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缺乏接轨互动,因而导致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缓慢,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此种状况必须改变。
关键词:课文教学;作文指导;接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18-01
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弊端之一是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严重脱节。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本应该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应与作文紧密相连,但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作文的指导也是如此,教师往往注重审题、构思、选材等,忽略了与课文的联系,忽视了范文指导下的训练,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甚至畏惧写作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注重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的结合互动,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课文要为作文启迪思路,提供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既能启迪学生的写作思路,更能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应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就为学生写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利用讲读课指引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材料,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会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 课文应为作文提供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无缘的而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从课文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林冲听完李小二的描述后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这把刀一直没用上,好多读者几乎都要忘掉了,但到了故事高潮,山神庙前杀陆谦时,才再次写到了这把刀:“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还有前文写大雪屋陋,后文就有雪摧屋塌的情节。像这些前文铺垫,后文关联的技巧,好多学生都缺乏对之加以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能从课文中提炼这一技巧并提醒学生加以训练,我想,效果要比单看作文选好得多。
2.从课文中学习 “一景多用”的景物描写技巧。学生作文中常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必须要服务于文章的主旨。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例如,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作者高晓声甚是高明,用“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陈奂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以景物来写人物心理是中国小說的传统技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尝试一下呢?
3.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1)用语言刻画人物心理,《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番颂词可谓绝好的例子。王熙凤的奉迎心理,真可谓机巧善变、面面俱到;(2)用行为刻画人物心理。
4.学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一个文学人物的语言要和这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等都相吻合,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荷花淀》里“夫妻话别”一段对话都值得写作时借鉴。
三 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传统的作文讲评,是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在作文讲评时,更多的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这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
总而言之,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应努力实践与探索,以彻底改变课文教学与作文的脱节状况。
关键词:课文教学;作文指导;接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18-01
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弊端之一是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严重脱节。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本应该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应与作文紧密相连,但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作文的指导也是如此,教师往往注重审题、构思、选材等,忽略了与课文的联系,忽视了范文指导下的训练,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甚至畏惧写作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注重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的结合互动,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课文要为作文启迪思路,提供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既能启迪学生的写作思路,更能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应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就为学生写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利用讲读课指引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材料,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会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 课文应为作文提供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无缘的而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从课文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林冲听完李小二的描述后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这把刀一直没用上,好多读者几乎都要忘掉了,但到了故事高潮,山神庙前杀陆谦时,才再次写到了这把刀:“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还有前文写大雪屋陋,后文就有雪摧屋塌的情节。像这些前文铺垫,后文关联的技巧,好多学生都缺乏对之加以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能从课文中提炼这一技巧并提醒学生加以训练,我想,效果要比单看作文选好得多。
2.从课文中学习 “一景多用”的景物描写技巧。学生作文中常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必须要服务于文章的主旨。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例如,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作者高晓声甚是高明,用“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陈奂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以景物来写人物心理是中国小說的传统技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尝试一下呢?
3.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1)用语言刻画人物心理,《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番颂词可谓绝好的例子。王熙凤的奉迎心理,真可谓机巧善变、面面俱到;(2)用行为刻画人物心理。
4.学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一个文学人物的语言要和这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等都相吻合,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荷花淀》里“夫妻话别”一段对话都值得写作时借鉴。
三 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传统的作文讲评,是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在作文讲评时,更多的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这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
总而言之,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应努力实践与探索,以彻底改变课文教学与作文的脱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