊可挂有电子显示钟和“轻、静”等字牌。护士站、重症监护区、模拟病房、外科手术区等功能区要与医院环境设施一致,不但配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而且室内的装饰也应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可精心选择标牌的字体、墙壁的颜色、病房的摆设等,使学生实训的环境规范有序、优雅美观、怡人益智,不仅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而且使教学过程和医院的工作更加接近,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工作角色。此外,操作训练区可悬挂各项护理操作图片,使其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强化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塑造学生职业形象
护士专业形象是指护士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仪表和行为给人们的印象,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1]。塑造美好的护士专业形象,在当今的护理界愈来愈被重视。和蔼的语言,美丽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和高雅的气质,可使患者赏心悦目,对护士充满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护理实训基地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技能操作,同时也要使学生在操作中规范服饰、仪容、仪表、言谈和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学生的实训服宜采用临床的护士服,戴燕帽、穿软底鞋,操作时戴口罩,头发前不过眉、侧不过耳、后不过肩,不留长指甲、染指甲,不配带饰物。其次,把正确姿势贯穿到护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使学生掌握坐、立、行等良好的姿态,如托盘、持病历夹、推治疗车等。各项护理操作除了要轻、柔、稳、准以外,还要注意姿势、动作的美感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增加感染力,可在实验室、操作室外安放大镜子,时刻警示学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也可在形体训练区,张贴学生礼仪和护士服明星照,在他们心中树立白衣天使的美丽形象,增加学生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热爱圣洁的护理工作。
3 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养成学生职业习惯
根据学生实训需要和护理行业特点,建立护理实训基地实验规则、护理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办法、护理技能操作考评制度等规范化制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可借鉴医院护理管理模式,实行学生任职管理制度。任命各班课代表为科护士长,各训练小组组长为护士长,戴不同级别的燕帽,使用医院临床称呼,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训前,由实训指导教师向“科护士长”布置实训任务和目标,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中,“护士长”负责组织“护士”分工协作练习,如安排准备、整理用物,分配角色,清洁卫生等,同时做好练习记录(参训人员、练习次数、练习效果等),并在实训结束时向实训指导教师交接班,汇报实训任务完成和用物清点情况等。阶段训练后,可进行“护士比武”竞赛,激发“护士长”管理和“护士”训练的积极性。学生任职管理模式,给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训练、自我成长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训的兴致,不仅使学生间能够有效配合、取长补短,提高了护理实训效果,也使学生提前体会到护理岗位,自觉养成职业习惯,更有利于适应以后的护理工作。
4 强化护患沟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现代护理非常注重与护理对象(患者)的沟通,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2]。护士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进行整体护理的基本条件,而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3]。护理实训中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而忽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操作中的沟通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生硬。建立技能操作与护患沟通兼容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首先应培训学生基本的沟通技巧,掌握护患常用文明用语。其次,要健全沟通与操作并重的护理技能操作评价体系,把对患者的称呼、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的配合以及操作完毕时的交待等方面的言语沟通,列为各项护理操作流程的一部分,建立规范的语言标准,使护理操作变为有声的、互动的、温情的行为模式。其次,在实践操作中设置情景,结合个案病例,让学生相互扮演患者、护士、家属等角色,自行设计台词,自由交谈,强化训练。比如患者可表达自己的感受,家属可提出内心的疑问,护士则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感觉和教会患者配合的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做好健康教育等。上述措施既提高了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健康指导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护理的感悟,学会了倾听患者的心声,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真正关心体贴患者[4]。
5 营建护理文化氛围,增强学生护理信念
使学生深刻认识护理内涵,产生坚定的护理信念,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离不开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运用图文等物化的表现形式,将职业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精神、服务理念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可使学生进入实训基地时对护理职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升华精神。如:在显著位置摆放南丁格尔雕像,张贴“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的护理誓词,介绍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设立体现人文关怀、弘扬职业道德的警句格言,在宣传栏展示学生考核、获奖的照片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护理文化的氛围和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工作上能够“怜患者痛苦,感同身受,担医者责任,精益求精”,用美好的心灵、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精心呵护每一位患者,自愿履行“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没有实践的职教不是真正的职教,而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熏陶。以护理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护士人文培养的需要,努力把职业文化融入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去,以熏陶和影响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品行,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使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得以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其规范人、培育人、发展人的效用,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參 考 文 献
[1] 梁小丽.护生的护士专业形象塑造与研究.护理学杂志,2000,15(4):204-206.
[2] 李社琴,牟新丽.现代护理与人文关怀.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113-114.
[3] 许建香.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护士素质教育.社区医学杂志,2007,5(7):53-55.
[4] 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学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8-189.
(收稿日期:2011-02-15)
(本文编辑:王春芸)
【关键词】 护理实训基地; 人文素质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护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理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练兵场,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摇篮。应充分发挥护理实训基地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渗透,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拥有良好形象,善于沟通协作,领悟护理内涵,形成良好行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 模拟医院实训环境,树立学生职业意识
根据现代医院的布局和设计要求,从环境布局、设备配置、病区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走廊可挂有电子显示钟和“轻、静”等字牌。护士站、重症监护区、模拟病房、外科手术区等功能区要与医院环境设施一致,不但配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而且室内的装饰也应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可精心选择标牌的字体、墙壁的颜色、病房的摆设等,使学生实训的环境规范有序、优雅美观、怡人益智,不仅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而且使教学过程和医院的工作更加接近,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工作角色。此外,操作训练区可悬挂各项护理操作图片,使其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强化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塑造学生职业形象
护士专业形象是指护士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仪表和行为给人们的印象,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1]。塑造美好的护士专业形象,在当今的护理界愈来愈被重视。和蔼的语言,美丽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和高雅的气质,可使患者赏心悦目,对护士充满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护理实训基地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技能操作,同时也要使学生在操作中规范服饰、仪容、仪表、言谈和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学生的实训服宜采用临床的护士服,戴燕帽、穿软底鞋,操作时戴口罩,头发前不过眉、侧不过耳、后不过肩,不留长指甲、染指甲,不配带饰物。其次,把正确姿势贯穿到护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使学生掌握坐、立、行等良好的姿态,如托盘、持病历夹、推治疗车等。各项护理操作除了要轻、柔、稳、准以外,还要注意姿势、动作的美感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增加感染力,可在实验室、操作室外安放大镜子,时刻警示学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也可在形体训练区,张贴学生礼仪和护士服明星照,在他们心中树立白衣天使的美丽形象,增加学生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热爱圣洁的护理工作。
3 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养成学生职业习惯
根据学生实训需要和护理行业特点,建立护理实训基地实验规则、护理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办法、护理技能操作考评制度等规范化制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可借鉴医院护理管理模式,实行学生任职管理制度。任命各班课代表为科护士长,各训练小组组长为护士长,戴不同级别的燕帽,使用医院临床称呼,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训前,由实训指导教师向“科护士长”布置实训任务和目标,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中,“护士长”负责组织“护士”分工协作练习,如安排准备、整理用物,分配角色,清洁卫生等,同时做好练习记录(参训人员、练习次数、练习效果等),并在实训结束时向实训指导教师交接班,汇报实训任务完成和用物清点情况等。阶段训练后,可进行“护士比武”竞赛,激发“护士长”管理和“护士”训练的积极性。学生任职管理模式,给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训练、自我成长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训的兴致,不仅使学生间能够有效配合、取长补短,提高了护理实训效果,也使学生提前体会到护理岗位,自觉养成职业习惯,更有利于适应以后的护理工作。
4 强化护患沟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现代护理非常注重与护理对象(患者)的沟通,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2]。护士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进行整体护理的基本条件,而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3]。护理实训中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而忽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操作中的沟通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生硬。建立技能操作与护患沟通兼容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首先应培训学生基本的沟通技巧,掌握护患常用文明用语。其次,要健全沟通与操作并重的护理技能操作评价体系,把对患者的称呼、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的配合以及操作完毕时的交待等方面的言语沟通,列为各项护理操作流程的一部分,建立规范的语言标准,使护理操作变为有声的、互动的、温情的行为模式。其次,在实践操作中设置情景,结合个案病例,让学生相互扮演患者、护士、家属等角色,自行设计台词,自由交谈,强化训练。比如患者可表达自己的感受,家属可提出内心的疑问,护士则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感觉和教会患者配合的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做好健康教育等。上述措施既提高了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健康指导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护理的感悟,学会了倾听患者的心声,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真正关心体贴患者[4]。
5 营建护理文化氛围,增强学生护理信念
使学生深刻认识护理内涵,产生坚定的护理信念,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离不开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运用图文等物化的表现形式,将职业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精神、服务理念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可使学生进入实训基地时对护理职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升华精神。如:在显著位置摆放南丁格尔雕像,张贴“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的护理誓词,介绍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设立体现人文关怀、弘扬职业道德的警句格言,在宣传栏展示学生考核、获奖的照片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护理文化的氛围和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工作上能够“怜患者痛苦,感同身受,担医者责任,精益求精”,用美好的心灵、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精心呵护每一位患者,自愿履行“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没有实践的职教不是真正的职教,而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熏陶。以护理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护士人文培养的需要,努力把职业文化融入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去,以熏陶和影响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品行,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使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得以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其规范人、培育人、发展人的效用,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參 考 文 献
[1] 梁小丽.护生的护士专业形象塑造与研究.护理学杂志,2000,15(4):204-206.
[2] 李社琴,牟新丽.现代护理与人文关怀.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113-114.
[3] 许建香.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护士素质教育.社区医学杂志,2007,5(7):53-55.
[4] 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学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8-189.
(收稿日期:2011-02-15)
(本文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