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过程,强调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种种科学现象,但幼儿身边不是时时有人指导其学习的,怎样才能利用生活环境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呢?我们发现以问题环境为支架,可以达到幼儿自主探究科学的目的,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想象力。
何谓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利用生活资源,以教师为主体与幼儿共同创设能与之产生互动对话,能让幼儿自觉产生问题、研究问题的环境。所以说,创设问题环境给幼儿更多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趋丰富。那么,如何来创设问题环境呢!
一、教师心中有问题
创设问题环境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教师自身不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不能去挖掘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因素,那么,创设问题环境还是一句空话,即使给她一个问题环境,她也不会给孩子以探索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其心中装有问题。俗话说,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我们想让孩子在环境中发现问题,看到问题,就必须先孩子之前挖掘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因素,把问题一一呈现出来。例如:认识秋天就不需要挂图,可以直接带孩子到户外玩,孩子们自然会对地上的落叶,飘香的桂花,盛开的菊花感兴趣,并会引发许多关于秋天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环境就是教师事先创设的,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不经意的教育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
教师还可以让孩子带着问题到环境中去解决。例如:有一次户外活动,当幼儿玩厌了平衡木时,教师让幼儿去找一找幼儿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当平衡木走?孩子们的兴趣被再次激发,他们纷纷发现。花栏边、水管上、斜坡上、滑梯上都可以走,原先一些从不注意的地方被他们当成了宝。孩子们的活动让我们也看到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二、师幼互动时抛问题
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问题的抛接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情境,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引导的价值,即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中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放手抛问题。即通过会说话的墙饰环境隐性的将问题接抛给孩子,或教师抓住幼儿与环境碰撞兴趣点时,大胆又直接的抛出问题,让孩子尝试、探索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如:在中班科学“会滚动的物体”,孩子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在互相交流及玩弄各种瓶、罐时,在大伙儿对‘滚动’产生极其强烈的兴趣时,教师的指导语:“请小朋友玩一玩会滚动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大胆尝试将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指导语抛给孩子,为孩子的操作指明了要求及方向,使其愉快的接住問题玩于操作验证,孩子思维活动的生长点有此而展开。以问题为支架的活动做到层层深入。再则,在一次“伞”的主题中,孩子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伞悬挂在教室里,就有孩子发现还有“纸做的伞”,对其产生好奇时,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做伞?”带着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拿来做伞的,只有特制的油纸可以做伞。这个活动如果没有问题环境的创设就不会形成。而在问题环境中投放的材料,孩子观察的目的性会更强,观察会更细致入微,因为材料中有一个隐性的问题呈现在那儿,孩子会思索“为什么会这样的?”“如果我去摆弄一下,它又会变得怎样呢?”带着好奇、疑问,孩子们会作进一步的探索,这种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三、材料投放时显问题
问题环境的创设与其他环境创设的不同之处在于突显问题,让人看了觉得与众不同,或者“怪异”,这样才能引发人的视觉冲突,从而引起思考、发问,达到自觉、自主的效果。所以关键在于材料投放的形式、方法上,要突显矛盾问题,或是有比较、尝试的可能。例如:我们在幼儿园绿色种植园种了许多不同的树木,有叶子宽大的白玉兰,红艳似火的枫树,形如纸扇的银杏和叶细如针的松柏等,我们在种植时有意将银杏种在白玉兰旁,枫树种在松柏旁,让幼儿在视觉上引起冲突,并引发了孩子的许多问题,有的问:“这是什么树?怎么是红色的?”有的说:“这树的叶子怎么这么奇怪呀?”在大班的孩子则发现有的叶子会变黄,有的不会。再如:我们在科学探索角中让幼儿了解乌龟,认识乌龟,就创设了一个大大的乌龟的“家”,里面有烂泥、沙地、水洼、石子堆等,让乌龟在里面生活。小朋友自然会猜测:乌龟到底喜欢住哪里呢?通过仔细的观察,他们会得到一个答案,这个过程几乎不用教师介入指导。
有关探究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活动,自觉、自主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关注的话题,所以幼儿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科学教育引向深入,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幼儿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四、日常生活中透问题
《纲要》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强调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日常生活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注重实效,在寻求多种途径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是必要的,即便如此,都尽可能地购置能引发、支持幼儿探索的活动器材和操作材料。
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渗透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走的更稳?在午餐吃蛋时,启发幼儿思考,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幼儿多尝试,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的又高又稳等等。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是终生受益的。其次,日常生活开展“说发现”活动。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平时在幼儿中开展“说发现”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说发现”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我会了……”的活动,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或同伴、群体面前表现自己会什么,例如“我会给兔子喂食”“我会放风筝”“我会玩水车”“我会让铁片浮起来”“我会制作冰灯”等。从中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动手,大胆表现自己的信心,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幼儿初浅的科学素质。
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各种科学活动——科学游戏活动、科学小制作活动、科学小实验活动、科学种植、饲养活动等。因此,创设幼儿动手探索的科学问题环境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动手参与活动,成为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取向。科学教育活动、良好问题环境氛围营造及尝试教学,激发和保持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达到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目的。
创设问题环境看似少了教师的介入指导,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花费时间更多。在孩子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探索中,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何谓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利用生活资源,以教师为主体与幼儿共同创设能与之产生互动对话,能让幼儿自觉产生问题、研究问题的环境。所以说,创设问题环境给幼儿更多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趋丰富。那么,如何来创设问题环境呢!
一、教师心中有问题
创设问题环境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教师自身不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不能去挖掘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因素,那么,创设问题环境还是一句空话,即使给她一个问题环境,她也不会给孩子以探索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其心中装有问题。俗话说,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我们想让孩子在环境中发现问题,看到问题,就必须先孩子之前挖掘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因素,把问题一一呈现出来。例如:认识秋天就不需要挂图,可以直接带孩子到户外玩,孩子们自然会对地上的落叶,飘香的桂花,盛开的菊花感兴趣,并会引发许多关于秋天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环境就是教师事先创设的,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不经意的教育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
教师还可以让孩子带着问题到环境中去解决。例如:有一次户外活动,当幼儿玩厌了平衡木时,教师让幼儿去找一找幼儿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当平衡木走?孩子们的兴趣被再次激发,他们纷纷发现。花栏边、水管上、斜坡上、滑梯上都可以走,原先一些从不注意的地方被他们当成了宝。孩子们的活动让我们也看到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二、师幼互动时抛问题
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问题的抛接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情境,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引导的价值,即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中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放手抛问题。即通过会说话的墙饰环境隐性的将问题接抛给孩子,或教师抓住幼儿与环境碰撞兴趣点时,大胆又直接的抛出问题,让孩子尝试、探索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如:在中班科学“会滚动的物体”,孩子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在互相交流及玩弄各种瓶、罐时,在大伙儿对‘滚动’产生极其强烈的兴趣时,教师的指导语:“请小朋友玩一玩会滚动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大胆尝试将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指导语抛给孩子,为孩子的操作指明了要求及方向,使其愉快的接住問题玩于操作验证,孩子思维活动的生长点有此而展开。以问题为支架的活动做到层层深入。再则,在一次“伞”的主题中,孩子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伞悬挂在教室里,就有孩子发现还有“纸做的伞”,对其产生好奇时,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做伞?”带着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拿来做伞的,只有特制的油纸可以做伞。这个活动如果没有问题环境的创设就不会形成。而在问题环境中投放的材料,孩子观察的目的性会更强,观察会更细致入微,因为材料中有一个隐性的问题呈现在那儿,孩子会思索“为什么会这样的?”“如果我去摆弄一下,它又会变得怎样呢?”带着好奇、疑问,孩子们会作进一步的探索,这种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三、材料投放时显问题
问题环境的创设与其他环境创设的不同之处在于突显问题,让人看了觉得与众不同,或者“怪异”,这样才能引发人的视觉冲突,从而引起思考、发问,达到自觉、自主的效果。所以关键在于材料投放的形式、方法上,要突显矛盾问题,或是有比较、尝试的可能。例如:我们在幼儿园绿色种植园种了许多不同的树木,有叶子宽大的白玉兰,红艳似火的枫树,形如纸扇的银杏和叶细如针的松柏等,我们在种植时有意将银杏种在白玉兰旁,枫树种在松柏旁,让幼儿在视觉上引起冲突,并引发了孩子的许多问题,有的问:“这是什么树?怎么是红色的?”有的说:“这树的叶子怎么这么奇怪呀?”在大班的孩子则发现有的叶子会变黄,有的不会。再如:我们在科学探索角中让幼儿了解乌龟,认识乌龟,就创设了一个大大的乌龟的“家”,里面有烂泥、沙地、水洼、石子堆等,让乌龟在里面生活。小朋友自然会猜测:乌龟到底喜欢住哪里呢?通过仔细的观察,他们会得到一个答案,这个过程几乎不用教师介入指导。
有关探究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活动,自觉、自主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关注的话题,所以幼儿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科学教育引向深入,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幼儿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四、日常生活中透问题
《纲要》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强调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日常生活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注重实效,在寻求多种途径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是必要的,即便如此,都尽可能地购置能引发、支持幼儿探索的活动器材和操作材料。
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渗透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走的更稳?在午餐吃蛋时,启发幼儿思考,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幼儿多尝试,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的又高又稳等等。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是终生受益的。其次,日常生活开展“说发现”活动。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平时在幼儿中开展“说发现”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说发现”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我会了……”的活动,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或同伴、群体面前表现自己会什么,例如“我会给兔子喂食”“我会放风筝”“我会玩水车”“我会让铁片浮起来”“我会制作冰灯”等。从中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动手,大胆表现自己的信心,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幼儿初浅的科学素质。
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各种科学活动——科学游戏活动、科学小制作活动、科学小实验活动、科学种植、饲养活动等。因此,创设幼儿动手探索的科学问题环境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动手参与活动,成为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取向。科学教育活动、良好问题环境氛围营造及尝试教学,激发和保持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达到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目的。
创设问题环境看似少了教师的介入指导,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花费时间更多。在孩子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探索中,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是我们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