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朝鲜族民居是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朝鲜族传统文化与民居及室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鸡林朝鲜族乡鸡林村为例研究。
【关键词】朝鲜族民居;室内空间;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民居及室内空间的特点在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与直接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朝鲜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19世纪中叶后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到我国东北地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创造发展了极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1 鸡林概况
1.1 自然情况
鸡林朝鲜族乡隶属鸡西市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穆棱河南岸,西临鸡东镇,境属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盛产水稻的“鱼米之乡”。
1.2 历史背景
鸡林乡名来源于驻地鸡林村名。因地居鸡冠山附近,又是一片林地,故称“鸡林”。鸡林一带在中华民国时期,由朝鲜和延吉等地流入的朝鲜难民开垦种殖,逐渐成为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属密山县管辖。80年代撤销鸡林公社,设置鸡林朝鲜族乡。
1.3 鸡林乡现状
鸡林朝鲜族乡现有耕地面积4.3万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全乡设6个行政村,10个自然屯。共有1.02万人口,其中99.8%人口为朝鲜族。 可以得知鸡林乡是朝鲜族聚集地,这为朝鲜族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奠定了一定的人文环境。鸡林乡朝鲜族人的生活受到了汉族人的很多影响,但是朝鲜民族的很多传统还是保留的很好,比如朝鲜族人民生活简朴,极其干净,不管是草屋房还是瓦顶房室内和院内都打扫的干净整洁。
2 民居建筑特征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鸡林乡定居的多是不愿做亡国奴,奋起抗日的朝鲜人们。他们加入朝鲜独立军,转战到北间岛和苏联沿海川一带。后来变为农民,逐渐流入到鸡林。也有少部分是从朝鲜北部逃荒来的灾民。在鸡林当地的汉族和满族人民的帮助下定居了下来并种上了水稻。开始居住的大都是茅草棚茅草屋。解放初期到70年代,鸡林乡民居文化的发展已经结合了鸡林地区的环境气候和当地汉族的文化特点。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1]。大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并且根据所用建筑材料、屋顶形状、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2.1 外观特征
在鸡林朝鲜族乡的田野乡间,仍可以看到许多灰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灰瓦和白墙相映。朝鲜族民居的外观都很美,传统屋顶主要有草屋顶和瓦屋顶两大类。草房一直都是朝鲜民间最常见的房屋,虽然是由草屋顶和泥墙所构成的,但朝鲜族民居区别与汉族房屋的是可以居住50年之久依然质量完好,屋内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草屋顶有两坡和四坡之分鸡林乡当地以后者居多。由于鸡林乡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天时间长,所以屋顶较厚大,房屋较低矮,利于冬季室内保温,降低了室内散热的速度。草顶的材料初期主要是茅草、蒿子等,随着谷子、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发展,稻草成为草顶的主要材料,稻草取材方便,重量轻,保温好又便于施工和维护,见图2-1。瓦顶的材料一般是灰色或红色的瓦片,屋顶坡度较缓和,中间平缓,两头翘立。瓦屋顶的形式主要是歇山式,见图2-2。
2.2 光照及取暖特点
我国东北地区太阳高度角低,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房屋之间需留够距离,吸收日照。朝鲜族民居大多散居在自然环境之中,一座座独立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乡路的两侧,前后留有大片的菜地。院落方正,空间宽敞,前后建筑间距大,有利于减少阴影。
从朝鲜半岛迁居到我国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善于因地制宜,着眼于实用作了某些改变,但鸡林乡当地的朝鲜族人依然承袭民族传统,保留了建造传统式炕屋的风习,采用了满铺地炕的取暖方式。这样,在寒冷的冬天便可以在温暖的火炕上取暖,即便在夏天的时候也在需要做饭的时候生火。较之汉族火炕不同的是,朝鲜族地炕面积大,低矮,位于室内空间中的最低处,使室内热能充分发挥。加之,朝鲜族民居的空间分隔没有那么严格,甚至是锅台连着炕。由于是进门就上炕所以进屋时需把鞋脱在门口。
2.3 室内空间的特点
朝鲜族民居室内空间是由天棚、大面积地炕、少量的地面及墙体所围合而成的。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门廳、与灶相连的房间以及大小不等居室。门厅一般不单独另设,通常在灶的左侧,与主入口相连的位置留有一个1.5 ㎡左右的空间,其地面标高低于炕面(灶台面)0.2~0.3 m,主要作为脱鞋处[2]。与灶台相连的炕面通常设两个想通的开间,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空间。白天可以作为用餐、会客、读书、做饭,甚至洗漱地方;夜间通常由家里的长辈和儿童居住。住室与厨房之间靠一扇推拉门与相通,房间之间则用推拉门隔开。白天时则把推拉门全部推开使之成为大房间,使其空间变得宽敞明亮。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鸡林朝鲜族乡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影响,民居及室内空间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朝鲜族民居风格和特点已基本消失,只有室内平面构成和取暖方式上仍保留和继承了传统方式。不过,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民居建筑当中 ,地方建材的充分运用 ,具有经济上和环保上的优势,体现了东北地区居民对建筑与地区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朴素认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宣扬朝鲜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未来得到继承,保护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赫忠仁 吉林朝鲜族矮屋生态文化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朴玉顺,罗玲玲 朝鲜族的生活模式对其民居室内空间的影响[A].NEW ARCHITECTURE,2004.
作者简介:
王乐 1986.4-25 女 吉林省四平市 在读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方向:家具设计方向
【关键词】朝鲜族民居;室内空间;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民居及室内空间的特点在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与直接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朝鲜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19世纪中叶后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到我国东北地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创造发展了极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1 鸡林概况
1.1 自然情况
鸡林朝鲜族乡隶属鸡西市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穆棱河南岸,西临鸡东镇,境属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盛产水稻的“鱼米之乡”。
1.2 历史背景
鸡林乡名来源于驻地鸡林村名。因地居鸡冠山附近,又是一片林地,故称“鸡林”。鸡林一带在中华民国时期,由朝鲜和延吉等地流入的朝鲜难民开垦种殖,逐渐成为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属密山县管辖。80年代撤销鸡林公社,设置鸡林朝鲜族乡。
1.3 鸡林乡现状
鸡林朝鲜族乡现有耕地面积4.3万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全乡设6个行政村,10个自然屯。共有1.02万人口,其中99.8%人口为朝鲜族。 可以得知鸡林乡是朝鲜族聚集地,这为朝鲜族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奠定了一定的人文环境。鸡林乡朝鲜族人的生活受到了汉族人的很多影响,但是朝鲜民族的很多传统还是保留的很好,比如朝鲜族人民生活简朴,极其干净,不管是草屋房还是瓦顶房室内和院内都打扫的干净整洁。
2 民居建筑特征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鸡林乡定居的多是不愿做亡国奴,奋起抗日的朝鲜人们。他们加入朝鲜独立军,转战到北间岛和苏联沿海川一带。后来变为农民,逐渐流入到鸡林。也有少部分是从朝鲜北部逃荒来的灾民。在鸡林当地的汉族和满族人民的帮助下定居了下来并种上了水稻。开始居住的大都是茅草棚茅草屋。解放初期到70年代,鸡林乡民居文化的发展已经结合了鸡林地区的环境气候和当地汉族的文化特点。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1]。大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并且根据所用建筑材料、屋顶形状、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2.1 外观特征
在鸡林朝鲜族乡的田野乡间,仍可以看到许多灰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灰瓦和白墙相映。朝鲜族民居的外观都很美,传统屋顶主要有草屋顶和瓦屋顶两大类。草房一直都是朝鲜民间最常见的房屋,虽然是由草屋顶和泥墙所构成的,但朝鲜族民居区别与汉族房屋的是可以居住50年之久依然质量完好,屋内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草屋顶有两坡和四坡之分鸡林乡当地以后者居多。由于鸡林乡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天时间长,所以屋顶较厚大,房屋较低矮,利于冬季室内保温,降低了室内散热的速度。草顶的材料初期主要是茅草、蒿子等,随着谷子、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发展,稻草成为草顶的主要材料,稻草取材方便,重量轻,保温好又便于施工和维护,见图2-1。瓦顶的材料一般是灰色或红色的瓦片,屋顶坡度较缓和,中间平缓,两头翘立。瓦屋顶的形式主要是歇山式,见图2-2。
2.2 光照及取暖特点
我国东北地区太阳高度角低,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房屋之间需留够距离,吸收日照。朝鲜族民居大多散居在自然环境之中,一座座独立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乡路的两侧,前后留有大片的菜地。院落方正,空间宽敞,前后建筑间距大,有利于减少阴影。
从朝鲜半岛迁居到我国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善于因地制宜,着眼于实用作了某些改变,但鸡林乡当地的朝鲜族人依然承袭民族传统,保留了建造传统式炕屋的风习,采用了满铺地炕的取暖方式。这样,在寒冷的冬天便可以在温暖的火炕上取暖,即便在夏天的时候也在需要做饭的时候生火。较之汉族火炕不同的是,朝鲜族地炕面积大,低矮,位于室内空间中的最低处,使室内热能充分发挥。加之,朝鲜族民居的空间分隔没有那么严格,甚至是锅台连着炕。由于是进门就上炕所以进屋时需把鞋脱在门口。
2.3 室内空间的特点
朝鲜族民居室内空间是由天棚、大面积地炕、少量的地面及墙体所围合而成的。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门廳、与灶相连的房间以及大小不等居室。门厅一般不单独另设,通常在灶的左侧,与主入口相连的位置留有一个1.5 ㎡左右的空间,其地面标高低于炕面(灶台面)0.2~0.3 m,主要作为脱鞋处[2]。与灶台相连的炕面通常设两个想通的开间,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空间。白天可以作为用餐、会客、读书、做饭,甚至洗漱地方;夜间通常由家里的长辈和儿童居住。住室与厨房之间靠一扇推拉门与相通,房间之间则用推拉门隔开。白天时则把推拉门全部推开使之成为大房间,使其空间变得宽敞明亮。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鸡林朝鲜族乡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影响,民居及室内空间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朝鲜族民居风格和特点已基本消失,只有室内平面构成和取暖方式上仍保留和继承了传统方式。不过,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民居建筑当中 ,地方建材的充分运用 ,具有经济上和环保上的优势,体现了东北地区居民对建筑与地区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朴素认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宣扬朝鲜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未来得到继承,保护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赫忠仁 吉林朝鲜族矮屋生态文化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朴玉顺,罗玲玲 朝鲜族的生活模式对其民居室内空间的影响[A].NEW ARCHITECTURE,2004.
作者简介:
王乐 1986.4-25 女 吉林省四平市 在读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方向:家具设计方向